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意识

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意识

时间:2023-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小龙的带领下,同学们踊跃发言,课堂的气氛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课堂教学重要的是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勤思、善问。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教材、学习和生活实际,选择适当的办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提问、善于提问,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尽管这个问题当时没有解决,但学生的发问意识让王老师感到欣慰。

第二节 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意识

一、尽量多给学生发言的机会

我国传统的教学一直是教师演独角戏,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体。殊不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所以我们的教学应多创造一些让学生展现自我个性,展现自己思维过程的发言的机会。

作为教师应具备这样一种教学民主意识,即不管学生的学习成绩如何、学习状态如何,都应让他在一节课上至少发言一次。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我们可以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创设问题,通过问题把学生引进学习的殿堂。

在课堂上尽量多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开口说,多提问题,特别是平时不敢发言的学生以及中下生,多鼓励他们。在大家都能积极发言、积极交流了之后,我们可以提倡学习成绩好的同学把发言的机会让给学习成绩一般的同学、经常发言的同学让给较少发言的同学、男生让着女生、坐在前排的同学让着后排的同学。当然,这不意味着谦让而不竞争,相反,恰恰符合学生全体参与、合作交流、竞争有序的新理念。

经典案例

前两天,我上的校内公开课课题“找规律”,是本册的一个教学难点,特别是对于每组有两个以上图形的题目,学生更不容易发现其规律。因此,我下载了生动有趣的多媒体课件,引起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观察、交流、讨论,发现每组包含两个图形的题目的排列规律,还以游戏的形式揭示规律,为后面发现每组包含3个图形的题目做好充分的铺垫。

果然不出所料,当出现每组包含3个图形的题目时,有的学生就觉得茫然了。我提问了两个学困生,都说不出所以然来。这时,我见到小龙(平时接受能力比较差)把小手举得高高的,脸蛋涨得通红,一副急不可待的样子。我想,这个小龙,连20以内的加、减计算这样的基础知识都掌握不好,对找规律这样难的问题能有啥指望?可是,见到他急切的样子,也让我难以拒绝,就给他一次机会吧,让他知难而退。没想到,小龙竟然说出了图形的规律,并很有把握地说出了下个图形是什么,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也出乎全班同学的意料,真是人不可貌相!接着我又让小龙找出另一个题目的规律,他还是毫不犹豫地说出了正确答案。我为自己原来“瞎猫碰上死老鼠”的想法感到深深的懊悔,还好,我把发言的机会给了小龙,没有打击他的信心。在小龙的带领下,同学们踊跃发言,课堂的气氛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案例分析

多给学生发言的机会,特别是多给学困生发言的机会,是教师关爱学生、相信学生的一种体现,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

案例中教师能放弃成见,尽量创造机会给学困生发言,特别是让小龙同学发言时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小龙竟然说出了图形的规律,在接下来的老师提问中他毫不犹豫地说出了正确答案,为一直沉闷的课堂带来生机和活力,并充分调动了其他同学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得这节公开课上得非常成功。

每个学生都有老师所意想不到的能力,老师在教学中要充分相信每一位学生,把发言的机会平等地毫无偏见地分给每一位学生,从而增强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自信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师、学生三者有机地融为一体。作为一个老师,千万不能轻易对学生下定论,要把发言的机会给每一个学生,充分信任每一个学生。

二、让学生在课堂上有“问题”

当前,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采用提问作为让学生思考、回答问题的办法,这虽是一种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发展学生思维的方法,但它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就是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当做知识获得过程中的被动者,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思维过程进行学习,显然,这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因此,课堂教学重要的是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勤思、善问。学生如果有问题意识,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强烈的内驱力,他们的思维就会为解决某一具体的局部的实际问题而启动,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就会采用查找资料、请教师长等手段,在有意或无意之中大大扩充了知识量。学生的问题来自于学生亲历的事物中,来自于学习过程中,来自于生活实践中。各学科教材中的许多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很接近,很多知识及其现象都常在生活中见到,只是学生没有注意,没有观察,没有思考,没有联想,没有探究,也就是没有问题意识,“熟视无睹”,到头来没有从中发现问题,最终不能提出问题。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教材、学习和生活实际,选择适当的办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提问、善于提问,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

经典案例

这是一节平面图形面积复习课。复习开始了,王老师让学生提问题。一个学生发言:“什么时候能算出圆的准确面积?”王老师一愣,这个问题自己从来没有想过呀。王老师问:“你怎么会想到这个问题,是根据圆的面积公式推导的吗?”学生说:“我们在求圆面积的时候,圆周率取的是3.14,而圆周率只是约等于3.14,所以我就提出了这个问题。”王老师问学生:“同学们,谁能解答这个问题?”同学们都愣住了。

