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督学的专业功底

督学的专业功底

时间:2023-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就需求导向背景下的现场督导而言,督学要最大化地满足学校的督导需求,关键是要把握现场督导的各个环节。因为应对学校的督导需求,督导人员对此的关注,不会也不允许仅仅是某个督学的个体关注,而应该是团队性的需求关注。主管督学的责任担当,因需求的呈现而显得沉重。学校需求背景下,督导人员的分工发生了质的变化。

现场督导挑战:督学的专业功底

现场督导是指督导人员依照督导方案设定的指标要求进入学校(督导现场),采集信息进行价值判断,形成评估意见的督导实践行为。就需求导向背景下的现场督导而言,督学要最大化地满足学校的督导需求,关键是要把握现场督导的各个环节。

(一)基于需求导向的现场督导团队合作之认识

我们可以作如下的假设,即,如果没有督导需求的提出,学校的现场督导会是怎样呢?一般来说,无非就是督导人员依照指标的分工要求,采集并汇总信息,对照指标作出价值判断。但是,介入了学校的督导需求,现场督导是否会有变化呢?经验告诉我们,至少会有两方面的显著性变化:

变化之一:它会较显著地增加督导人员在现场操作中的问题意识。如:某校提出的督导需求是,怎样通过提升校内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来达到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办学目标。此时,督导人员在现场督导中,就会思考、分析这样的问题:学校的青年教师目前的教学水平现状如何?学校在提升青年教师教学水平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效果如何?青年教师在整个教师团队中数量比有多大?它对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提升可能产生的权重度有多大?就督学人员的经验提取,大致可以提供哪些方面的建议?当然,督导学校时,督导人员会有分工,可能有管理块负责督学、课程块负责督学、教师发展块负责督学等等。但是,分工同时又不分工。因为应对学校的督导需求,督导人员对此的关注,不会也不允许仅仅是某个督学的个体关注,而应该是团队性的需求关注。

变化之二:它会因为满足需求的最大化而增加团队的合作力。上面已经提到对问题的团队关注力必然要求督导团队人员“心中有问题”、“破题寻思路”和“解题出方法”。在这里,我们强调督导人员的组织智慧非常重要,彼此分工各有一块内容,每一块都将成为关注需求问题的视角。这就把“客观的分工”与“主观的不分工”有机地整合起来,团队成员心中有了默契,自觉不自觉地向需求的问题靠拢,团队合作攻关意识明显增强。学校需求的满足,在团队合作的前提下,也有了切实的可能性保障。

(二)需求导向的现场督导团队合作面临的挑战

这里讨论的挑战,主要也有两个视角:一是既往督导团队的工作方式将有必要的调整;二是从督学团队的现有分工而言,也有对督导人员责任要求的新变化。为此,我们参照现有督导活动的人员分工体例——主管督学、责任督学、督学(专兼职)、专业人员、见习督学(青年干部)五个责任分工来作讨论。

1.主管督学

挑战一:可能要从既往较多行政性的事务协调定位上有所调整,特别是要在与校方各种督导工作交往协调基础上,作出新的工作努力。例如:怎样提升团队的责任意识?需求的挑战会增加团队的心理压力,督导任务的难度增加要求督导人员的心理素质的跟进,是否会有不合作现象的出现?如果出现,怎样解决?是否会有不应对需求的督导行为反映?如果有,怎样处理?主管督学的责任担当,因需求的呈现而显得沉重。

2.责任督学

挑战二:在既往分工的基础上,会对学校督导需求的提出进行“二次分工”。如上文,如果某督学原先是负责课程块的,那么现在责任督学除了对他有指标性的分工要求外,还会有需求应对的分工要求,如怎样在课程评价的同时,借用课程评价的视角,来观察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有哪些问题与建议?更为重要的是,责任督学应对学校的督导需求,在明确重点的前提下,确定好本次督导的专家(专家库中的兼职督学)人选,并能对专家提出合理、规范的工作要求。同时,其本人对督导需求也要有较全面的分析与把握,特别是对策建议方面。为此,责任督学的专业分工水平、督导人力配置水平以及综合分析与判断能力亟待提高!这是挑战!

3.督学(专兼职)

挑战三:无论是工作的量,还是工作的质都要有相应的提升。“量”过去只是指标的某一块内容,现在多了需求下的“加一块”要求;“质”原先只是责任督学分配某块自己比较熟悉、比较擅长的指标内容评价,现在则是跨越自己熟悉领域的“新领域”评价。

4.专业人员

挑战四:这里说的专业人员是指因督导工作需要而聘请的各类专业人员。目前比较多的是区(县)的教研员、各校的骨干教师、区(县)学科带头人等。同样是请专业人员听课,如果我们把学校的督导需求,对专业人员进行必要的宣传与沟通,让他们带着学校的需求去听课或从事其他的评价活动,并作必要的、应对需求的信息采集与分析的工作布置。这些较以往的任务要求,既是量的增加,也是质的提升。

5.见习督学(青年干部)

挑战五:见习督学(青年挂职干部)是督导室每年流入的“人力活水”,在繁重的督导工作中做了大量的具体性工作,其中重要的内容就是各类问卷统计。如果说昨天的统计仅仅是数量、百分比的统计,那么在需求应对的今天,可以向对应的“需求”满足度意义上,作趋势性的分析靠拢。如上文,见习督学可以把各类问卷中关于青年教师专业水平提升的相关问卷题项、提升学校教学质量的题项提取出来,并作数据性的分析,向责任督学提交。这与既往的见习督学要求相比是种挑战!

