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立美之触动心灵篇

立美之触动心灵篇

时间:2023-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美”的认知缺失,造成其审美迟钝的必然,这样的缺失与必然,是他们陷入人生迷茫的最重要的原因。[1]所以,我们说,审美愉悦是在审美过程中审美主体在审美客体上所获得的情感愉悦,并进而让审美主体在令人满足的情绪感觉中体验生命之所在。只有拥有了个体审美愉悦体验,才能享受到真正的审美愉悦。可我们不能责难这些心智尚不成熟的孩子们,挖掘其审美迟钝背后的原因,或许可以找到我们改变其状态的突破口。

立美之触动心灵篇——缘于审美愉悦,构筑美育环境与文化

从美育的角度而言,“问题学生”回归主流是一个对“美”从感知到领悟的认知渐进过程。“问题学生”的现状让我们看到,他们回归途中最本源的问题是无视“美”的存在。对“美”的认知缺失,造成其审美迟钝的必然,这样的缺失与必然,是他们陷入人生迷茫的最重要的原因。

美,总能带给人一种愉悦,正如英国经验派哲学家和美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大卫·休谟所言,美的本质就是愉悦。关于审美愉悦,康德曾从“质”的方面对其进行区分,他认为审美愉悦是对对象的存在无所欲求而只与对象的形式有关的“自由的”快感;审美愉快既不同于欲望满足、感官满足时的快感,又不同于与伦理道德有关的理性的精神愉悦。[1]所以,我们说,审美愉悦是在审美过程中审美主体在审美客体上所获得的情感愉悦,并进而让审美主体在令人满足的情绪感觉中体验生命之所在。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这样描述:“美是那不凭借概念而普遍令人愉快的。”即指要实现审美愉悦,我们必须完善自己的直接经验,必须观看和感受这些价值而不是“了解”这些价值。只有拥有了个体审美愉悦体验,才能享受到真正的审美愉悦。

正因如此,我们在立美过程中,遵循审美愉悦的规律,力求探寻症结,引导、帮助学生走出在环境美化中有所触动;力求创造条件,引导、帮助学生拥有个体审美经验;力求创造机会,引导、帮助学生在学校美的体验中学习与交往,实现审美愉悦的感受与分享。

一、让我们走进审美迟钝

马克思说过:“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社会、自然、艺术,既是美的存在领域,又是美的表现形态,代表着人类实践的进步内容和理想。所以我们说,作为社会存在的基础细胞的人,都有着欣赏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机会和能力;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深知,人所获的审美感受却有所不同,有深有浅,有健康有庸俗,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其世界观、审美观或所受的教育程度的影响。

当人从孩提时代逐步走向青少年时期,其认知虽在不断地成长和发展,但其认知水平和能力因为各种内在因素与外在环境的影响,总有着这样或那样不尽人意之处。尤其是在当今社会,随着人类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无数标榜着“美”的事物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这些美的事物,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时也带来了社会生活中审美的泛化现象,由此而造成了人们对美的敏感度与辨识度逐渐降低,审美能力逐步钝化。

面对这样的社会审美环境,面对现在仍不完善的教育体制,在心智尚不成熟的中学生的心灵中,其自我思考、自我想象、自我判断的领域越来越小,必然会造成其缺乏对美的敏锐的感觉、直觉、领悟和灵气,也必然会造成其处事模式化,程式化,刻板迟钝和思想僵化。这样的结果,在我们的学生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对真正的美的迟钝甚至导致了他们对美的曲解与误读。

我们曾对学生做过一个简单的问卷——“我眼中的美”:

“我认为美这个概念应该特别些,可能是年龄的关系,追求新颖和原宿的那些肯定是必不可少的。像我,就比较喜欢那种特别奇怪的颜色,头发原本是黑色的,我却想把它弄成蓝色或绿色,因为这种颜色在马路上特别少见,所以我觉得会特别突出、特别拉风。现在的小孩可能都会因为叛逆而喜欢文文身、钉耳钉、钉唇钉,总喜欢痛后的美丽,我也不例外,总觉得有文身的女人很霸气,都会很有范,总觉得有眉钉的皱起眉头特别帅气,每个人的欣赏观念都不一样,我眼中的美就是这样。”

