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设悬念引导学生思考

设悬念引导学生思考

时间:2023-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引趣、激疑、悬念、讨论等多种途径,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以帮助学生走出思考低谷。汪老师的课妙就妙在他特意设置的悬念,让学生从心底产生一种疑问,生出诸多好奇,无疑会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探求原因的想法。悬念只是为了创造一种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设,其最终目的是要把学生引到将要讲授的课本知识上来。

第三节 设悬念引导学生思考

求知欲是人们思考研究问题的内在动力,学生的求知欲越高,主动探索精神越强,就越能主动积极地进行思考,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引趣、激疑、悬念、讨论等多种途径,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以帮助学生走出思考低谷。

还记得曾经看武侠小说或者侦探小说抑或是玄幻小说时的心情吗?一拿到手,就恨不得一口气看完,不肯释手,为什么会这样?其原因之一就是这些书中总是设有悬念,使读者急于知道故事的结局,吸引着读者把书看完。那么,能不能在课堂上也来设置悬念,让学生的思绪跟着你走,而不是“飞”到别处呢?

汪老师是一个非常开朗大度的人,有着一股特有的幽默和优雅,学生们十分喜欢并尊敬他。他在工作上的魅力确实无人能及,听他讲课,每每让人欲罢不能。

请看他的几个教学片段:

片段一

在学习“碳的几种单质”一节时,汪老师对台下的学生说道:“同学们,今天我带了一把玻璃刀,有哪位愿意借给我一支铅笔用用呢?”

前排的一个学生立即将一支铅笔递给汪老师。

“大家都知道玻璃刀非常锋利,只需轻轻一划,就能将一块玻璃一分为二。你们知道玻璃刀的刀口是用什么东西做的吗?”

台下的学生有的说是钢铁,有的说是一种特殊的材料。

汪老师没说出答案,接着问;“大家再看这支铅笔,你们知道铅笔芯是用什么东西做的吗?”

“石墨!”一个学生抢着回答。

“对,铅笔芯是用石墨做的,而玻璃刀的刀口则是用金刚石做的。”

“金刚石?”学生们好奇地重复道。

“对,是金刚石。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金刚石是自然界最硬的天然物质,而制成铅笔芯的石墨是自然界里最软的物质之一,它们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

“不会吧,如果真的是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话,性质也应该相差无几啊。可是为什么一个这么硬,而另一个那么软呢?”

台下的学生一个个露出疑惑不解的表情,看着汪老师,急着等他说出答案。

“好,同学们想知道答案的话,下面我们开始学习碳的几种单质……”

片段二

在学习盐类的性质时,汪老师事先在讲台上准备了一杯不知名的溶液、一块小铜片、一根细铁丝。然后,他指着手中的铜片说:“同学们,你们中有哪位能在上边画出一只小企鹅呢?”

台下的学生面面相觑,怎么可能?又不是一张白纸,除非用刀子在上边雕刻。

见学生不语,汪老师笑笑,说:“大家看我的!”说着,他用一根细铁丝在杯子中的溶液里搅拌了一下,让铁丝上沾满溶液,然后在铜片上勾勾画画,几分钟后,一只憨态可掬的小企鹅就出现在学生面前了。

“哇,真像我QQ聊天时的那只企鹅!”

“老师,这是什么魔水?”

汪老师看着台下七嘴八舌的学生,说道:“大家安静了,想知道我用了什么魔水吗?现在我们就开始去寻找,下面我们开始学习盐类的性质,刚才用的魔水就是一种盐……”

好奇是人的天性。

当某些习以为常的东西变得不可思议的时候,当平平淡淡的事件被演绎得丰富多彩的时候,任何人的“胃口”都没有理由不被“吊”起来,任何人的神经都无法不兴奋。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样东西却具有共同性,看起来办不到的事却在老师手里变成了现实。于是,汪老师的课就在充满疑问的氛围中开始了。

如果汪老师换一种方法呢?毕竟我们的教学大纲也没有要求老师在讲述碳的单质时一定要用实物来说明,也没有非得让老师们练得一手在铜板上画画的“绝活”!

汪老师完全可以一句带过:“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碳的几种单质,碳的单质有金刚石、石墨……”这样一来,学生就会被动接受如下的概念:“同一种元素组成的单质表现出完全相反的特性。”可这样一来,他们的印象也就仅限于这几行文字,而在头脑中却缺乏现实的例证。同样,讲述盐类的性质时也是一样的道理。

一句话,没有了前面的悬念作铺垫,汪老师的课充其量只是最一般的传道授业、答疑解惑!如果没有了前面的悬念,汪老师的课还能起到这种让学生欲罢不能的效果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汪老师的课妙就妙在他特意设置的悬念,让学生从心底产生一种疑问,生出诸多好奇,无疑会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探求原因的想法。

著名评书艺术家单田芳说书时,每当故事情节发展到紧张激烈的高潮或矛盾冲突到剑拔弩张的关键时刻,就突然来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来吊人的胃口,逼着你非继续听下去不可。或许你也曾经是个听书迷,却每每因为这句“且听下回分解”的话而听得不尽兴,于是就盼着听下一回。

听书如此,讲课亦如此。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年轻人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而悬念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能把握好时机,适时适当地进行悬念的精心设置,就能让学生始终充满热情,在积极快乐的气氛中感受知识的奇妙,进而掌握好知识。

但是,凡事都是两面的。悬念只是为了创造一种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设,其最终目的是要把学生引到将要讲授的课本知识上来。倘若学生对悬念本身的兴趣超过了课本知识,那么这样的悬念就成了真正的“悬念”了。

在课堂中设置悬念的要点有两点。

1.制造悬念的时机

在上课开始阶段进行悬念的设置,可以促使学生产生渴望与追求,激起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听课热情的目的。

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我们不断向学生提出疑问,时时使所讲授的内容增加些神秘色彩,使学生的兴趣始终不减,并主动积极地思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最终得到满意的收获。

在一堂课的小结中,如果我们精心设置一个小小的悬念,就能为下一节课的内容涂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促使学生去思考、去研究,盼望着下节课的到来。甚至有些学生为了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会提前打开课本,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以说这是一种积极有效的预习。

2.悬念不是解不开的谜

制造悬念不是故弄玄虚,既不能频繁使用,也不能悬而不解。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应解开悬念,使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而且也使课堂内容前后照应,不要出现此悬念非彼内容能解决的情况。

想让你的课堂成为学生眼中的神秘之地吗?那么巧设几个悬念吧,让学生在你的“悬”而不答中跟着你走!

青少年学生求知欲望强,敢说,敢想,喜欢发表自己的意见,组织讨论能很好地发挥这种心理优势。

有一次在讲棱锥的时候,教数学的王老师出了这样一道选择题:“已知四棱锥的四个侧面都是正三角形,请选择底面是A.矩形;B.菱形;C.正方形;D.平行四边形。”然后让同学们思考和讨论,教室里的气氛一下活跃了,争论的焦点集中在是正方形还是菱形,两种意见争持不下,这时坐在后面的一个男同学用纸做了一个模型,送到了讲台上,这个模型说明了菱形的不可能性,因为如果是菱形,则底面不可能放在桌上,即底面四顶点不在同一平面,坚持正方形的同学兴奋极了。最后王老师充分肯定了这位同学的动手精神并从理论上证明了这一结论,使另一部分同学心服口服。

实践证明,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采用生动活泼,具有启发性、探索性、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