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先进的课堂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具有指导性,先进的教学理念对创设优良课堂教学氛围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通过转变教学理念,不断优化自己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由教学的主宰者变成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和探究者。在课堂教学中和学生一起去感受、认识、探索、分析、概括,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形成学生主动探究的优良课堂氛围。先进的教学理念中较为典型的就是教师要勇于打破陈规,敢于接受新的思想,带动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大力提倡学生创新,把学生培养成有创造力的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创造力是人性的一种基本财富,大家从一出生就具有了,但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大部分人却不同程度地丧失了这一基本能力。因此,创造力的火花隐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只要加以挖掘和培养,都可以得到显露和提高。
对于教育工作者,教育家陶行知在他的《创造宣言》中曾经指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也可以说,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
经典案例
姜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总是抓住一切机会给学生提供环境,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一次课堂上,为了启发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原型进行创造发明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姜老师首先向学生们提了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叶子’和‘锯’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学生们都摇摇头。姜老师便给他们讲起了鲁班发明锯的故事:
鲁班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鲁国的一个木匠。有一天,他到山上去伐木,用来盖房子。那时候还没有锯,伐木只能用斧头砍,不但很费力气,而且非常浪费时间。鲁班砍啊砍,砍累了,就想找个地方休息一下。他看见不远处的草丛中有块石头,就过去搬,好坐在上面。当他的手往草丛里伸的时候,突然感觉被什么东西割了一下,一看,原来是一片叶子把他的手划了一道口子。他觉得很奇怪,一片软软的叶子怎么能割破结结实实的皮肤呢?他摘下那片叶子仔细地看了看,原来,叶子边上有密密麻麻的小齿。于是他又想:这些带齿的叶片可以割破我的手,如果在铁片的边上也弄一些齿是不是就能割断木头呢?想到这里,他飞快地跑回了家,经过反复的实验,终于发明了“锯”。
故事讲完了,学生们禁不住发出赞叹声:“鲁班真厉害!”“要是我也能发明出什么东西就好了!”“我应该向鲁班学习,多动动脑子,说不定就能有自己的发明了。”
姜老师见学生们个个兴致勃勃,便提了几个问题让他们讨论:
(1)鲁班是怎么发明锯的?
(2)以往你碰到过类似鲁班遇到的事情吗?如果碰到过,你当时有什么想法?以后你打算怎么办?
(3)知道下面的事物是人们受到什么启发而发明的吗?
①飞机②闹钟③蒸汽机④照相机⑤轮船⑥可视电话⑦乒乓球
学生们都表现得很积极,对以上几个问题都一一作了回答,也表明了自己的想法,这正是姜老师预料中的。
为了进一步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姜老师开始让学生动手做了。他给学生们出的题是:请你用两个圆、两个正方形、两个三角形、三条直线(大小、长短可以不同)组成有意义的图形,要求至少做10个。
在让学生们掌握组合法,培养其创造力的时候,姜老师是这样导入的:
“同学们,我们都用过或见过那种后端带橡皮的铅笔,可你们知道它的来历吗?”学生们都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姜老师便讲开了:
画家海曼是一个粗心大意的人,在绘画时,经常把橡皮随处放,由于他放橡皮没有一个固定的地方,所以想用时却不知道在哪里,甚至无法找到。无奈之下,他只好将橡皮拴在铅笔后端,这样一来,只要手中握着铅笔便能够找到橡皮,随时都有橡皮可以使用。有一天,海曼的朋友去拜访他。这个朋友看到拴有橡皮的铅笔,于是就把橡皮和铅笔固定在一起,设计了带橡皮的铅笔,并申请了专利。
讲完这个故事,姜老师就让学生们进行课堂讨论。
(1)海曼把橡皮和铅笔拴在一起,但没有发明出橡皮铅笔,而他的朋友却做到了,这是为什么呢?
(2)海曼的朋友是通过什么方法发明了带橡皮的铅笔?
(3)你从橡皮铅笔的发明中受到什么启发?
(4)你还能举出多少种通过组合而发明的物品?
接着,姜老师又出了几道题让学生进行课堂操作。
(1)这里有两个圆、两个三角形和两条直线,它们的大小和长短不同,请你用它们组成一些有意义的图形,看看你最多能组成多少个图形?
(2)请用6个正三角形拼出10种面积相等、形状不同的图形。
(3)请大家想一想,音乐可以跟哪些东西组合而变成另一种产品?
(4)请同学们利用下面事物中的两个事物,进行强制联想,构想出一些事物。
①钢笔②计时器③铲子④沙子⑤电池⑥橡皮筋⑦斧头
案例分析
姜老师通过讲解、提问、讨论等教学方法不断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例如,在讲原型启发法时,他首先通过鲁班造锯这一故事,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接着让学生进行讨论,启发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原型,进行创造发明活动;最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和训练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不仅让学生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还让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探索问题答案的思维形式,是创造力的核心。我们的衣食住行,可以说都是创造、发明出来的。我们在吃一种食物、用一样东西的时候,想得更多的是怎么吃、怎么用,而很少甚至根本不会去想它是怎么来的,是谁创造出来的。久而久之,我们的创造力就慢慢地被磨灭了。因此,我们在教育学生时,不应该死教书、教死书,而应在教学生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挖掘他们的创造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