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条件作用学习理论

条件作用学习理论

时间:2023-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习应遵循以下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他和同事研究了狗的消化过程,提出了著名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条件作用是通过条件刺激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从而使个体学会对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的过程而建立起来的。应答性行为是由已知刺激引起的,对应的是应答性条件作用,如用针刺手,手马上缩回;咀嚼食物时分泌唾液等。斯金纳认为个体有目的的行为是通过操作性条件作用逐渐形成的。

第二节 条件作用学习理论

考点1 桑代克的试误—联结说 重点等级★★★

1.桑代克的经典实验理论

桑代克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他依据学习实验所得创立了学习的试误—联结说。其依据是动物在迷箱中的学习行为。试误—联结说的主要理论包括三种:

(1)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桑代克认为,学习即试误,是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所谓联结就是某种情境仅能唤起某些反应,而不能唤起其他反应的倾向。学习的作用在于将与生俱来的原本联结或永久保存、或消除、或改变。

(2)一定的联结需要通过试误建立。桑代克认为,一定的联结是通过尝试与错误,按一定规律形成的。

(3)动物的学习是盲目的,而人的学习是有意识的。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和人的学习不同,动物的学习全属盲目,无须以观念为媒介。

2.试误—联结学习的基本规律

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反应联结;人和动物遵循同样的学习律;学习的过程是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渐进过程。学习应遵循以下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

(1)效果律

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其他条件相等,在学习者对刺激情境作出特定的反应之后能够获得满意的结果时,则其联结就会增强;而得到烦恼的结果时,其联结就会削弱。

(2)练习律

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任何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一经练习运用,其联结的力量逐渐增大;如果不运用,则联结的力量会逐渐减小。

(3)准备律

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当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事前有一种准备状态时,实现则感到满意,否则感到烦恼;反之,当此联结不准备实现时,实现则感到烦恼。

真题回顾

被西方心理学界称为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的是(C)

A.斯金纳  B.韦纳

C.桑代克  D.杜威

【解析】桑代克是联结说的创始人,他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心理学的建立和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被西方心理学界称为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考点2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重点等级★★★

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巴甫洛夫,是用条件反射的方法对动物和人类的高级神经活动进行实验研究的创始人。他和同事研究了狗的消化过程,提出了著名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一个原始中性的刺激与一个无条件刺激结合,而使动物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作出反应,这就是经典条件作用的基本内容。

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1)获得与消退

条件作用是通过条件刺激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从而使个体学会对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的过程而建立起来的。在条件作用的获得过程中,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十分重要。一方面,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必须同时或近于同时呈现,间隔太久则难于建立联系;另一方面,条件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出现的信号,必须先于无条件刺激而呈现,否则也将难以建立联系。

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

(2)刺激泛化与分化

刺激泛化指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刺激泛化与刺激分化是互补的过程,泛化是对事物相似性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事物差异性的反应。泛化能使我们的学习从一种情境迁移到另一种情境,而分化则能使我们对不同的情境作出不同的恰当反应,从而避免盲目行动。

考点3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重点等级★★★

1.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斯金纳认为人类的学习是在做出某种行为后,受到环境或教育的某种强化而形成的。斯金纳将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由已知刺激引起的,对应的是应答性条件作用,如用针刺手,手马上缩回;咀嚼食物时分泌唾液等。操作性行为是有机体在一定情境中自然产生并由于结果的强化而固定下来的,对应的是操作性条件作用。斯金纳认为个体有目的的行为是通过操作性条件作用逐渐形成的。

斯金纳认为个体从事的绝大多数有意义的行为都是操作性的,在学习中占有主导地位。

2.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

斯金纳认为,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

(1)强化

强化也是一种操作,其作用在于改变某一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强化物是指能够提高反应概率的刺激物。强化(物)有正强化(物)与负强化(物)之分。呈现能提高反应概率的刺激的过程即正强化,所呈现的刺激即正强化物,如儿童做对了某件事后得到成人的物质奖励或表扬。取消厌恶性刺激以提高反应概率的过程即负强化,厌恶性刺激即负强化物。如儿童因有改正错误的行为表现,所以家长取消了限制儿童看电视的禁令。无论是正强化还是负强化,最终都是提高反应的概率。

(2)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

逃避条件作用是指当厌恶刺激出现时,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增加的一种条件作用,它揭示了有机体是如何学会摆脱痛苦的。

回避条件作用是指当预示厌恶刺激即将出现的刺激信号呈现时,有机体自发地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的出现,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增加的一种条件作用。它是在逃避条件作用的基础上建立的,是个体在经历过厌恶刺激的痛苦之后,学会了对预示厌恶刺激的信号作出反应,从而免受痛苦。

回避条件作用和逃避条件作用都属于负强化的条件作用类型。

(3)消退

消退是指刺激出现但反应不再出现或消失的过程。在操作性条件作用中,无论是正强化的奖赏,还是负强化的逃避与回避条件作用,其作用都在于增加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塑造行为的目的,而消退则不然。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因此,利用这种方法,可以使有机体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

(4)惩罚

惩罚是指当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惩罚与负强化有所不同,负强化是通过对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惩罚则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但是,惩罚并不能使行为发生永久性的改变,它只能暂时抑制行为,而不能根除行为。因此,惩罚的运用必须慎重,惩罚一种不良行为应与强化一种良好行为结合起来,方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3.操作性条件作用对幼儿教育的影响

(1)程序教学

程序教学是指将学习材料重新组织成短小的框架内容,由易到难安排好幼儿学习的进程。在这个进程中,幼儿对每个框架的学习内容做出反应,如果回答正确,就会获得积极的强化,并进入下一单元学习;如果回答不正确,程序就提供若干有利于找出正确答案的信息,帮助幼儿重新解决问题。

(2)计算机辅助教学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指利用电脑多媒体展示程序教学内容。对幼儿来说,学习兴趣往往是他们学习的直接动因。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是引发幼儿探究的重要外因。电脑多媒体的合理运用能有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媒体是教学信息的载体,是传输信息的工具和手段。它不仅可以用来传递教学内容,而且还会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调节教育活动气氛,创设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儿童的情感,激发学习兴趣。

(3)代币强化

根据斯金纳的强化原理,一些学者提出了代币强化的方法,它适合用于干预、矫正幼儿的消极学习行为。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小红花、小红星、盖章、卡通贴纸、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作为代币。当幼儿做出教师所期待的积极行为后,就发给数量相当的代币作为强化物。幼儿可以用一定数量的代币兑换他喜欢的奖励物或活动。

真题回顾

孩子哭闹要零食时母亲不予理睬,这是(D)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消退

【解析】消退是指刺激出现但反应不再出现或消失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