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纠正学生心理偏差,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嫉妒是指人们为竞争一定的权益,对相应的幸运者或潜在的幸运者怀有的一种冷漠、贬低、排斥,甚至是敌视的心理状态。嫉妒俗称“红眼病、吃醋、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等。嫉妒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的情绪状态。
嫉妒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心理,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会存在这种情绪。学生时期正是争强好胜的性格特点比较突出的时期。学生因为希望比他人强而出现的竞争行为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适当的嫉妒、竞争,还能成为他们进步、成长的动力。但对于不正当的嫉妒心理,老师应该及时处理,尽量减少学生之间的矛盾,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经典案例
辽宁省辽河油田第一高中的优秀教师王旭飞就曾经碰上过一个嫉妒情绪比较严重的学生。
涵是高二的学生,成绩优秀,在班里担任班长。有一次王老师主持班会,重新改选班委。在投票选举班长的时候,涵本以为自己还会连任班长。谁知道竟没有几个同学投她的票,最后班长由一位票数最多的同学孔然担任了。
涵当时很不高兴,把脸拉得长长的。王老师看见了以后知道涵很不服气,准备下课后再开解她。可过了一会儿,涵举手称病,说自己不舒服,要请假回寝室。王老师知道涵不舒服是假的,心情不好才是真的,可王老师也没有说什么,就让涵回寝室了。
谁也没有想到,涵回到寝室后越想越生气,越想越嫉妒孔然,她翻出孔然的一条白裙子扔到地上,在上面又踩又踏,觉得还不解气,又用剪刀把裙子剪成一条一条的。
这件事发生以后,许多同学和老师都感到震惊和不解,他们不理解一个成绩优秀、工作能力突出的学生怎么会做出这种事来。
王老师却知道,这完全是涵的嫉妒情绪在作祟,如果不及时疏导,恐怕会有更严重的后果。王老师决定找涵进行一次恳谈,但是如果直奔主题揭其伤疤,恐怕会引起她的过激反应导致谈话失败。于是王老师找到涵后先对这个问题避而不谈,而是和她共同观看了一则“高中某学生用硫酸泼同学致残被判死刑”的访谈节目,然后王老师和涵交流了看法。
涵问王老师:“王老师,您该不会认为我和那个高中生一样吧?”
王老师坚定地摇摇头,“不,你们俩不一样!你是个聪明孩子,聪明人绝对不会办糊涂事。”
话音未落,涵低头说了一句:“我已经办了一件糊涂事了。我,我嫉妒孔然。”
说完这句话,涵像松了一口气。王老师引导涵分析了自己的心态,并让她认识到这件事都是嫉妒情绪在捣鬼,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出现像那个高中生一样的悲剧;而如果能正确认识,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最重要的是,王老师告诉涵,她生活在一个集体中,任何人都不能脱离集体而存在,别人的进步并不是跟自己没有关系的,而是和自己息息相关的。
如果别人的成绩都不好,别人的能力都很差,她生活在这样的集体里又怎么能进步呢?只有所有同学都进步了,都是优秀的,才更能体现出她的价值。王老师还引导涵认识到,要想更多地体现自己的价值,就要帮助其他同学进步,这样可以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自己也能在这种氛围中获得更多的能力,变得更加优秀。
通过王老师的疏导,涵深刻地认识到了嫉妒情绪的危害,也在头脑中树立了和同学友好交往的观念。从那以后,涵经常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主动找同学谈心,跟同学们一起讨论问题,还主动帮学习差的同学补习功课。更难能可贵的是,涵还经常虚心地向别的同学请教问题,向别人学习。因为涵深深地记住了王老师的话——只有整个集体都优秀了,自己才能更优秀!
案例分析
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涵是一个嫉妒心很强的学生,在自己的愿望没有实现后,趁机“报复”孔然。面对这种情况,王老师没有批评涵,没有严厉地指责她,而是采用了另外一种方法——观看类似的访谈节目,使涵在节目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诚恳地、积极地改正错误。
每个人都会有嫉妒心理,对于学生,老师要懂得并善于经营学生的这种心理,妥善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平复学生的不平衡心理,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打造和谐、愉悦的班级和课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