尽管这个问题当时没有解决,但学生的发问意识让王老师感到欣慰。后来,王老师请教了几位数学研究人员,将答案告诉了同学们:“圆周率是个无理数,无理数是不能进行有理数计算的,当你取了一个值来运算的时候,就不再是那个无理数了。也正因为如此,现在,人类还没有能力真正算出圆的准确面积,我们期待着将来有哪位同学解决这个问题。”

一次王老师讲完平均数,上了一节拓展课。他在黑板上写下一道题:“小玲的爸爸因公出差,5天没回家,回家后一次撕下这5天的日历,这5天的日期数相加的和是90,小玲爸爸回家那天是几号?”同学们都在认真地思考,突然,一个学生问:“那个5天如果正好是月底和月初的5天,会是什么样呢?”话音刚落,王老师激动地说:“非常感谢这位同学提出一个老师忽略了的问题,如果正好是月底和月初的5天,那这个问题还能解答吗?请同学们思考。”这时候,老师进行点拨,指出问题的关键所在,既然是自然数,那能不能转化为连续的自然数呢?于是,王老师在黑板上写下28、29、30、1、2,把1、2分别加上30,变成31、32。这样,就把本来不可以解决的问题成功地解答出来。

案例分析

给学生一片自主的天空,让他们充分展现自己,这是王老师上课的魅力所在,也是学生共同的心声,更是老师应该关注的细节。

当前,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教师不再是无所不知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引导者、促进者。

在王老师的这个案例中,他大胆地放手,凡是学生能说的、能做的、能自己学会的,都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不再包办代替,从而让学生在一种真实、蔓杂、具有挑战性、开放的课堂环境中学习。其实,“放开”说起来很轻松,做起来却很难。因为“放开”不仅是一种形式,更重要的是一种观念。

听王老师的课,让我们明白了一个浅显而又深刻的道理:学生有了问题不是问题,关键是教师怎样对待问题,如何解决问题。只有把问题的解决作为学生成长进步的阶梯,才能创造出良好的课堂。

经典案例

洪老师教授“匆匆”一课时,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味语言的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的同时,感悟到:“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以此引起学生们和作者的共鸣。他们正沉浸于无奈、惋惜、留恋中时,洪老师巧妙地把话锋一转:“是啊,时间匆匆而逝,此时此刻,如果你是朗诵家,如果你是画家,如果你是诗人,如果你是教育家,如果你是书法家,你想说些、做些什么呢?”洪老师这一创造性的诱导,把这一节课推向高潮。学生们在分组讨论合作活动中,全班学生人人参与,热情高涨,在动手、思维过程中探究、创新,这种教学不受常规束缚,不受已有知识限制、干扰,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让学生的思维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你听:“朗诵家”不管是个人朗读还是小组合;不管是引读或是分角色朗读,还是齐读,他们个个绘声绘色、声情并茂。“诗人”们也不甘示弱,有的在自己的本子上写一首小诗,有的几个人合作,有的甚至把诗写在黑板上:“冬去春来又一季,我们要把时间惜。岁月流逝无可议,老年有成不叹息。”这是苏函这一组的佳作。“日出日落,花开花谢时光飞逝,时不待我。惜时好学,必有所为。”这又是雯君、钰玮、学秀她们合写的诗。“教育家”们更是跃跃欲试,凯琳、陈琳这一组高声朗诵:“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浪费时间就是糟蹋自己。”“时间在你手中,只要你去把握。”这句名言竟出于一个学困生之口,听课的老师们为他喝彩叫绝。“时间像流星一闪而过。”“要想成才,分秒必争。”“珍惜时间就是为自己的未来打造基础。”“幼年不知惜时光,老年涕泪满衣裳。”林彬、毅超等“教育家”们娓娓道来。“画家”们五彩缤纷的画面更令人耳目一新,你瞧:有柳树发芽,垂柳正在水平如镜的河面上梳理秀发;有正从“无穷碧”的荷叶中冒出的“别样红”的荷花;有纷纷扬扬的落叶;有落光了叶子,挂着蓬松松、沉甸甸雪球儿的柏树;最令人惊叹的是许毅娟、郑立昆等人合作一幅展示在黑板上的长长的画卷:冰雪融化的小河,从远方飞回来的小燕子,开得正艳的桃花,五颜六色的花儿像赶集似的,为春天增添了无限的生趣,这真是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书法家”郭妙兰、陈舒芳、高小菁等写在宣纸上的字是那样潇洒清秀、刚劲有力、美不胜收。

