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海南省城市公私立幼儿园师资状况的比较
《海南省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要求在“十二五”期间,“学前教育普及率大幅提高”,“到2015年,使全省在公办幼儿园就读的幼儿人数占在园幼儿总数的比例达到40%以上。要出台优惠政策,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学前教育服务网络”[3]。在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时,我们需要考虑创办多少所公办幼儿园,如何扶持私立幼儿园,扶持哪些私立幼儿园等,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了解公私立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水平差异。
由于农村幼儿园几乎全部为私立幼儿园,且农村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能力与文化程度均低于城市,如果将农村幼儿园也放在一起分析的话会人为地拉大公立与私立幼儿园教师的差距,这样反而不利于我们制订相应的培训计划。为此,我们分析时将农村幼儿园教师剔除,只分析城市的公私立幼儿园教师。
一、调查对象
采用量表编制的数据,但只抽取其城市样本。城市样本来自于海口、五指山、文昌、儋州、澄迈、陵水、万宁、临高、三亚、乐东共十个市县的326名幼儿园教师。其中公立幼儿园教师126名,占38.7%;私立幼儿园教师200名,占61.3%。
二、结果
(一)公私立幼儿园教师受教育情况
1.公私立幼儿园教师的学历分布情况
学历分类标准与第一节的分类一致,根据学历统计结果制成图8-2。由图8-2可知,无论公私立幼儿园,初始学历均以中专及高中的比例最高。通过卡方检验,两类幼儿园在初始学历与最终学历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私立幼儿园未填写该项内容的教师多于公立幼儿园,因此私立幼儿园的学历比例可能高估,因为未填写的教师一般学历未达到高中或中专。我们分别统计了公私立幼儿园教师的学历提升情况,结果发现115名公立幼儿园教师中,76名在职后提升过学历,比例高达66.1%;170名私立幼儿园教师中,只有47名在职后提升过学历,比例仅为27.6%。通过卡方检验,发现公立幼儿园教师学历提升的比例高于私立幼儿园(χ2=41.318,p<0.01)。
图8-2 公私立幼儿园教师的学历分布
2.公私立幼儿园教师的职后培训情况
公私立幼儿园教师的职后培训情况存在差异(χ2=18.402,p<0.01),公立幼儿园教师参加职后培训的机会多于私立幼儿园教师。126名公立幼儿园教师中,有28名未回答该问题;201名私立幼儿园教师中有62名未回答该问题。我们统计回答问题的教师的职后培训情况,并作图8-3。
图8-3 公私立幼儿园教师职后培训情况
由图8-3可知,公立幼儿园教师函授、自学考试的比例高于私立幼儿园教师,而业余进修与脱产进修的比例低于私立幼儿园教师。由此可以看出私立幼儿园教师获得职业系统培训与自学的机会显著少于公立幼儿园教师。
3.公私立幼儿园教师专业与毕业学校情况
公私立幼儿园教师所学专业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971,p>0.05),但在毕业学校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255,p<0.001)。私立幼儿园教师毕业于非师范学校的比例为20.2%,高于公立幼儿园15.3个百分点;毕业于师范类学校的差异不大,主要是琼台师范、海南民族师范与宋庆龄女子学校。
(二)公私立幼儿园教师收入、职称与教龄情况
1.公私立幼儿园教师月收入与满意度情况
公私立幼儿园教师月收入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4.786,p<0.001),由图8-4可知,公立幼儿园教师的收入差距较私立幼儿园教师小,且公立幼儿园教师月收入在1200元以上的比例低于私立幼儿园教师,在1600~2500元的比例高于私立幼儿园教师,2500元以上差异不明显。
图8-4 公私立幼儿园教师月收入分布情况
两类教师对月收入的满意度也存在差异(χ2=7.534,p<0.05),公立幼儿园教师表示满意的比例为22.2%,低于私立幼儿园的教师35.6%。原因可能在于公立幼儿园教师的教龄高于私立幼儿园教师;也可能在于公立幼儿园教师比较的标准为小学教师,因此其对月收入的期望值会高于私立幼儿园教师。这些假设我们将放在公私立幼儿园教师职称与教龄情况中进行验证。
2.公私立幼儿园教师职称与教龄情况
公私立幼儿园教师在职称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489,p<0.001)。公立幼儿园教师中,有职称的教师比例为56.9%,私立幼儿园中有职称的教师比例仅为19%。
