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培养学生信心,多些鼓励和赞扬
自信心是指个体对自己的一种态度、认识、评价和信念。较强的自信心不仅能使学生在学业上取得成功,也会为学生在日后的社会生活中取得更大的成就,从而获得更多的满足,为人生幸福铺平道路。不仅如此,自信心还会产生连锁反应,它可以使学生获得其他许多优秀品质,比如能很好地应付压力、具有更好的判断力等。相反则会产生“波纹效应”。它是指在学习的集体中,教师对有影响力的学生施加压力,实行惩罚,采取讽刺、挖苦等损害人格的做法时,引起师生对立,出现抗拒现象。有些学生甚至会故意捣乱,出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情形。这时教师的影响力往往下降或消失不见,因为这些学生在集体中有更大的吸引力。这种效应对学生的学习、品德发展、心理品质和身心健康会产生深远而恶劣的影响,致使学生缺乏进取的动力,难以在学习上取得理想的成绩。
莎士比亚说过:“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缺乏自信是失败的重要原因。有了自信心才能充满信心去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产生自信心,是指不断地超越自己,产生一种来源于内心深处的最强大力量的过程。这种强大的力量一旦产生,你就会产生一种很明显的毫无畏惧的感觉、一种“战无不胜”的感觉。
产生自信心后,无论你面前的困难多大、你面对的竞争多强,你总能感到轻松、平静。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学习和认识需要,使学生获得成功,增强成功的体验。有了成功的体验,肯定了自己,增强了自信心,就会激励自己不断地去探索,去争取成功。为帮助学生成功,教师必须努力改革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创设成功机会,从情感维度上处理教材,使教材和学生需要相统一,在此基础上使学生的学习获得成功,从而有效调节学生的学习心向,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经典案例1
开学不久的一次数学课上,我发现了她——娜娜。那天,我像往常一样提出问题,让学生四人一组合作讨论,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当我正高兴于学生的投入时,发现娜娜一人坐在座位上而没有融入小组讨论中。我走到她面前,她似乎发现了什么,抬起头,茫然地望着我。我对她说:“来,把你的见解说给我们听听,看看你有什么好的想法?”娜娜霎时满脸通红,低下头默不作声。我立刻意识到娜娜是一名特殊的学生,对她说:“是不是没想好?那你先听听其他同学的看法。”她轻轻地点点头。
从那以后,我就特别注意娜娜。当同学们课间在一起快乐地游戏时,她却独自坐在教室的角落里发呆;当同学们兴致勃勃地在操场上锻炼时,她只是一个人站在操场上羡慕地看着。她胆小、性格内向、不爱与同学们交往,课堂上非常安静,从不举手发言。她在学习上存在着很大的困难,使得她的性格更加孤僻甚至有些自卑。我决定帮助她克服自卑感,树立自信心。刚开始,我与她交朋友,不光从学习上还从生活上关心她。我经常对她说:“在老师心里你是一个很可爱的学生。”她听了,眼里流露出一种少见的喜悦的神情。上课时,我有意地注视她,用目光鼓励她。我有意向她提一些她能回答的问题,一旦问题答对了,我就在全班表扬她,使她敢于对自己说“我能行”。布置作业时,我会特意布置一些适合她的作业。对她交上来的作业,我都会给她批注上一句简单的话,从“有进步”到“真棒”,再到“太好了”。此外,我还与她的家长取得联系,希望家长也多给她一些鼓励。这样,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她的自信心得到很大的增强。当老师提问时,她可以毫不犹豫地举起手来,这表明她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渐渐地,她不再对数学的学习感到枯燥、乏味,同时,这种学习的欲望在其他学科中也得到了延伸。我也高兴地发现她在其他方面的变化,比如同学们邀她一同游戏,她再也不是一名观众,而是大胆地与同学们一起玩耍。她再也不像一只离群的孤雁了,看到她脸上那份自信的微笑,我感到十分欣慰。
这件事让我感触颇深,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对学生多加鼓励和赞扬,培养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戴克斯所说:“孩子需要鼓励,如同植物需要水一般。”教师的激励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产生巨大的心灵感应,从而使学生的内在潜力得到充分发挥。确实,比起批评、责骂,适时的关心和激励具有更大的效果。遇到不自信的学生时,老师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鼓励。不仅如此,老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多与人交往,多参加集体活动,让他们从中感受到与他人的友谊,感觉到在集体中贡献自己能力的快乐,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树立起自信。