听课的老师还在学生们个性张扬的舞台上流连忘返时,无情的下课铃声敲响了。

案例分析

案例中教师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通过“你想说些、做些什么呢?”这个有深度而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学生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自主选题,自由表达,如“朗诵家”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朗诵,诗人们对人生的感叹,“教育家”富有哲理的时间论,“画家”们五彩缤纷的画面,“书法家”们潇洒清秀、刚劲有力、美不胜收的字……这些都培养了他们的组织能力和思维能力。

学生们大胆想象、用心倾诉、真情流露,这短短的几十分钟,既是学生们心灵的独白,又是他们个性的张扬。这种课堂正是展示学生个性的舞台,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热情,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体现、发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是学生学习、活动、发展的重要场所,是他们自己的课堂。教师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开启心灵的智慧,使学生在生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充分锻炼自己、展示自己、提高自己,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一片广阔的天空。

三、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它的基本要求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动手、动脑,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式是一种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是中国两千年以来最受学子们欢迎的一种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其实质在于正确处理教与学的相互关系,它反映了教学的客观规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教学经验的积累,启发式教学将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目前,一些国家教学法改革中的许多创造和见解,都是同启发式教学的要求相关联的。

启发式教学不是一种固定的、封闭的模式,而是一种开放的、不断吸收新的教学经验,不断充实和发展的教学指导思想,它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大相径庭。

启发式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老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需要、兴趣、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锻炼学生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

经典案例

江阴市知名教师——要塞实验小学的杨建国先生在上“圆的认识”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思考能力,大量地运用了启发式教学方法。

杨老师的开场白是:“同学们,你们见到的车轮都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们齐答:“圆形的。”

“为什么车轮是圆形的呢?”杨老师微笑着问。

这个问题真够新鲜的,学生们的好奇心一下子就被激发了出来。

学生们互相议论着,争辩着:“老师,如果车轮不是圆形的,那就有可能走不快。”“车轮不是圆形的,而是正方形或是三角形的话,走起来就会上下颠簸不停。”

杨老师继续问:“圆形车轮为什么会转得很稳呢?”

学生们面面相觑。对他们来讲,这个问题确实有些难。

杨老师抓住这个机会,引导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你们能不能根据实际的车轮想一想它的奥秘呢?”

听到老师的话,学生们马上动起手来。有的拿起小车轮左右观察,用尺子和手比画着、思考着,有的拿着绳子或尺子量起来,有的则在翻课本,企图从教材中找到答案。

杨老师没有打扰孩子们的思维,而是给时间让他们自由思考。

当杨老师看到陈明(化名)正在用一根小棍当尺子去测量车轮的辐条时,他的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

要知道,这个平时学习较差的学生,此时竟能想出这么聪明的办法来认识车轮,而这种方法正是寻找正确答案的捷径。

“陈明,你真聪明!”杨老师趁此机会鼓励道。

一句真诚的夸奖,给了这个调皮鬼无穷的力量!陈明立即站起来大声地说:“老师,我发现辐条的长度都是一样的。”

“为什么是一样长的呢?”杨老师继续问道。

陈明愣住了。

此时,其他学生纷纷举起了手。

“车轴与轮子的距离相等,就保证了车与地面的距离始终不变,所以车子行走时就稳了。”这是优等生刘子秀的声音。

于是,杨老师就顺利地引出主题:“正像你们所说的那样,每根辐条的长度是一样的,即轴与轮子上的距离相等,才能使轮子转动起来始终和地面保持相等的距离。那么,轴到轮子上的距离又是圆的什么呢?圆还有哪些特性呢?这也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圆的认识。”

案例分析

依照通用规则,杨建国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完全可以把“圆的认识”直截了当地讲解为:“直径等于半径的二倍,圆周长为2π乘以半径。”再把圆的公式直接讲述给大家,然后演示一下实例即可。如此一来,杨建国可以省却很多工夫,学生也只需死死记住公式就可以了。但是,他们未必能从这个生硬的公式中受到些许启发,更不能了解圆的其他规律。因为老师根本就没有给予学生们在课堂上思考的时间,而学生们课后也容易因忙于应试学习而彻头彻尾地忘记将知识落实到实践中。

启发式教学的方法,不但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让乏味的课堂变得生机勃勃,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