——初三女班 小 燕

形形色色的问卷答案使我们愕然。美,几乎在我们的学生中难觅踪影。可我们不能责难这些心智尚不成熟的孩子们,挖掘其审美迟钝背后的原因,或许可以找到我们改变其状态的突破口。

1.多元文化背景下主流价值观的缺失

随着大众传媒的日趋多元化与便利化,使得人们接触文化、创造文化的方式也发生了质的改变。社会媒体为了迎合大众的喜好,顺应“大众文化”的要求,在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比如一些孩子一味地追求和崇尚明星之路,而对其背后的人生价值与追求鲜有引导,偶像和榜样的诱惑作用远远超出了学校和家庭教育,学生们不加分析地一味效仿。因此在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中学生,就难免会出现是非观念浅薄,人生价值扭曲,审美感知退化等一系列的相互关联的审美迟钝问题。

2.独生子女环境中家庭教育观的扭曲

现在的中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多数家长往往只注意子女的学习成绩的好坏、能否升学,至于子女思想品德的教育,很多家庭并没有足够的重视。一些热衷于相互攀比,穿新潮服装,披金带银的中学生往往来自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这些家庭对孩子一般都过分宠溺,对孩子有求必应。家庭教育观的扭曲,造成了孩子对真正美的感知能力丧失,影响了其对所谓的美的怪异追求。就如曾同学,一位八年级的男生,家长平时却很少有时间与他进行交流,对其生活更是不加引导地顺从。于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小曾就是这样一个孩子:喜欢留长发,上衣、裤子不是骷髅图案,就是满目狰狞的人头妖魔图案,在日常言语、行为上不时流露出一些不良的倾向。

3.基础教育变革中行为目标观的偏离

基础教育的改革,直接将学生的培养目标指向了素质的养成与提升。但教育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其必然有一个渐进与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避免不了一些冲突与碰撞,诸如考试制度在其存在的必然与必需的过程中,免不了会影响课堂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于是,学校教育中相对于德育实施而言,可能就更偏重于智育因素的培养及其相关的教育模式的研究。曾几何时,德育在课堂教学中被直接忽略就不足为奇了;德育在课堂教学中的迷失,直接导致的是美育这一与德育息息相关的、直接影响人对价值、对人生、对世界感悟与理解的教育形态,在基础教育中丧失。于是,大家似乎对班主任召开的主题班会以成绩为讨论话题也都习以为常了,似乎在主题班会中讨论礼仪、行为之美,班主任对学生审美的引导已成为新鲜事。

二、让学生受到美的触动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这种变革冲击着人们的心灵。作为特殊年龄和特殊心理特征的中学生,更是难以抵制来自变革的不同程度的冲击。这种冲击,极易将中学生的审美感知引向一个误区,一个缺乏社会主流价值观、缺乏德育引领、缺乏家庭正确指导的误区。正是因为这个误区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中学生在这个误区中迷失了自我,无法感知,也疲于思考“何为美”这个他们力所不能及的问题,久而久之,迟钝、误解、盲目就在所难免,严重者就逐步成了“问题学生”。

要让他们走出这个误区,我们认为,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下,在我们这所特殊学校中,作为教育工作者,作为孩子在学校教育中的领路人,工作的重中之重,应该是及时沟通、协调好学校、社会、家庭三者之间的关系,帮助和引导学生去感知美,并在美的愉悦中,逐步树立其正确的审美观,进而在其心灵深处去理解美,识别美,从而创造美。

为此,我们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的美育工作,并将艺术美和现实美对学生的触动研究和实施视作了工作的突破口。

1.艺术美育主要靠艺术类课程去实施

学校在设置艺术美育课程时偏重选择那些基础性强,受学生喜爱,同时又适合学校实际的艺术形式开展艺术美育,比如学校已经开设的音乐、美术、书法、陶艺、围棋、舞蹈、器乐等。除此之外,我们还通过挖掘各学科的美育资源积极探索美育渗透新思路,通过在学科教学中挖掘存在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与方法、教材编排等领域的美的因素,让学生感知教育教学的美,启迪智慧、陶冶学生的情操,得到美的愉悦和享受。以心理课程为例,以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规划课程内容,强调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根据中学生的心理困惑,及时对他们提供有效的帮助,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质量;教会他们模仿某些策略和新的行为,最大限度地发展他们的心理机能,促进内在潜力的开发,加速实现学生个体的社会化。通过心理游戏、情境创设、交流讨论、故事分享等教学方法,进行学习心理的指导、情感教育、性心理教育、人际关系的指导、健全性格的培养、耐挫能力的培养、自我心理修养的指导等。