公私立幼儿园教师在教龄上存在差异(χ2=10.457,p<0.001)。公立幼儿园教师的平均教龄为13.08±7.357年,私立幼儿园教师的平均教龄为5.01±4.571年。由图8-5可知,私立幼儿园教师主要以5年以下为主,15年以上的比例仅为3.2%;而公立幼儿园教师在各教龄段分布较均匀。与图8-4相比较,我们不难看出教师的教龄分布曲线与其工资分布曲线具有一致性。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公立幼儿园教师的月收入高于私立幼儿园教师,其对工资的满意度反而低于私立幼儿园教师。公立幼儿园教师的教龄长,有职称的教师也多,因此其对月收入的期望值较高。
图8-5 公私立幼儿园教师的教龄分布
(三)公私立幼儿园教师的教育观念、专业能力与职业人格差异
1.公私立幼儿园教师的教育观念的差异
以城市公私立幼儿园为自变量,以教育观念总分及各分量表上的标准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在儿童观上公立幼儿园教师优于私立幼儿园教师,而在保教观、教师观与教育总分上,两者无显著差异(结果见表8-5)。
表8-5 公私立幼儿园教师教育观念差异
2.公私立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的差异
以专业能力为因变量,以幼儿园性质为自变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公私立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的差异。结果发现公私立幼儿园教师除在生活照顾与促进幼儿发展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能力均存在差异,公立幼儿园教师均高于私立幼儿园教师(结果见表8-6)。
表8-6 公私立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差异
注:Z是指标准分参照分数,以下类同。**表示p<0.01,*表示p<0.05。
由于信息获取、评价内容与结果应用的均值较低,标准差较大,表明幼儿园教师在该能力上的离散程度大,所以我们进行了分类统计。结果发现在信息获取上,公立幼儿园在差等级上的比例为18.9%,比私立幼儿园低2.9个百分点;在优等级上的比例为27%,比私立幼儿园高7.4个百分点。在评价内容与结果应用上,公立幼儿园在差等级上的比例为10.8%,临界合格率为15%,私立幼儿园的相应比例为14.2%与21.3%;公立幼儿园在优与良以上的比例分别为18.3%与17.5%,而私立幼儿园分别为14.5%与15.2%。通过分类结果来看,无论公私立幼儿园,在信息获取、评价内容与结果应用能力上,处于差等级的教师比例都较高。
3.公私立幼儿园教师职业人格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法检验公私立幼儿园教师在职业人格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公私立幼儿园教师在职业人格各分量表上的得分均无差异(p>0.05)。
三、讨论
(一)关于公私立幼儿园教师教育观念的差异
1.关于儿童观的差异
研究发现公立幼儿园教师对儿童的理解更科学,表明其在工作中对儿童的个体差异与主体性更尊重,这与公立幼儿园自身的条件有关。公立幼儿园有政府的财政支持,较之私立幼儿园,其生存压力要小得多,因此可以更好、更独立地按照儿童发展的规律与要求去做。私立幼儿园的收入来源绝大部分依靠儿童的入园费,因此在父母与儿童之间需要作出现实的选择与妥协。
2.关于保教观与教师观的差异
研究发现,在保教观与教师观上,公私立幼儿园教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原因可能在于,通过学校学习与主流媒体的不断强化,公私立幼儿园教师对社会倡导的教育观念耳熟能详。但是,这并不表明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能贯彻执行,这已被多项研究证实(胡娟2002,郝安利2011)。
(二)关于公私立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能力
1.关于生活照顾与幼儿发展的差异
公私立幼儿园教师在生活照顾能力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原因可能在于这两项能力均是幼儿园教师最基本的能力,直接关系到幼儿的身体健康。试想一个不负责任、连幼儿生病都不知道的教师,家长可能放心把孩子交给她吗?如果幼儿园教师的这项能力差,那么无论公立,还是私立幼儿园均无法生存。
公私立幼儿园教师在幼儿发展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两类幼儿园教师在该项能力上的平均分均接近“良”这一水平的下限。这与儿童观的结果一致。在教育观念中,教师在儿童观上的得分最低。
2.关于其他方面专业能力的差异
公私立幼儿园教师除在生活照顾与幼儿发展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在专业能力的其他方面均存在差异,公立幼儿园教师均高于私立幼儿园教师。原因可能在于公立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待遇与发展前景要好于私立幼儿园,可以吸引更优秀的教师。研究结果表明,公立幼儿园教师无论是教龄还是学历,均优于私立幼儿园教师。这与公立幼儿园教师可以得到更多的职业培训与学习机会有关。