案例分析
自信是通往成功的敲门砖,对于学生来说更是决定学生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赢得自信成了老师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案例中的“我”通过平时的留心观察,发现了一个脱离群体的学生娜娜,主要原因是娜娜缺少自信,进而导致其性格孤僻甚至有些自卑。于是“我”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帮助她赢得自信,首先与她交朋友,在学习上、生活上关心她,使她从心灵上不再孤独。然后通过鼓励的方式,使她树立“我能行”的信心。在作业批改中尽量给予表扬的评语,从“有进步”到“太好了”,她的自信心也随之逐渐提高。
“我”还充分发挥了家庭对学校教育的作用。动员家长也给予她一些鼓励,在老师和家长的双重肯定和鼓励下,一位沉默寡言的学生终于走出了过去的阴影,与同学们打成一片,脸上充满了自信。该案例使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作为一名成功老师的可贵之处,就是如何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帮助学生赢得自信,从而通向成功的大门。
经典案例2
班级中原有一名后进生,各科成绩都很差,他自己也很自卑,对学习没有兴趣。我原以为这个孩子成绩差是因为家长对他放任不管,可是在一次家访中我意外地发现,其实他的母亲为了孩子的学习花了很多心思,作出了很大牺牲,尽管孩子学习不理想,可她还是一如既往地给儿子信心和帮助。我震撼于母爱的力量如此伟大,同时也进行了自我反思:我们往往在重视学习成绩的同时忽视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因此,我决心从培养他的自信心入手。
机会终于来了。一次数学课上,这个“笨孩子”兴奋地举着手,迫切希望回答问题。看着他自信的表情,我暗想,等他回答完了一定要好好表扬表扬他,可没想到他站起来后就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了,我示意其他学生耐心地听他讲,可他绞尽脑汁还是说不出,怎么回事?看他举手的神情应该是有自己的思路。难道是紧张导致暂时遗忘?想到这里,我对全体学生说:“××今天能主动举手,我们很高兴,让我们为他的勇敢而鼓掌。”在大家的掌声中,他显得很意外,继而腼腆地笑了。我发现,这一节数学课,他听得特别专心,而且举手也特别积极。基于前面的经历,我也不敢轻易请他发言,只是试探性地挑了一个特别简单的问题请他回答,他好不容易答对了,我暗暗地松了一口气,同时给了他热烈的掌声。望着他灿烂的笑容,我似乎看到了他向着成功迈出了一大步。
在以后的数学课上,他举手的次数越来越多。我尽量挑一些适合他的问题让他回答,并适当地鼓励他,他逐渐有了自信。在应用题单元的教学中,我意外地发现他在这方面的理解能力特别强,有一次大部分学生都对一道应用题的另一种解法感到困惑时,他站起来不紧不慢地说:“其实这很简单……”他自信的语气和清晰的思路令全体学生和我目瞪口呆。
案例分析
自信来自成功,成功来自自信,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可见,失败将会成为减弱自信心的一大主要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多给予学生一些肯定、表扬或鼓励将更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
在以往的教学中更多的是重视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如果要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首先,应使学生有一个自我肯定的心态,而不是自我否定的心态。自我认可是建立在别人的一致认可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在教学中作为老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并给予及时的表扬反馈。案例中的这位老师做到了这一点,从一个很小的细节出发,反而取得了意外的收获,改变了一个学生以往不自信的心理。
自信受到成功率的制约,一个人的自信程度与他的成功率成正比。成功次数越多,自信心越强;反之,失败次数越多,自信心越弱。给予学生多一点赞许的目光,多一点的表扬,这样学生的自信也将随之提高。这不仅使学生离成功更近一步,更重要的是使老师的付出得到了回报,更是对老师工作的一种认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