2.现实美育主要靠学生自己感受领悟

美,总是现实的、生动的、丰富的,也是多变的。教师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和学校生活中发现和感受生活之美,并更多地创造体验的机会。这里不乏让学生在环境中感知美,在活动中体会美,在实践中创造美。初三女班举办的“温暖的冬天”小小画展比赛、“为了母亲的微笑”主题班会,初三(2)班“20年后来相会”的话剧主题活动,初三(1)班“肩上的责任”学生和家长座谈会等,都让学生们有所感悟。就这样,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就在孩子们被美触动、因美而悟的良性循环中逐步形成……

三、让学生漫步美的校园

几年来,学校一直致力于校园环境的改造,力求在校园环境布置上给孩子一种美的感受。2012年初春,学校迎来了校园安全工程,借此机会,学校进行了彻底的改造,面貌焕然一新。优美的、充满着艺术气息的环境,特别是由孩子自己创造的点滴,都给孩子带来了视觉上的强烈感染与冲击。环境的改变,其效果似乎超出了我们的意料,一种积极向上的、健康的审美欲望在孩子的思想意识中开始生根发芽。

“学校翻天覆地的改变让我们欣喜,看着我们的操场,校园里富有诗意的小道和瀑布,仿佛让我们漫步于花园一般,令人心情舒畅。从教室的窗口眺望校园,绿色的操场与蓝天相连,美轮美奂,怎能让我不爱我们的校园?”

——初三(1)班 小 宋

校园改造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注重完善每一个细节,注重学生能感受到的每一个美的对象的美的衔接。其中,走廊——这一孩子经常活动的场所,成为我们审美设计的重点。我们深知,好的走廊文化是极具传播力和渗透力的校园“墙上媒体”和“第二课堂”,能让学生陶冶情操、熏陶品性、激发志向、开拓视野,同时也能反映一座学校的办学特色、办学高度和办学内涵。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孩子在他周围——学校的走廊墙壁上、教室里、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于他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义。这里的任何东西都是不应当随便安排的。孩子周围的环境应当对他有所诱导,有所启示。”为此,我们根据学校的特殊性、历史文化的积淀和教学科研的特色,精心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走廊文化。

我们换下了原本挂在走廊里的学校教师的教育心得——这些纯文字的装饰,虽有一定的教育作用,可缺少美感,对于这些处于审美迟钝状态下特殊学生,鲜有启发与触动;我们尝试将自己学生的绘画作品挂上了走廊墙壁,观者有感,为者自信,学生们在品鉴中相互交流、相互鼓励、相互引导,一种积极的情绪逐步在学生中形成。

这,在很多普通学校的普通行为,在我们学校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我们的学生普遍绘画能力较弱,即使曾经对绘画有过兴趣,可是因为在原来的学校长期得不到重视而很少有所发展。为此,我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指导和训练,将部分学生优秀的绘画作品展示在校园走廊中,这不仅展示了我们学校学生的兴趣爱好,也昭示着我们的学生:只要努力,也会有发光、发亮的一天。

这里,敞开着一片属于孩子的动漫天地。

校园走廊里的“动漫天地”,布置了大量的学生动漫作品。因为很多学生喜欢看动漫,因此动漫是中学生最为热衷的一种绘画形式。我们利用学生的这个心理,鼓励学校从“看”到“画”,从临摹到创作,鼓励他们创作自己的漫画故事;部分学生热衷于游戏,我们就积极鼓励,任其展开想象的翅膀,用自己的智慧设计游戏人物,有的孩子将这一智慧与能力发展视作他们未来的职业目标,并决心为之而努力。

