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导需求介入后引发评估技术的变化
(一)评估技术的内涵界定
任何一项督导评估活动,在督导评估的目的、主要内容确定以后,都要解决督导评估技术的问题。那么,什么是评估技术?简而言之,它是指督导评估主体为完成督导评估任务所采用的工具和方法,是督导评估方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而言,督导评估方法体系是一个有着不同层次和方面的总体体系,包含众多的内容,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将该体系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即方法论、研究方式和具体方法及工具。其中,方法论所涉及的是督导评估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的体系,反映了督导评估方法的哲学趋向。在督导活动中,存在着实证主义方法论和人文主义方法论两种基本的、同时也相互对立的方法论倾向。前者强调客观、具体的观察,是一种定量分析,后者强调要充分考虑到学校教育的特殊性,注意其中人的要素,是一种定性分析,今后的趋势是要实现这两种方法论的有机结合。
研究方式是督导评估方法所采取的具体形式,主要包括调查方法、实地方法和资料文献方法。其中,调查方法和资料文献方法具有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倾向,而实地方法则体现了人文主义方法论的倾向。
具体方法和工具是在督导活动中所采用的各种资料收集方法、资料分析方法,以及各种特定的操作程序和技术,是督导方法论和研究方式在督导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具有专门性、技术性和操作性等特点。
考虑到学校发展性教育督导评估活动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从可操作性的层面出发,在本文中,我们将评估技术主要限定为督导评估技术方法论的第三个层面——“具体方法和工具”。
(二)评估技术在督导活动中的作用和意义
我们先来看督导实践中的两个案例:
【案例1】 按照惯例,幼儿园督导要专门召开半日活动观察汇总交流会议。根据安排,与会人员逐一发言,最后负责半日活动观察汇总的督学根据大家提供的信息,归纳出主要经验、存在问题以及有关建议。在某园(3个部、25个班级)督导时,我们邀请10多位来自不同幼儿园的保教主任共同观察半日活动。在汇总会上,督学虽然获得了大量丰富的信息,但对于主要经验、优势及不足或欠缺的方面的了解仍显得有些粗略,为此,需要在信息汇总技术方面进一步优化和考虑……
【案例2】 根据学校督导工作安排,我们对现场督导的预备会、校长汇报会、课堂观察、汇总交流等环节,从所用时间的角度,对全体督学进行了微型调查。结果显示:一是刚性项目(是指依据督导流程需全体督导人员共同参与或必须各自完成,在时间上有刚性需求的共同环节和书写任务)为12.25小时,含预备会0.25小时、校长报告会0.75小时、升旗仪式0.33小时、课堂观察2.5小时、小组汇总0.5小时、大组交流1.5小时、反馈会1.5小时、完成课堂观察表、校园观察表与专项报告2.92小时和茶憩2.0小时;二是弹性项目(是指依据督导流程督导人员自行分头进行,在时间上可控的环节)为6.5小时,含一个座谈会(学生座谈会约0.75小时、其他座谈会1.0小时)、个别访谈(平均每人约谈4人,师生不作统计,每个对象时间约0.75小时)、查阅资料(平均约2.0小时)和校园观察(约0.5小时)。这样,两天督导的实际工作时间(16小时)<刚性+弹性(18.75小时),就是说,督导需求时间(18.75小时)总量超过两天的实际可支配的时间量(16小时)。由此可见,刚性项目与弹性项目在时间分配上不合理,用于弹性项目,即专项评估项目收集信息、分析综合的时间不够充分,例如有些程序和项目有可能“缩水”了,是否在个别访谈、查阅资料等环节上不够充分?大小组汇总交流是否充分?什么环节省略了?等等。