(三)关于职业人格的差异
公私立幼儿园教师的职业人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与实际情况是相符合的。公立、私立幼儿园教师均是自己选择幼儿园教师工作,且经过面试才进入幼儿园的,因此其人格特征与职业能力具有一定的匹配度。同时,职业人格是可以在日常的工作中逐步培养的,因而两类幼儿园教师在职业人格上差异不明显。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幼儿园教师的文化程度与专业化程度较低
海南省公立幼儿园教师最后学历为专科以上的比例不足70%,私立幼儿园教师的这一比例不到50%。公私立幼儿园均有一定比例的教师为非师范专业,非学前教育的比例更高。在填写了初始专业的教师中,非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高达26%,其中私立幼儿园高达31.4%,公立幼儿园也达到18.1%。
幼儿教育是一种职业,更是一个专业,要求具有相应的理论知识与职业素养,这些均需要有足够的专业训练与学习才能达到。而现有幼儿园教师的非专业化程度必然会严重制约学前教育的专业化程度,从而影响其社会地位。
2.幼儿园教师的儿童观有待改进
无论公立还是私立幼儿园教师,其儿童观均在“良”这一水平的下限,在工作中的体现就是忽视儿童的发展,不尊重儿童的主体性与个体差异,将儿童的个体差异当做一种教育负担而不是资源。
这是一种现实选择,毕竟拥有投票权的是父母,而不是儿童,因此教师更关注的只能是家长;但这无疑与学前教育的宗旨严重相悖,也严重违反了学前教育的规律,侵犯了儿童的权利,不利于儿童的成长。
3.公立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能力优于私立幼儿园教师
公立幼儿园教师大部分专业能力均处于良的水平,只有在信息获取、评价内容与评价结果的应用上处于合格的水平。这表明公立幼儿园教师在沟通方面更注重单向沟通,即主要倾向于向家长传递信息而较少从家长处获取信息,这样不利于对幼儿的全面了解与评价。在评价内容上应更全面,评价内容与结果的应用也有待加强。
私立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能力大部分低于公立幼儿园教师。相对来说,其教学调控、环境创设、信息获取、评价内容与结果应用及专业发展能力较低,但也处于合格教师水平。值得注意的是,从总的教学能力的分类统计结果发现,公立幼儿园教师临界合格的比例为4%,私立幼儿园教师差的比例为1.1%,临界合格的比例为4.6%。
4.教师收入过低,影响教师专业发展动力
幼儿园教师的月收入普遍偏低,公立幼儿园教师月收入大多分布在1200~2500元之间,私立幼儿园有约50%的教师月收入分布在800~1200元之间。这样的收入在当今物价水平下仅能维持温饱,难以维持教师有尊严的生活。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个体只有在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后才能滋生出自尊、自我实现等生长需要。在这样低的收入水平上,教师愿意留在岗位上尚且不易,更遑论热爱本职工作,积极提高职业素养了。
(二)建议
1.加大学前教育投入,改善幼儿园教师的福利待遇
福利待遇低下、职业前景黯淡是幼儿园教师职业素养低下的源头之一。只有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中,提高幼儿园教师的薪酬待遇,解决其评职称的难题,才能引导教师走专业化发展道路。
同时,应加大对私立幼儿园的投入,加强管理。私立幼儿园的收入来源如果均来自于幼儿入园费,这一方面会增加幼儿家庭的负担,另一方面也会迫使幼儿园唯家长马首是瞻,不敢按照学前教育的发展规律独立办学。因此,适当增加私立幼儿园的投入,既可以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学位,也可以保持私立幼儿园的相对独立性。
在加大对私立幼儿园投入的同时,也需要加强对私立幼儿园的管理。资本具有逐利性,如果没有有效监管,投入资金可能难以有效用于教师待遇与幼儿园教学条件的改善。因此,要加大对投入资金的用途进行限定,并加大对资金的管理与监督。
2.将城市私立幼儿园部分教师纳入“国培计划”
国家强调“国培计划”的对象主要是农村幼儿园教师,这一决策整体上而言是正确的。毕竟用于改善学前教育的经费有限,只能先满足最需要的地方。但就海南省来说,城市私立幼儿园所提供的学位远远高于公立幼儿园,而私立幼儿园仍然有很大比例的教师在某些专业能力水平上难以达到合格教师的要求,甚至还有一定比例的教师处于“差”的水平。这部分教师接受职后培训、学历提升的机会均要少于公立幼儿园教师。
在现有的培训体系中,城市私立幼儿园教师成了“夹心层”,既享受不到为公立幼儿园教师提供的培训,也无法享受到为农村私立幼儿园教师提供的培训。而如果将城市私立幼儿园的部分教师纳入“国培计划”,提高她们的专业能力,从而保证私立幼儿园的培养质量,就可以显著提高我省学前教育的整体质量。但如何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保证这些教师的培训权利,就要考验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智慧了。
3.教育观念培训要注意结合教育情境