这里,舞动着一丝属于孩子的线的韵律。

校园走廊里的“线的韵律”,布置了一部分学生的素描作品。素描作为绘画的基本功,在专业学习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但相对其他种类绘画较为枯燥。我们学校的学生在入校前很少有人接触专业绘画,对素描一无所知,有的学生虽然喜欢画漫画,但一讲到素描就失去了兴趣。为此,我们在告诉他们素描是绘画的重要基础的同时,通过教师的指导,在走廊的这一片区域,展示出学生的素描作品。当一种由学生自己创作的黑白灰交织的特殊的美展示在大家面前时,我们惊奇地发现,一批学生被这种纯粹的美所吸引。这,让学生们从更深的含义中体会到,美不只在绚丽的色彩,或许更在于色彩与线条背后随时可以迸发出的美的寓意。

这里,散发着一股属于孩子们的书卷郁香。

校园走廊里的“书卷郁香”,布置了一部分学生的书画作品。中国画是中国文化的传承与精华,这种浓墨干湿的艺术是华夏五千年历史的积淀,她可以营造书香氛围,提高观者、书者的艺术素养,让人在国粹的艺术美中增强爱国意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人文与艺术的熏陶。我们利用书法课程,挑选出一批对传统国粹感兴趣的学生,加强其在这方面的训练,尽可能给予他们接触各种艺术领域中的美的机会,让他们在各种艺术美的感受、体验、创作中,重新认识自我。

这里,生活着一群属于孩子们的魅力教师。

校园走廊里的“魅力教师”,布置了一部分教师的绘画、手工作品以及他们的教育教学体会。“问题学生”在来我们学校之前都有过与老师顶撞的情况,与老师的敌对心理是不可避免的。为了疏导这种情绪与心理,学校教工团的年轻教师们积极参与到美术培训中来。他们利用午休时间,与学生一起画画、做手工,在这样的氛围中拉近师生的距离,为今后教育教学交往打下感情基础。我们的“魅力教师”,一方面通过极具美感设计的展板形式展示了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体会,另一方面通过展示部分教师的美术与手工作品,为教师提供展示书画艺术特长的平台,让孩子在“指指点点”“评头论足”中体会自己的老师积极、健康的社会生活和高雅独特的艺术品位,增进了师生的了解,融洽了师生的情感。这些画作,集成了教师风采、教学管理、学生活动、特长培养等内容,这些内容,就像一位位良师益友,时刻教育、启发和鼓舞着学生。在课余休息、停留驻足间,孩子们身临其境,在展示交流中学会互相学习,互相欣赏,互相激励。

我们的走廊,实现了让墙壁“说话”,它通过美的因素的挖掘与展现,呈现出了一幅“主体的画”,一首“无声的诗”,是一种视觉上美的享受,是一种心灵中美的洗礼。

“从一楼走上四楼,每层都有我们自己的绘画作品,让我们学习的环境充满了艺术的气息,看着自己的作品挂在学校走廊中,不仅美化了校园环境,还让我们心中充满了自豪感,每位家长看着自己孩子的作品,脸上都挂满了笑容。”

——初二 小 严

四、让学生置身美的课堂

审美愉悦来源于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每一点触动、每一份感受。创造机会、创造环境,为学生提供审美愉悦产生的一切可能,成为学校所有教育工作者倾心倾力的事。为此,学校创造性地建设了一系列的专用教室,力求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才艺素质,满足学生多元发展需求。美术室、心理长廊、陶艺室、音乐室、图书室、形体房等,这些各具不同功能的专用教室,让学生走进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教育生活,让他们在其间亲自动手,切身感受,在不同的环境中学习和收获。

1.走进美术教室,描绘美的世界

美术教室是我们学校实施美术课程和美术兴趣小组开展活动的场所。这里,教学器材配备齐全,有画板、画架、静物台、工作台、写生灯、石膏像、静物等比较系统全面的美术教学和创作的设备及画具。在教学中,我们在这里认真贯彻落实课程标准,开足开齐课时,并结合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采取由简到繁、示范指导、启发灵感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每位学生能够自我发现美、鉴赏美,并能够动手创造美;因为我们的学生比较特殊,他们在原来的学校时常会被教师们忽略,学生的天赋因此被埋没。为了挖掘出他们的闪光点,我们利用美术室这一平台,开展课外美术兴趣小组活动,在这一过程中,那些令人头疼的问题学生学会了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用绘画的语言表达自己在生活中的美好感受。

在上海市第九届“拥抱明天”绘画比赛中,美术兴趣小组的成员获得了个人绘画一等奖、三等奖,国画二等奖,书法一等奖、二等奖以及绘画集体二等奖和书法集体一等奖等奖项。这些比赛为我们的学生提供更大、更广的展示舞台,让这些曾经被人忽略的“问题学生”重新拾回自信,重新认识自我。

