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人生拓展的原动力。培根曾经说:“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如果你真心希望你的人生能不断成长,那么就得有像孩童般的好奇心;如果你不希望人生过得那么乏味,那么生活中就要多带些好奇心;如果你有好奇心,那么便会发现生活中奥妙之处无处不在,你就能更好地发挥潜能。
维护学生的好奇心,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要保护学生自然流露出的好奇心。对他们的提问、质疑、探索,甚至不同意见给予支持和鼓励,为学生表现好奇心和满足好奇心提供机会。二是教师可以借助榜样的作用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有学者说过:“教师的巨大力量在于做出榜样。他们要表现出好奇心和思想开放,并随时准备自己的假定将由事实来检验,至承认错误。传授学习的兴趣,尤其是教师的责任。”因此,老师可以通过自然地表现自己的好奇或无知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苏霍姆林斯基说:“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哪里没有求知欲,哪里便没有学校。”因此,为了使学生成长为独立而有创造性的人才,教师必须维护并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在满足好奇心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把世界变得越来越好。
经典案例
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理查德·费曼先生天性好奇,自称为“科学顽童”。作为近代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他可能是历史上唯一被按摩院请去画裸体画、偷偷打开放有原子弹机密文件的保险柜、在巴西桑巴乐团担任鼓手的科学家。
他十一二岁时就在家里设立了自己的实验室。他自己做马达,用光电管做些小玩意儿,还用显微镜观察各种有趣的动植物。有一次,为了了解草履虫在周围的水干掉之后会怎样,他先在玻璃片上滴一滴水,放到显微镜下观察:看到一只草履虫和一些“小草”。然后,他用了十几分钟时间观察草履虫在水逐渐蒸发时的表现,结果发现在水干掉后,草履虫居然可以像变形虫一样改变形状,尝试摆脱“小草的束缚”。
当他到普林斯顿大学读研究生的时候,他仍然保持着这样的好奇心。为了弄清蚂蚁是怎样找到食物,又是如何互相通报食物在哪里的,他着手做了一系列实验,如放一些糖在某个地方,看蚂蚁需要多少时间才能找到,找到之后又如何使同伴知道;用彩色笔跟踪画出蚂蚁爬行的路线,看究竟是直还是弯。正是这些实验使他知道蚂蚁是嗅着同伴的气味回家的。后来,当他发现蚂蚁成群结队地“光顾”他的食品柜时,他运用自己发现的蚂蚁觅食规律,成功地改变了蚂蚁们的行进路线,使食品柜免受侵害。
在剑桥大学,维特根斯坦是大哲学家穆尔的学生,有一天,罗素问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地说:“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的所有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我的课时,老是露着迷茫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问题。”罗素也是个大哲学家,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他。有人问:“罗素为什么落伍了?”维特根斯坦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
德国著名化学家李比希把氯气放入海水中提取碘之后,发现剩余的母液中沉积着一层红棕色的液体。他虽然感到奇怪,但并未放在心上,武断地认为这不过是碘的化合物,只在瓶上贴张标签了事。直到以后一位法国科学家证实是新元素溴,李比希才恍然大悟。他因此称这个瓶子为“失误瓶”,以告诫自己。
案例分析
从费曼先生的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好奇心有多大,很有一种不找到答案誓不罢休的劲头。他在理论物理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他旺盛的求知欲有着很大的联系。维特根斯坦的名气之所以能够超过大哲学家罗素,就是因为他始终保持着一颗孩童般的好奇心,不断地思考,不断地问“为什么”。而化学家李比希虽然已接近成功的边缘,但由于没有重视并坚持自己的好奇心,导致最终与重大成果溴元素的发现失之交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无论他们提出的问题是幼稚的还是难度较大的,教师都应该耐心地予以解答。在维护他们的好奇心的同时,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培养他们相关方面的好奇心,使他们不断思考,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总之,维护孩子的好奇心既是教师教出好成绩、调动学生积极的课堂情绪的必要手段,也是一个孩子将来有所成就的前提。作为一名教师,必须予以重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