通过长期教育观念的教育与培养,社会倡导的教育观念已深入幼儿园教师的大脑,但难以深入其内心。导致这样的结果,固然有其现实的压力,如相对于幼儿,家长更强势,更有话语权,因此在尊重儿童的主体性及教育目标的选择上,难免会以家长的期望与要求为主,从而损害儿童的权利,违反教育的规律,但是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是可以进行选择与灵活应对的。如果社会倡导的教育观念能深入教师的内心,她们就可以通过教育家长使其更理性地思考幼儿的教育。而且调查表明,在家长意见并未涉足的领域内,部分教师仍然会忽视儿童的主体性,用教师的标准去要求所有的幼儿。
因此,在培训中应注意将社会倡导的教育观念融入教师日常的保教情境,如采用德育中常用的两难故事法或情境体验法来辨别哪些行为是符合社会倡导的教育观念的,哪些是与之相悖的,并指导在两难情境中教育者应该如何选择,如何灵活面对。这样能有效地将社会倡导的教育观念融入教育情境,而不只是以知识的形式储存在教师的大脑中,从而使教育观念能有效地指导行为,增强培训效果。
4.督促各幼儿园加强园本培训与合作学习
现有研究结果表明,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主要有专业学习、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与个人反思。“国培计划”可以发挥专业引领与专业学习的作用,从而有效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但毕竟“僧多粥少”,难以覆盖全体幼儿园教师,甚至难以覆盖全部幼儿园。函授、其他的职后培训也是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的好方法,但成本高,幼儿园或幼儿园教师本人难以承担。加强园本培训与合作学习可以有效发挥同伴互助、个人反思与专业学习的作用。
首先,园本培训要注意培训内容的针对性。现有园本培训往往缺乏明确的培训目的与系统的培训计划。由于幼儿园工作繁忙,很多园长与教师将园本培训当做任务完成,所以培训工作也多是走过场。培训方式主要以听讲座和观摩课等被动的方式为主,很少让教师主动参与。要想达到培训的效果,培训前应先了解园内教师的教育观念与专业能力水平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再据此制定明确的培训目标与培训计划。根据培训目标与计划确定合适的培训主题,如根据调查结果发现教师在沟通能力方面主要是单向传递,即教师将信息传递给家长的能力较强,但教师从家长那里获取信息的能力较弱,这时就可以确定如何获取信息的培训主题。围绕这一主题,让教师讨论为什么需要从家长处获取幼儿在家的情况,如何获取这些情况,如何应用这些信息等。通过上述系统的培训,不仅可以提高教师获取信息与应用信息的能力,而且增强其获取信息的动机,从而有效提高其保教工作质量。
其次,园本培训要注意培训对象的分层。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同一幼儿园的教师其专业发展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其能力水平也会存在差异。因此,园本培训应根据教师的专业能力特点进行分层培训,为不同层次的教师提供不同的培训计划与培训内容。如新手教师,在专业能力与教育观念分类中处于临界合格及以下的教师,培训内容应以日常的保教实践为主,培训方式以传、帮、带为主;对于处于合格水平的教师,培训内容应以新的教育理念与实践为主,提高其自我反思与研究的能力,促使其尽快成长为良或优秀的教师;而已经处于良以上水平的教师,由于他们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也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因此对于这些教师应该帮助他们建立研究团队,培养其研究能力。在行动研究中不仅可以提高他们自身的专业素养,也可以带动研究团队中的其他教师,从而提高整个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水平。
最后,在开展园本培训的同时,更应关注教师之间的互助学习。每个教师的专业能力水平结构并不一定完全一致,因此教师之间本身就是专业能力提高的重要资源。园本培训需要一定的时间与场地,而幼儿园教师的工作繁忙,不可能每天抽出专门的时间来进行培训,而同伴互助却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如主配班教师的互助学习。主配班教师共同教育同一班儿童,他们需要面对与处理一些共同的问题,因此需要随时沟通班内情况与所遇到的问题,这样通过相互帮助可以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了保证主配班教师的互助学习效果,要注意帮助主配班教师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而不是相互竞争。另外,要注意将教育观念与专业能力上存在差异的教师,且能互补的教师配对,这样既有助于双方人格的独立与自尊、也能使双方保持开放的心态,相互学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