2.走进心理长廊,感受美的触动

由于学校的特殊性,学校极为重视心理教育教学的研究。学校心理长廊是学校重点工作的场所之一,建筑面积达到两百多平方米,设有心理咨询室、心理办公室、团体活动室、箱庭活动室、音乐放松室、自我悦纳室等几个区域。心理长廊在为学校“问题学生”服务的同时,也正积极准备向学生家长及社会辐射。

心理咨询室是倾吐心声、排解心理压力的地方,在心理老师的带领下,能够慢慢走进自己的心灵深处,与教师一起挖掘自我的美,共同找出探寻美的方法,增强面对困难时的信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以一种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心境、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

箱庭活动室配有沙盘设备和沙盘治疗所需器材,来访者以游戏的方式释放心灵,让来访者在“自由和受保护”的时空里自发地展现个人的心理冲突和心理问题,解析美与丑的真谛,并获得自愈。

团体活动室是游戏活动、沟通交流、培养集体感情的场所,配备有多媒体设备和团体活动所需器材,为有共同心理需求的学生提供帮助,心理教师组织团体成员通过参加游戏活动、拓展训练、专题培训、小型讲座、团体咨询等各种形式的辅导活动。

3.走进陶艺室,创造美的生动

为了让我们的学生寻找到符合自己兴趣的爱好,学校开展了多个兴趣小组。陶艺室是学校陶艺兴趣小组开展活动的场所。在陶艺室里配备了学生进行陶艺活动的材料和器具,陶艺组使用的材料是超轻彩泥,简单易上手,颜色丰富,造型简单,极为符合我们学校学生略显浮躁、“懒得唯美”的实际情况。当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走进这里,感官的刺激和得心应手的操作,顿时让学生们接受了这里。很快,这里成了学生发挥其想象力和培养艺术修养的场地。当学生们看到陶艺室陈列柜里陈列的都是自己及同伴在市、区比赛中的优秀作品及获奖作品时,他们的心被触动了。一位学生感慨地说:“原来我创造的美在别人眼中也是美啊!”美,在我们的学生中逐步趋同,逐步指向了健康和向上。

4.走进图书室,领悟美的恬静

学校施行的是寄宿制,这样,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中度过,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并尽可能在丰富的同时,营造舒适、恬静的环境,陶冶其情操。我们根据学生的需求,不断完善学校图书室的建设,全天候开放,全开架式借阅,从学生感兴趣的书着手,吸引他们,并逐步通过教师的推介与引导,尽可能让他们接触古今中外各类书籍,让这群好动的“问题学生”安静下来,让他们日渐积累各方面的素养。同时,学校图书室还利用借书区和阅览区两个区域,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

5.走进形体房,欣赏美的自我

形体课是学校的特色课程之一,为此,学校专门建设了形体房。不可回避的是,来到我们学校的学生大多因为社会、家庭和自身的原因,缺乏中学生应有的精神面貌,不知何为美,对美的感知力几乎是零。他们不但不会欣赏美,也不会欣赏自我的美,因而时常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还经常性地暴露出一些不符合中学生行为标准的举动。为了让这些孩子在镜子中看到自我,在教师的引导下欣赏自我,重塑美的鉴赏力,帮他们寻回以往的自信,我们建设形体房,开设形体课,让孩子们在镜子中欣赏美的自我,触动美的感知。

五、让学生聆听美的节奏

“伯牙抚琴,可以通志;季札观乐,可以知风。”众所周知,音乐对人的影响力是不可低估的。音乐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可以延续、滋生抑或改变一个人的心境与情绪,可以促进人在不同的心境与情绪中改善思维,提升品质。基于这样的思考和认识,前几年,我们将统一的课间铃声换成了音乐。当学生们踏着交响乐或歌剧咏叹调的拍子进出教室时,我们相信,他们的精神面貌一定会有所改观的。

为此,我们进行了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首先,我们选取了大量的世界名曲,分种类、分层次,经过细心筛选,留下适合学生的音乐曲目;其次,我们选择的音乐曲目目的在于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知到“音乐美”,让学生在课间铃声短短几十秒的时间内感受到快乐、从容和愉悦;最后,我们基于曲目所蕴含的教育意义的考虑,学校最终确定了12首适合学生的音乐曲目,截取经典片段,最终确定了学校的课间音乐铃声。

