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让探究精神成为学生的习惯
探究,也叫做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观察、阅读,发现问题,搜集数据,形成解释,获得答案,并进行交流、检验、探究性学习。
反思我们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一些教育专家和工作者发现:人们的学习主要依赖于两种方式,一种是接受式学习,另一种是探究式学习,两种学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我们的基础教育过多地注重了接受式学习,而忽略了探究性学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价值,使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处于被忽略的地位。
探究式教学对教师是一种巨大的挑战,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它不仅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经典案例
有一年暑期,杨老师被调到县城一所小学任教,担任四年级某班的班主任。开学第三天的数学课上,一名女学生突然发出一声惊叫:“蛇!”全班顿时炸开了锅,呼叫声不断。有的学生爬上了桌子,有的学生跑到了教室外,数学课的女老师也慌了手脚。当杨老师赶到教室时,只见男生李亮趴在桌子底下,伸手一把抓住一条蜥蜴,往一个小纸盒里一塞装进了书包,若无其事地坐到位子上。杨老师把惊魂未定的学生安静下来后,要李亮带上纸盒离开教室。
杨老师努力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指着纸盒心平气和地问:“你抓蜥蜴,不怕被它咬吗?”
李亮低着头,过了一会儿回答说:“蜥蝎没有毒,不咬人。”
“是吗?你怎么知道的?”
“我看过书。”
“你什么时候抓到的?”
“七八天了。”
“这么久了,喂什么给它吃?”
“我没喂它。”
接着,他主动承认不该将蜥蜴带到学校,并把那条蜥蜴丢进了花圃。杨老师没批评他一句,让他进教室上课去了。当天,前任班主任告诉她:李亮是个非常淘气、贪玩的孩子,常捉弄女同学,学习成绩很不好。
面对这样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面对他把蜥蜴带到学校的恶作剧,杨老师该怎么办?
几天后,杨老师来到他家,避开他与其父母进行了交谈。他的父母亲都是领导干部,工作繁忙,对他学习上的事较少过问。兄弟中他最小,从小母亲对他有些放纵,养成了倔强的性格。两个哥哥也说他是糊不上墙的烂泥。接着,杨老师走进了他的小房间,书桌上有不少课外读物,书桌下摆着一些瓶瓶罐罐,在一个纸盒里躺着一条蜥蜴。
“你又养了一条?”老师问。
他怯生生地说:“杨老师,书上说,蜥蜴饿急了会吃掉自己的尾巴。我想试一试,看是不是真的。”
他还告诉杨老师,带到学校的那条已试了6天,这条又饿了3天了。杨老师热情地鼓励他把实验进行下去,并告诉他如何做好观察记录。
第二天,杨老师在班上介绍了李亮的蜥蜴实验,并表扬了他的探索精神。从此,李亮主动接近杨老师。两个星期后,他递给杨老师一个小纸盒,兴奋地告诉老师,蜥蜴的尾巴不见了。杨老师和他一起剖开蜥蜴,在肚子里找到了尾巴。他高兴得不得了。
正在这时,县里要举行科技小发明小论文竞赛。杨老师指导他整理蜥蜴实验的记录,写成了一篇观察报告,推荐给学校。学校又选送到县里,获得了小论文二等奖。
杨老师陪着他参加了颁奖大会。那天放学后,他把奖状端端正正地捧在胸前,穿大街过小巷跨进家门,大声对妈妈说:“妈妈,把哥哥的奖状都取下来,从今天起,要贴我的奖状了!”
不久,同学们选他担任科技活动小组的组长,六年级时他当上了学习委员,并以优异成绩考入县重点中学,再后来由石油学院毕业后到祖国大西北一个油田工作,成了技术骨干,曾两度出国学习。
后来他在美国给班主任寄了一封信,在信中写道:“在科学道路上攀登,我常想起那条蜥蜴和那张奖状……”
案例分析
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用热情的态度刺激学生的探究动机,学生会有意想不到的发展。教师很好地把握了探究学习的特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是积极有效的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是从知识获得途径与方式的角度对学习进行分类得出的,它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探究学习是指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与学习过程。
作为一名教师,要注重让孩子带着浓厚的兴趣学习,不断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对外界的一个基本认识,它反映的是孩子的所见、所闻。对孩子来说,世界是神奇的。每个孩子面前都有十万个、百万个甚至千万个为什么,他们会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甚至一些怪问题。教师要认真对待孩子的每一次提问,尽力对问题作出正确的、通俗易懂的解答,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