由此可见,督导评估的效能与所采用的督导评估技术的关系非常密切。学校发展性教育督导评估工作必须有评估技术作支撑,这是由评估技术在督导活动中的作用决定的。
1.评估技术是保障学校发展性教育督导质量的基础性工具
目前,学校发展性教育督导评估关注的焦点不再仅仅是督导学校的数量,更重要的是要回答一所学校经过督导后所实现的发展程度如何。这就要求把体现学校发展的内在属性转化为具体的、可观察的指标,通过教育测量、教育统计、教育评价等相关专业技术手段,切实提高学校发展性教育督导评估质量。
2.评估技术是增强学校发展性教育督导效果的有力支撑
一般而言,督导人员通过运用科学的、客观的评估技术,获得学校发展的可靠信息,并能有效地分析督导结果,及时有效地反馈督导评价信息,进而使学校能尊重督导结果并达成共识。实践证明,督导双方之间的信息沟通与反馈必须始终贯穿于督导活动的全过程,这是督导活动的关键环节。只有这样,学校发展性教育督导评估工作才能得到学校及其相关的利益群体的认可,进而真正改进学校的工作,使督导效果看得见、摸得着,督导双方真正实现共赢。
3.评估技术是体现教育督导专业服务水平的重要依据
“督政”与“督学”的有机结合是我国教育督导的主要任务。在两者关系上,要处理好教育督导行为的行政强制性和业务指导性的关系。它们是教育督导工作的两个基本属性。前者是由教育督导机构职能和国家教育法律法规与教育政策自身的强制性决定的,而后者强调对教育督导过程中的业务指导和教育教学评估上,前者必须以后者为基础和前提条件。教育督导行为的业务指导性提出了教育督导的专业化问题。强调教育督导的专业性,意味着教育督导必须以特定的专业技术为基础,并且这种技术具有相当程度的不可替代性。这样,以教育测量学、教育统计学和教育评价学为专门学科基础的评估技术意义就显得非常重要。整个督导信息的获取、加工、传输、储存和使用过程,都需要运用相关的评估技术作指导和支持。从某种意义说,教育督导专业服务水平的高低受到评估技术的影响。
(三)评估技术应对督导需求发生的重要变化
督导需求是督导双方协商建构形成的以学校的持续发展为目的的一种需要。与其他的教育需要相比,督导需求是一种有能力实现的教育需要,表现为具有更多的现实性、具体性和有效性。它是学校根据自身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能在一定时段内经过教育督导活动得到解决的一种需要,体现了学校在督导活动中的主张和诉求。因此,我们可以说,督导需求不仅是具体的状态,即“是什么”,还是形成的过程,即“怎样的”,更是一种价值观,即“为什么”。这就构成了对督导需求进行研究的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有意识地对督导需求进行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和余地。
在这种背景下,关注学校的督导需求意味着学校发展性教育督导活动中的评估技术要发生以下两种转变:
1.评估技术的运用由统一性要求转向多样化选择
在现实的督导活动中,督导组对督学人员运用评估技术要求相对来说是比较固定的,比如必须完成2节~3节的课堂观察、参加校长报告会、参加校园观察等等,这是一种规定动作,在案例2中有所反映。不可否认,这种运用方法对于完成常规的督导任务是基础性要求,但是有时也会成为督导任务完成的障碍。在督导活动中,我们常会看到一些相对来说比较成熟的资深督学人员在完成预定的评估任务后,会急匆匆地完成这些所谓的“规定动作”。当督导需求介入到督导活动中时,督导人员完成督导任务的目标指向性更加明确,能预先决定对学校教育中的哪些要素进行重点关注,进而对信息选择的范围和途径有较为清晰的判断。考虑到他们之间已有经验差异的客观存在,督导组可尝试将评估技术运用由“量”化管理转向“质”化管理,让不同的督导人员在整个督导活动有统一安排的前提下,结合督导流程的相关任务,从各自实际出发选择评估技术,尤其是对一些具体的评估方法不做硬性要求,最终只要能为督导工作提供充分的证据即可。