(三)基于“需求导向”应对之挑战下的团队协作对策

由上述可见,督导团队人员要应对学校督导需求背景下的各自工作挑战,其责任更为重大。因此,我们就团队需求应对中督导团队的合作谈几点策略。

1.团队关系——精诚合作齐攻关

学校督导需求的提出是对督导组的信任,更是一种期待:期待得到需求性的满足,更期待需求中隐含问题的解决。这就要求我们的督导团队要形成一种默契,即面对需求,我们是绝对的“统一战线”;现场督导中高度关注学校的需求,督导过程中相互提醒,相互激励;有困难一起上,有问题一起思考,有主意一起拿,形成精诚合作的良好团队氛围,那么需求下的问题就可攻克。

2.任务容量——“前1+后1”

学校需求背景下,督导人员的分工发生了质的变化。一方面,有绝对性的分工,即传统意义上的原先指标块分工,这是“前1”;另一方面,又有相对性分工,即在需求应对下的“后1”。“前1”具有个体性,“后1”表现为群体性。“前1”更多地是督导人员的个人判断,而“后1”则更多地是群体性的共同判断。从这个意义上讲,督导人员对“后1”的判断,是为群体判断提供一种参考,构成群体判断的一部分,而不是决定性判断。因此,在学校需求背景下,每位督导人员必须保持清醒头脑,要用包容的态度、宽容的学养,支撑团队的共同判断。

3.专业理解——用心的“多面手”

多年的督导经历,使得我们的督导人员自觉与不自觉地形成了各自的专业优势。如:我负责师资板块;我比较熟悉课程板块内容;我擅长管理板块;我较多地进行资源板块的评估,等等。然而应对学校的需求,过于固守自己的专业优势,可能会阻碍专业的发展,优势就会变成劣势。“分工无边界”,“专业无定格”,需求背景下的专业分工,必须打破传统的分工模式,塑造全面的专业的“多面手”。全方位的思考、多角度的视野、多功能的定力,才能适应需求背景下的学校发展性教育督导。当然,职业素养还要求我们做用心的“多面手”。这样,职业道德与专业能力才能有效整合,督学的专业力才能持续旺盛。

4.需求满足——团队智慧共享

需求满足是督导活动中学校十分关注的焦点,满足度既体现督导人员“督导功力”的深浅,更体现督导团队专业水平的高低。从督导的现场信息传递流程来说,主要包括小组汇总、大组汇总、口头反馈三个环节。前两个环节,主要是督导人员按照分工,在采集信息的基础上,进行信息的筛选、鉴别、归纳、提炼、判断的过程。这也是充分体现督导团队集体智慧的过程。我们倡导团队人员的积极与主动,限于分工但又不分工,充分地表达自己对需求的“所见所闻”,并能细心地分析,提出有见解的并应对需求的评估意见,对不同意见的讨论也要充分关注,以事实为依据,不搞主观武断。责任督学要能在较短时间内将团队的意见梳理清楚,并作归纳性的提炼,同时,在大组汇总环节中明确规定口头反馈的主要内容,反馈人是谁,时间控制限度等事项。这样,第三个环节就能针对性强,有说服力。口头反馈结束前,最好听取校方对需求的满意度。总之,需求满足是大事,团队智慧共享非常重要,责任督学的组织力也要智慧性的灵活操作。

5.校方沟通——渠道全方位

督导的整个过程需要不断的沟通。所谓渠道全方位,有两个维度。一是时间维度。从督导开始,督导人员对发生应需求引发的督导信息不对称、不一致时,要及时与校方进行沟通,并在团队内向责任督学及时通气,做到“随时、随地”不留空隙。同时,责任督学立足全局,及时与团队内相关人员沟通,以保证团队成员对需求涉及问题做到时时、处处的共同性关注,减少重复劳动和不必要的误会。二是人员维度。块面性的沟通,可以是督导人员“点对点”的提问与答疑。统领性的问题(全校性的问题),最好是通过责任督学单一渠道,进行“面对面”沟通,这样不至于让校方接二连三地“搞接待”。人员沟通时要注意访谈面,可以对教师、学生、人员作些代表性的分类,拓宽信息来源面,对象不能总是几位老面孔,避免窄化信息通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