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在现实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要让学生思考,但是往往只停留在表面上,不能有效地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不仅造成时间的浪费,还使学生失去一次极好的训练机会。
比如,老舍先生的《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的结尾有这样一句话:“祥子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对于这句话,很多教师在授课时都想到了通过设问让学生去思考,然而他们提出的问题却是各不相同:
1.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2.这句话写出了祥子怎样的情态?
3.请分析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4.请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祥子的悲惨命运,谈一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分析这几个问题我们就会发现,前三个问题都属于浅层次的问题:第一个不用思考学生就会知道这句话是比喻的修辞方法;第二个问题是明摆着的,祥子当然是又冷又难受的情态;第三个问题倒是有深度,但是学生该朝着哪个方向回答却很不明确,致使学生无法回答。只有第四个问题,学生才会有话说,才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使学生在自我体会中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凡卡》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七单元的一篇外国作品,下面是一位老师在上这节课时的实录:
师:同学们,读了凡卡回忆的内容,我们知道在他眼中乡下生活是快乐的、美好的,但乡下生活真的像凡卡说的那么美好吗?请再读一读他回忆的内容,从中找出答案。
生1:其实乡下生活并不像凡卡说的那么美好,文中记叙砍圣诞树这件事时有这样一句话:“还跟冻僵的小凡卡逗笑一会儿……”“冻僵”一词说明凡卡当时也很冷,由此看出很苦。
生2:这一段中还有一处:“他想起到树林里去砍圣诞树的总是爷爷”,圣诞节时天气是很冷的,更别说积满雪的树林里了,但就是这样每次砍圣诞树的任务都是让年纪大的爷爷去,这难道快乐吗?
生3:我也在这段中找到一句:“爷爷冷得吭吭地咳”,看出生活并不美好。
师:刚才大家都从砍圣诞树这段内容寻找,说明乡下生活并不快乐,那同学们还能从其他段落找出答案吗?
生4:文中第五自然段写“他一定在跺着穿着高筒毡靴的脚,他的梆子挂在腰带上,他冻得缩成一团,耸着肩膀……”,这里写出了爷爷很苦、很可怜,那么冷的天还得守夜。
生5:还有第四自然段中“他是个非常有趣的瘦小的老头儿”,看出乡下生活并不好。如果乡下生活能过得去,爷爷就不会将凡卡送到莫斯科当学徒;如果乡下生活好,爷爷也不会那么瘦小了。
生6:第四自然段还写“爷爷是日发略维夫老爷家里的守夜人”“白天,他总是在大厨房里睡觉。到晚上,他就穿上宽大的羊皮袄,敲着梆子,在别墅的周围走来走去”。如果生活不苦就不会给别人当守夜人,况且一般人都是白天干活夜里睡觉,而爷爷那么大年纪却只能在白天睡觉夜里干活,他干的是与一般活不一样的活,这些都写出乡下生活苦。
师:凡卡真的太可怜了,真令人同情。那他的信爷爷能收到吗?为什么?
生1:我认为不能,因为文中写信封上只写了“乡下爷爷收,康司坦丁玛卡里奇”,没写清具体的地址,况且也没有写邮编。
生2:也没有贴邮票,没有邮票邮递员根本不会邮。
生3:我认为能,他太可怜了,说不定会发生奇迹呢!
生4:我认为不能,因为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邮车响着铃铛,坐着醉醺醺的邮差”。可看出邮差很爱喝酒,整天醉醺醺的,即使写清地址还不能保证信能送到,更别说没写清地址了。
生5:我认为也不能,因为文中最后以梦结束全文,我想它也应该有其深刻含义,意在暗示信是收不到的。
因此,我们在做教学的问题设计时,一定要切记不要使问题表面化,如果学生不经过思考就可以回答上来,那么这样的问题只会是表面上的热热闹闹,实际作用只是耗费时间而已。另外,还要避免问题的无序性,学生不知道从哪一个角度来回答,也会失去问题的意义。在这个方法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回答,因势利导,逐步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思维的状态,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得到强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