我们的音乐铃声每两周更换一次。从耳熟能详的世界名曲,到威尔第的歌剧,从海顿的交响乐,到中国民族音乐,首首动听,曲曲动人。同时,我们还考虑到学生的特殊性,选取了一些心理工具性音乐。对于选取的音乐,在周一的晨会课上,由学生对该首曲目作相关介绍。在两周中,这一首音乐曲目,将通过遍布校园各处的扩音器播放,这样的铃声不仅轻松高雅,而且净化了学校的听觉环境,通过触动听觉美感,给了学生一种全新的、美妙的听觉感受。

《我听世界古典名曲》

“听听西方经典音乐,你会发现,那七个音是如此神奇美妙,人在音乐的空灵玄妙中,得到无穷的快乐。西方的古典音乐大师贝多芬、莫扎特、肖邦、巴赫、勃拉姆斯、维瓦尔第、舒伯特、海顿、李斯特……他们在音乐里告诉我们,生活的本来面貌竟是如此神秘,音乐的语言,像缈缈的茶香,舒展着我们的心灵,像风、像海洋、像天空,广阔而深邃,无边无际。”

——初三女班 小 蕾

《我赏中国古典名曲》

“东方的民族音乐真是博大精深,我们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音乐,每个民族都用不同的音乐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情感,传述自己民族的故事,进入其中,你会知道,我们有着浩如烟海的民族器乐作品,你也会了解到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我们作为中国人,应该知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相信,一个热爱音乐的人,一定是个热爱生活的人,同时也会是个富有同情、怜悯、博爱之心的善良人。用音乐去表达生活、表达情感,我们也在音乐中享受了美妙的人生,音乐的语言是没有国界的。”

——初三(2)班 小 杰

“问题学生”是一群特殊的学生,情绪不稳定是他们最为常见的表征。为此,在学校音乐铃声中,我们尝试使用舒缓心理的α脑波音乐作为音乐铃声的内容之一。α脑波音乐是一种灵感音乐,产生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音乐大师把宇宙中、自然界中,以及生命体的所有信息全部融合在一起,弹奏出的音乐就是α脑波音乐。α脑波音乐是节拍60~70,频率20~450赫兹的音乐。其作用原理是,通过20~450赫兹的音乐波动使大脑产生共振,将大脑脑波调整成右脑工作的α脑波,进入右脑状态,大脑清醒且放松,注意力集中,情绪稳定且愉快,不易受外界干扰,大脑凭直觉、灵感、想象接收传递信息。常听α脑波音乐可以提高记忆力、专注力,可以调节情绪、消除压力,可以促进食欲、提高睡眠质量。用音乐唤醒即将沉睡或已经沉睡的右脑潜能。

班得瑞的音乐也是我们音乐铃声中的一员。班德瑞的音乐常被称为天籁之音,特点在于它的纯净和与自然的契合。班得瑞的乐曲中掺杂着许多不同的乐器,搭配在一起十分和谐。它没有平常音乐会的美好华丽,只是默默地在自然与质朴中寻觅着属于自己的栖息地。常听这样的音乐可以让学生放松心情,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音乐铃声”推出后,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常常有学生说:“下课时比较舒缓,可以帮助课间休息;上课时比较急促,可以迅速地进入学习状态。”还有学生说:“比起普通铃声,音乐铃声不刺耳,听起来很放松。”

学生们在这样的愉悦中逐渐适应了铃声的改变,逐步感受了音乐带给他们的人生美的韵律……

“以前的铃声是铃铛声,每当大家听到那种无聊的铃声,同学们就知道就要上课了。在晚上自习的时候在静静的夜突然响起的铃声,总是会被吓一跳。不过那种铃声可以让同学们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告诉自己上课了。

现在的铃声是每周一换的交响乐片段,每周一的班会课我们多了一项喜爱的事情,就是聆听同学们在广播中讲解这周铃声的来源与其作者的生平故事。听完铃声的故事后,每当上课铃声响起的时候,我就会想到这个铃声是怎么诞生的,同学们也会和着音乐节奏哼哼起来,或者在手上打拍子,有时的铃声是那种轻柔的交响乐,当听到时我们的可以从下课那种浮躁的心情立刻变得平静了,让我们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