2.评估技术的设计由粗放式转向精细化
根据对专业服务的认识和职能定位,我们认为,教育督导专业服务水平可以分为准专业服务、专业服务和高度专业服务三种水平(表3-1)。当下,浦东新区的学校发展性教育督导强调基于学校的督导需求,选择相匹配的专家资源和督导模式,围绕督导重点形成学校发展的需求共识,从而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专业支持和有效服务。这标志着浦东教育督导机构提供的教育督导已基本实现专业服务,并逐步走向高度专业服务阶段,从而对评估技术的设计提出新要求,即,要真正如实地反映学校的特色和个性,必须在精细化下工夫。根据第四代评价理论的实践探索,评估技术既要重视学校发展中的质性信息,又要重视以量的方法收集督导数据,信息收集和处理应在督导双方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充分向学生及其家长、社区人士开放,同时,持续不断地向学校反馈督导评估信息和结果,使学校在督导活动参与中了解自身真实状态,发现自身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从而获得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和空间。需要说明的是,评估技术的精致化趋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受到诸多利害要素的影响,毕竟“在评价过程中,那些隐藏在深处的组织中的权力不平衡,并不会因为评价所倡导的良好的精神而自动消失,因此采取蓄意和有意识的步骤,减少评价过程中影响力非常强大的利益相关者的权力是必要的”。
表3-1 教育督导专业服务水平的基本特征
(四)典型案例剖析
教育督导只有“明真情”,才能“说实话”。而学校往往在“高度重视”下,人为地使教育教学活动失去了“常态化”的一贯表现,有些常态化现象在督导时段也很难有所表现,难以被观察到。为此,采取随意观察和走动观察的技术能发现常态表现,采取重复观察与错时观察的方法能验证常态表现。只有采取督导观察的非常态化措施,才能发现常态化的学校活动现状。
1.重复观察的必要
观察活动,由于受被观察者的各种社会的、心理的因素影响,通常不易一次性地将事物观察清楚,表现为在此时、此地是这样,而到彼时、彼地则可能是另样。由此,观察者的重复观察就显得十分必要。
(1)案例描述
2008年5月,某校正在接受综合督导。第一天,笔者作为督导人员,在学校管理人员陪同下,观察了学校的大环境、教育教学活动、学生课间休息、“三课二操二活动”,中午还观察了学生午间用餐。应该说,观察结果一切良好,似乎是无可挑剔。笔者及时整理观察记录,觉得学校接受督导的态度是认真的,准备工作充分,但是,作为分工学生发展项目的评估者,仅据此下结论可信吗?这一切皆好的观察结果,能反映学校日常工作现状吗?第二天上午在教学第三节时,笔者又进行了独自的观察活动。当走到预备年级2班教室时,发现该班空荡荡的教室中滞留了3名男同学,正在抄写中学生守则,问其缘由,回答:“我们近来上课时,屡犯纪律,班主任老师发火了,不让去上体育课(孩子们非常喜欢上体育课),罚抄中学生守则50遍。”
中午学生用餐时,笔者又独自来到学生食堂,见到初二学生正要用餐完毕。我事先听过校方介绍,说学生行为规范,有节约意识。我选择了“沟渍桶”的45度角作为观察点(相对学生不太能注意到的位置),随机看了8位同学,其中6位女同学把中午吃的大排全部倒入桶内。问其中的3位女生这样做的原因?回答说:肉吃多了容易胖……又问:为何打菜时选择要,这样不浪费吗?学生脸红,无语。
事后,笔者又与校方的学生管理人员、学生代表进行交流,了解到学校大部分教师的教育思想端正,但也有部分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中缺少方法和耐心;学生执行行为规范总体是好的,但在用餐文明、节约粮食方面存在浪费现象。
