第六节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考点1 幼儿攻击性行为概述 重点等级★
幼儿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以伤害他人或他物为目的的行为,是一种不受欢迎但却经常发生的行为。攻击性行为最大的特点是其目的性。
幼儿攻击性行为分为工具性攻击性行为和敌意性攻击性行为。工具性攻击行为指幼儿为了获得某个物品所作出的抢夺、推搡等动作,这类攻击本身指向于一个主要的目标或某一物品的获取。敌意性攻击是以人为指向目的,其目的在于打击、伤害他人,如嘲笑、讽刺、殴打等。
考点2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重点等级★★
1岁左右幼儿开始出现工具攻击性行为,到2岁左右幼儿之间表现出一些明显的冲突,如打、推、咬等。幼儿期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在频率、表现形式和性质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频率上看,4岁之前,攻击性行为的数量逐渐增多,到4岁最多,之后数量就逐渐减少。从具体表现上看,多数幼儿采用身体动作的方式,如推、拉、踢等,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幼儿。随着言语的发展,幼儿从中班开始逐渐增加言语的攻击。言语攻击在人际冲突中表现得越来越多,而身体动作的攻击反应则逐渐减少。从攻击性质看,以工具性攻击行为为主,但慢慢出现敌意性的攻击行为。
考点3 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 重点等级★★★
1.生物因素
有些兴奋、冲动和攻击性强的儿童常常是对他们的父母特质的继承,基因确实影响个体的兴奋水平。
2.饮食因素
一些研究显示,糖的摄入量过多与儿童易发生攻击性行为明显相关,但并不能由此认为,过多食糖对所有儿童、尤其是无攻击性行为的儿童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一般而言,如果儿童有攻击性或多动行为,合理地限制其糖的摄入量是可取的。
3.社会因素
挫折、受排斥等社会因素会影响儿童产生攻击性行为。其中挫折是攻击性
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另外,与同伴冲突也是使儿童产生攻击性行为的一个因素。在社会因素中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即电视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儿童接触的传媒主要是电视。其影响主要表现为:它教给儿童一些攻击性的行为方式,并使儿童放松了对攻击性行为的抑制,它使暴力“合法化”,并习以为常。经常观看有暴力行为电视节目的儿童,易更多地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4.家庭因素
父母对待儿童的态度、父母的教育方式会直接影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父母经常使用暴力及攻击性言行,为孩子树立了一个模仿的对象。儿童往往不是在惩罚中受教育,而是学会了如何使用攻击性行为。另外,经常在孩子面前暴露矛盾,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放纵、宽容和无所谓的态度,也能使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得到强化而增强攻击频率。可见家长的教育方式、对待儿童的态度,是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考点4 矫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措施 重点等级★★★
1.创设适宜的环境
教师为儿童创造适宜的环境,提供一些正确的行为模式供儿童选择,使他们的行为得到满足,还应为儿童提供机会,观察、学习人际互助,鼓励他们去与别人合作,通过模仿学会谦让、互助、合作等亲社会行为,通过强化而形成稳固的亲社会行为模式。
2.教儿童学会宣泄侵犯性情感
侵犯性情感相聚越多,其表现侵犯性行为的可能性愈大。因此,教给那些受到挫折、攻击、干扰的幼儿以宣泄的方法,就可以减弱其侵犯性情感的强度。
3.干预儿童的侵犯事实
教师和家长应该干涉儿童的侵犯事实,使幼儿认识到侵犯行为是不能被接受的,并应该帮助受害者维护其合法权益;同时,也应该对目睹侵犯行为的儿童进行有效的现身说法教育。
4.培养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
要培养儿童对侵犯行为的自责心理,培养其同情心,把自己置于受害者的地位,设身处境地体会受害者的苦痛。教育儿童认识到侵犯行为带来的不良后果,使其学会自我控制和自我反省,有效地抑制侵犯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