——初三(1)班 小 林

六、让学生树立美的形象

有人说,形象能看出一个人的性格,因此形象和人的性格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传统思想追求的是自然、淳朴、大方,所以历来以“端庄雅致”“内修相宜”为要。中学生就像高粱拔节,本身就应该具有一种青春向上的自然美。但是,来到我们学校的学生都曾在社会上游荡过一段时间,所以他们在形象上追求特立独行,衣服上常常会有很多窟窿,耳朵上带着耳钉,身上有着各种奇奇怪怪的首饰,而他们的头发更是五颜六色,有些学生甚至还剪了怪异的发型来学校。

中学生的美应该是自然、青春、朴素的,所以我们对一些学生的服饰审美观念进行了具体指导。在青少年阶段,人的可塑性是最大的,这就需要我们帮助学生塑造自己的美好形象。我们通过主题班会、青春课等形式让我们的学生了解什么是自我形象。在活动中,他们逐步明白自我形象的内涵其实非常丰富,诸如一个人的理想情操、品德心理、学识体魄、交际交往等方面都属于形象的范畴。所以自我形象不仅仅指自己的外观形象,如身材、相貌、衣着、打扮等方面,而更重要的方面是在于自己的心灵,即内在形象。

中学生的美应该是自然、青春、朴素的,所以我们通过一些适当的方式使学生明白得体的服装、端正的穿戴能衬托人的形态仪表美,甚至可以弥补自我形象的某些不足;服饰打扮要与本人的年龄、身材、时令场合等相吻合。

初二的小强父母离异,家里很少有人管他,从而染上了社会上一些不良的风气。有一天他染了一头黄发来到了学校,班主任多次劝说他染回来,他依旧我行我素。此时学校正好在为“拥抱明天”的比赛排练情景剧要选择表演者,班主任考虑到他的身材比较高挑并且有文艺的天赋就让他去参加了。刚开始指导老师就和他说让他把头发染成黑色,这样表演的时候才好看,但是他仍然无动于衷。随着排练的开展,小强从刚开始的漫不经心慢慢变得积极配合,指导老师们在每次排练之余也都会找他聊天,告诉他我们的情景剧是要展现青少年青春飞扬的一面,黄发的话就会影响整部剧的演出,慢慢的小强发现自己的黄发和周围的同学是多么格格不入,他同意把头发染回来。最后我们学校的情景剧在第十届“拥抱明天”的比赛中获得二等奖,小强也从这次活动中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美。

中学生的美应该是自然、青春、朴素的,所以我们还将美指向了语言。语言是人的心灵之窗,语言的文雅得体或粗俗失当同样对人的外在形象有着映射作用,因为语言是一个人的思想情操、知识素养和性格气质的外露,语言是外在形象的重要标志。我们的学生刚来到我们学校的时候常常会从他们的口中听到许多粗话脏话。为此,学校政教处开展了“文明校园行”的活动,让学生说一些文明礼貌用语,设置成为标签,张贴在校园的每个角落,让精美的标签随处可见,让礼貌用语常伴耳旁。

七、让学生营造美的集体

班级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校工作有序开展的组织保证,更是学生道德品德养成、健全人格形成以及素质能力培养的主要载体。班级文化是一种教育文化,它能公开或潜在地给班级成员一种精神力量的感染、吸引、熏陶和改造,班级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教育的核心,在学校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认为,在我们学校,良好的班级文化对我们学生的转变、成长以及良好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熏陶作用。为此,我们的班级文化建设,紧紧围绕学校的育人目标,紧扣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着力在美育上下功夫。

1.架构班级文化建设的整体框架

我们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而由这些学生所组成的班级自然与普通学校的班级有着较大的区别。对于这样的群体,或许班级文化的建设对其转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建设符合我们学校学生的班级文化,如何将美育和班级文化有机结合,是我们近几年重点探索的问题。为此,我们对班级文化的建设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班级文化首先应代表自己班级的独特个性,代表自己班级的形象,展示自己班级的风格;其次班级文化建设应是班集体共同努力的结果。所以在各班建设班级文化时都力求主题突出,并紧紧围绕学校一直坚持的教育理念,着眼于班级的整体。力求设计创新,坚持师生参与,挖掘班级内涵,突出个性,形成班级特色。比如,学校独特的女班,我们就依据女生的特点,设计了整体的女班班级文化架构,无论是环境设计还是教师配备,我们都结合学生特点,使女班呈现出一种平衡和谐的氛围。