(2)案例分析
上述个案的叙述中,作为督导评估者使用的是重复观察法。第一天的校方引导观察,信息的客观性受影响,学校通常会表现行为积极,态度谨慎。好在督学经观察后进行了指标对照、联想反思,及时进行了记录与分析,对产生的疑虑,又做出深入、重复观察的行动选择。第二天的独立观察,带有较多的随机性,也增添了观察的客观性,将观察结果作为引子,又与校方进行了思想沟通,观察质量大为提高。重复观察的显著优点,就在于观察者可以进行前后的比较,在比较中鉴别真伪。
2.随意观察的机智
随意观察指的是在观察活动中,应尽可能做到“动者无意,观者有心”,即被观察者的行动和语言是自然、随意的,而观察者的活动则有心、有指向。对被观察对象的把握,是在不经意中完成。这就是观察活动中随意观察的机智所在。
(1)案例描述
某校综合督导的第一天,清晨,笔者早早来到学校。刚入校门,便听到了优美的钢琴声,随声寻觅来到了音乐专用教室。
一位音乐教师正在聚精会神地弹奏乐曲,为音乐课作准备。我走向前去,待她练习的间隔打招呼作自我介绍,并随机问老师:“学校有多少班?”答:“20个。”又问:“您教几个班的课?”答:“学校就我一位音乐教师,我上10个班的课;其他班级音乐课,由语文老师代上音乐欣赏课。”再问:“语文老师是否能代上音乐课?”回答是否定的。又再问:“语文老师既然音乐课的内容都未给学生讲授,那么如何上音乐欣赏课呢?”老师语塞。
笔者随机来到学校教导处,查看了学校的总课程表,并对相关年级语文课和音乐课的周课时数进行了核查与比对;接着,与学校主要领导进行沟通,了解并得知:由于缺编音乐教师,因此学校教师总量缺,但向局人事部门申请时,只进所谓的主课教师,而宁可让音乐教师继续缺编,反正音乐课不是考试科目。这样,表面上看教师总量够了,但指导思想发生偏差,从而产生新的学校教师结构性缺编(学科不平衡),更不应该的是将音乐课挪给了语文老师上语文课,这违反市教委关于课程计划的要求。
(2)案例分析
教师在弹琴,完全是自然放松状态,与之闲聊,语言也大都是随意不掩饰的。这种随聊不太正式,但比较亲切、随意。这是督学应掌握的访谈的重要技巧,请注意个案中观察者问题间的递进性,其间体现观察法中的联想反思,深化追问的技巧,这是深化问题的方法所在。与校方的核实,找到了问题的实质所在,即重考试科目、轻技能性科目。这为教育督导的问题发现,提供了客观、真实的评估信息。
3.走动观察的优势
教育督导的观察活动中,走动式观察至关重要。它要求观察者不断地走动,改变观察的视角与时空,做到:在走中想,在想中走,在走中看,在看中走,想与看结合,走与想、与看结合,做督导观察的有心人。
(1)案例描述
2008年10月的一天,我们在一所郊区的农村幼儿园进行综合督导。按照日程安排,上午是幼儿半日主题观察活动,中午是自评汇报会。
在自评汇报会上,出席人员除园内教职工代表外,还有家长代表、社区代表、镇分管领导。园长汇报结束后,大家发言都是赞扬与颂歌一片。待笔者发言时,则讲了这样一个半日主题活动观察个案:上午,在半日主题活动时,我首先观察了园舍情况,从室外操场区到卧室区,从食堂区到室内活动区,当走到大班年级时,借助教室墙面的大玻璃,先是看到室内一位小弟弟与另一位小妹妹争抢玩具,弟弟个头蛮高,也很强势,不一会就把玩具抢到手,他的不讲理和劲大弄痛并惹急了小妹妹,她哭了。哭声引来了另一个小妹妹,她来劝阻二位争执的小朋友,但是感觉到这两位争执的小朋友不听劝。这个劝说的小妹妹脑筋一动,就把救兵老师请来讲道理、劝解,大意是玩具应该大家轮留玩,不应该争抢……待老师走开,事态相对平息。我便进入室内活动区,与小男孩交流,想知道他的感受。在交流中,我不经意地发现教室墙上的“成长记录”袋(都配有照片),于是便问他,哪个袋袋是他的,谁知,男孩突然兴奋地指着一张女孩照片,笑着告诉我,这是他们班的漂亮女生,并拉着我的手带我去看此女孩;然后,回到原位,又指着墙上另一张照片说,这是最漂亮的女生,又拉着我去看。如此连续看了三位漂亮女孩,他才心满意足地平息下来,继续玩他的玩具。
