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教育观念现状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教育观念现状

时间:2023-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观念是影响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因素,由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没有进入幼儿园教育工作,其教育观念的形成更多来自于学习,所以,其在教育观念上的得分可能会高于幼儿园教师。我们以教师教育观念的量表总分及分量表得分为因变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法检验学前教育本科生与幼儿园教师的差异。结果发现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教育观总体平均分为34.47±3.62,达到良的水平,高于幼儿园教师的平均水平。

第一节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教育观念现状

一、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教育观念情况

教育观念是影响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因素,由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没有进入幼儿园教育工作,其教育观念的形成更多来自于学习,所以,其在教育观念上的得分可能会高于幼儿园教师。

1.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教育观念的分布情况

我们按照量表标准分的划界要求将本科生从差到优分类,再分别统计各类教师的分布情况。结果发现在教育观总分上全部学生均达到了临界合格水平,合格以上的比例为81.8%。教育规律、教师观与儿童发展观均达到临界合格水平以上,其中儿童观中优秀率达到69.2%(结果见表9-1)。

表9-1 本科生教育观念分布情况

img142

2.学前教育本科生与幼儿园教师教育观念的差异

我们以教师教育观念的量表总分及分量表得分为因变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法检验学前教育本科生与幼儿园教师的差异。结果发现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教育观总体平均分为34.47±3.62,达到良的水平,高于幼儿园教师的平均水平(t=3.41,p<0.05)。部分分量表得分存在差异,本科生的儿童观高于幼儿园教师(结果见表9-2)。

表9-2 本科生与幼儿园教师教育观念比较

img143

二、讨论

1.关于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教育观念的分布情况

本科生在保教观、教师观与儿童观达到合格以上的比例均在80%以上,达到优秀的比例也很高,这与本科学前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计划相关。经过本科生所在系的同意,我们分析了其培养计划。结果发现该系开设了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与专业拓展课程等。专业基础课中与教育观念有关的课程主要有学前课程论、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心理学原理等,这为学生掌握与理解保教观、教师观与儿童发展观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这些观念也是社会倡导的教育观念,学生受其影响较深。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职前学生的教育观念就比幼儿园教师的更优,因为本科生的这些观念并没有与实践相结合,对其日后工作的指导作用可能也有限。大学阶段以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为主,接受的更多的是知识与原理,如儿童是什么,怎么发展,怎么样去教育等,与实际的教育工作联系较少,这些观念能否指导日后如何工作还不得而知。

另外,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大多为学前教育专业的硕士或博士担任,作为学术型教师,他们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与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也有过在幼儿园实习、工作的经历,但时间均很短,在课堂教学中可能不会注意到或者很少用到学前教育中的一些两难问题或将现实的教育情境作为教学内容。因此,这也难以帮助学生以后如何在工作中去践行这些观念。

2.学前教育本科生与幼儿园教师教育观念的差异

学前教育本科生与幼儿园教师在社会倡导的保教观与教师观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本科生的儿童观要高于幼儿园教师。原因可能在于随着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发布,学前教育界花了大量的力气进行解读、学习与宣传,幼儿园自身也花了大量的精力学习贯彻。因此幼儿园教师无论其学历的高低,均能知道社会倡导的教育观念。同时,相对于儿童观,保教观与教师观受到家长与现实的影响相对较小,故在保教观与教师观上本科生与幼儿园教师差异不明显。

虽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了儿童发展的规律与特点,但相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系统学习教育、心理学理论来说,海南省现有在职幼儿园教师在这些方面的水平整体来说还是不及本科生。原因也可能在于我们抽取的是还未进入实习阶段的本科生,他们没有真正独立承担过保教工作,因此他们的保教实践观更多可能也是知识的储存,而不是真正在实践中树立起来的观念。幼儿园教师由于要独立进行保教工作,压力大,可能更多关注教育任务的完成与学生的安全,而且对儿童的尊重又常常会与家长的意见相悖,如教师明知教育应以儿童的意见为主,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等,但家长比儿童更强势,因此常常需要在现实中进行妥协。在调研访谈中,不少园长与教师感叹说新《纲要》的施行重点就在于对家长的宣传教育,因为家长更看重的是儿童的学业成就,即使新《纲要》已颁布多年,幼儿园也不可能完全按照新《纲要》的要求去做,否则家长就会“用脚投票”,幼儿园就会面临生存危机。

三、建议

针对本科生教育观念存在的问题,特提出以下建议:

1.实践教学中需要加强高校教师的理论指导

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学生已经储存了一定的教育观念与知识,但知识如何指导实践则需要在与实践的不断互动过程中才能形成,因此实践教学是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非常重要的环节。Bird,Tom等人(1992)认为,教师教育课程的内容不仅要包括新旧观念的对比、学生与教育者之间的互动,而且还需要有学校教学实践知识与高等院校的教育研究理论。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能过度依赖幼儿园教师的示范与指导,因为学生在见习过程中通常难以应用所学理论知识来指导自己观察与反思。在实践教学中,高校教师指导学生反思见习到的幼儿园教师的实际保教行为与所学的理论知识的差异,促使学生思考幼儿园教师实施保教行为后面的教育观念是什么?与所学理论有无相悖的地方,应该如何做?通过高校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认识并且将教育观念转变为有效的实践活动。

2.将教育观念的建立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

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完成一个完整的研究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综合不同学科的理论知识,而且还需要对这些知识进行分析、理解与综合,思考所研究的现象后面的规律与理论基础,明辨教育情境中的是与非。因此通过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将社会倡导的教育观念转化为实践中的教学行为。

3.教育观念的教学应关注学生个人经验

教育观念作为一种态度学习,其内部条件最重要的不是个人的知识与技能,而是学生已有的信念。班杜拉认为个人信念的来源主要有亲身经历、替代经验、社会评价与逻辑推理。Joram,Gabriete(1998)认为只有当教师教育课程直接瞄准本科生已有的信念时,这些课程对信念的转变才是卓有成效的。因此,我们在教育中应关注学生已有的个人经验及相应的教育观念,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明确的引导。

具体教学中,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反思自己的生活经验与亲身经历,思考自己所持的教育观念,然后引导学生比较自己已有的经验与教育教学理论中反映出来的教育观念的差异,以及为什么社会要倡导这些教育观念,基本的理论基础是什么等。这样,我们才能将知识讲授转变为促进学生态度形成的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