当我带着疑问去请教带班老师时,教师却惊讶地说:“我在这所幼儿园工作近三十年,不多久时间就要退休了,怎么从未知晓小朋友中男孩、女孩间会有这么早的性别意识?”听了这位老师的话,我则更为惊讶,我们做保教保育工作,在孩子的性别意识过早发生时,难道我们的教师无知无觉吗?我们的职业敏感性又在何处?与会同仁们听后,也都沉思片刻,而后议论纷纷。
(2)案例分析
学前教育的幼儿观察活动非常必要,而且走动式观察更显优势。个案中第一观察点是幼儿争玩具,观察者当时的走中之想是看孩子们的合作活动怎样,发生争执时自我解决能力怎样,对教师的教育认可度怎样。当时,观察者如果仅满足于教室外的观察,争执了,争执解决了,观察也结束了,那么,此观察活动不失为一种遗憾。而此时观察者,恰恰是走着、想着,抱着对这位小弟弟的心理活动再深入观察的好奇心,又走近并与孩子进行直接交流,此时观察者在走动中又意外生成了性别教育的第二个观察点。从教师与园方反映来看,对学龄前儿童的性别教育关注与引导显然有疏漏。但作为观察者,走动式观察的优势凸显。
4.错时观察的奇效
错时观察是指在督导活动中,观察者采用违背常态的选择法,进行观察活动。由于观察者是非常态,所以极有可能观察到对象的常态化。经验告诉我们:观察者越是常态,被观察者愈是容易非常态;反之,观察者愈是非常态,则被观察者愈是容易常态化。而观察活动所追求的真情实感也就在此。
(1)案例描述
2008年的某日下午2点30分前后,时值某校综合督导的第三天,也是现场督导即将结束、将要进行口头即时反馈的时候。此时,耳边响起阵阵的眼睛保健操音乐。当我悄然走进高中二年级(共有12个班级)教学楼时,发现9班没有一个同学做操,讲话声此起彼伏,任课老师在前排低头批改作业,对学生做操与否、安静与否视而不见;4班上体育课,但有5名学生滞留在教室中,问他们原因,回答是:“我们身体不好,是学校允许不上体育课的。”当笔者要求去教导处核实情况时,5名学生则面带歉意向操场跑去;5班座位后三分之一的学生,几乎没有一个人做操;7班上物理实验课,眼睛保健操音乐响着,但学生都在做自己的事,没有一个人做操。
笔者观察完毕后,敲门进了校长室。随即与校长交流,问到学生“行为规范”及“二操”活动开展情况时,校长先是介绍学生“行为规范”绝对好,同时反问我:“这几天督导中,你观察我校学生进出校门时,书包有无单肩背的?”我说:“没有。”他又问我:“学生与教师的自行车摆放是否整齐”?我回答:“非常整齐。”他再问:“是否学生中有不穿校服、留着长发的?”我回答:“也没有。”然后,我说:“校长刚才是眼保操时间,我随机观察了高中二年级做操情况,与您作个交流……”
校长听完之后,沉思片刻,然后动情地说:“你反映的情况十分好,我校是市行为规范示范校,学校的管理者和老师们这几年表扬听多了,批评不太听到。今天是督导活动的第三天,许多老师都有松口气思想,还有老师认为检查活动是前紧后松,第三天了,马上要听反馈了,不会有人查,你的问题发现很及时,让我们找到了学生‘行为规范’教育和学校管理中的差距。”校长同时非常恳切地请求我,在马上召开的督导反馈会上,将刚才的观察所见向校方的全体管理人员作通告。
遵校长请求,反馈会上我作了观察通告。与会者听后,都比较有触动,使学校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找到了差距,明确了努力方向。督导活动在问题发现层面上,就应该着力体现客观、实在的要求。
(2)案例分析
督导结束前,是大家都想松口气相对淡化检查行为之时。常规的检查习惯之弊是先紧后松,观察者在观察活动中能反其道而行之,就会有意外的收获。在此个案中,观察者观察时机的选择,体现的思想是时空错位。观察者以常规的错时空检查,选择了“眼保操时间”这样一个小细节,又选择了高中二年级师生这一人群,以小见大,从而逼近学校常态,在赞扬声中发现了问题,值得借鉴。如果说督导通知行为导致了学校的非常态化,那么通过错时空的寻找与观察,发现常态点还是大有可能。重要的是你能否把握住了错时空的观察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