2.设计班级文化建设的实施方案

确立班级文化的理念。我们对班级环境建设的准则是:力求朴素、大方,适合自己的学生,突出班级的特点。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使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具有教育的作用。可见,对于教育而言,一切都可以成为对它有利的素材,有效的运用空间资源,创设具有教育性、开放性、生动性且安全性的环境,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激活学生的思维,转化“问题学生”,融合师生的情感有着巨大的积极作用。

加强班级班风建设。在班风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力求将美育文化体现到其中,如何将美与班风建设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是我们多年来努力研究的方向。良好的班风,不仅能为学生营造出优良的生活环境和团结友爱互助协作的同学关系,而且还能让全班同学轻松愉快地学习,健康快乐地成长,对于“问题学生”的转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班集体,如果缺少高尚道德情操的熏染和规章制度的约束,必将是一盘散沙。作为一所特殊学校,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摆在首要位置的。因此,进入学校的学生首先要进行《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同时我们也根据自身特殊性,制定了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彭顺中学日常行为规范》,根据规范,在每个班级发放了班级日志,学生在校的每一分钟,都以班级日志的形式记录下来。在以往几年的教育经验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在学习各种规范守则时,往往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常常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达不到预想的结果。当意识到这一问题后,我们尝试改变,常常利用班会课时间宣讲各种遵章守纪的小故事,一方面学生对此产生了更为浓厚的兴趣,有利于班风建设,另一方面,通过这些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学生更容易感知到规范之美。虽然我们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在班级管理中注入以人为本的文化内涵,班级管理才能民主化、人性化。

讲究班级制度的科学。在我们这样一所特殊学校,多数学生在行为规范上都表现出了明显的缺失,那么如何在班级里构建班级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班级制度建设,要切实地把公民规范、校纪校规、学生守则的各项要求体现到班纪班规中来,要把班级发展理念、价值取向融入班级制度中去,并结合学生特点,制订出有鲜明特色的学生行为指南;在内容上要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结合学校每周宣传重点,围绕上课纪律、文明礼貌、课间休息、班务管理、环境卫生、作息时间等方面来设计,力求针对“问题学生”特点且便于操作;在制订方面上要反映民主性和群众性,广泛听取学生想法,征求学生意见,吸纳学生想法,充分发挥学生在制度建设中的能动因素和积极作用。事实证明。越是群众基础广泛的制度规范,越能够得到切实有效的落实;在落实上体现执行性和实效性。例如学校女班的师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生活并根据各项规章制度制订了符合自己班级特色的班级公约:(1)上课认真听讲、不随便讲话;(2)不在课桌上乱涂乱画;(3)认真完成当日的作业,并做好复习和预习工作;(4)不说谎,实事求是,诚实守信;(5)不吸烟,不喝酒,不染发;(6)不逃学,不逃夜,周一准时到校;(7)尊敬师长,孝顺父母,友爱同学;(8)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做事有目标有毅力。实践证明,这些措施的实行对一个最初班级的稳定,以及随后班级管理中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和集体荣誉感都有很大的帮助。

规范班级建设的评估。为了保证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实效性和持久性,使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学校规定班主任每天都要对班里遵守和落实的情况进行讲评,并坚持每周一小结,每月一总结的制度。对其中出现的违规行为和不良风气及时予以公开批评或个别谈话,同时还注意对班级中涌现的好人好事进行公开表扬;向学习成绩优异、学习上有突出进步的学生,除了表扬外还会在每周与家长联系的家校联系册中体现出来。让学生体会到班主任对他的重视和注意,让学生明白他的每一个进步老师都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事情虽小,但却起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也得到了学生家长的真心支持与配合。

3.完善班级室内文化的氛围创设

教室是学生主要活动的场所,一个学生喜爱的教室、一个“美”的教室,往往在教育中起着意想不到的作用。因此教室的硬环境建设就成了班级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教室环境的布置上,既要重视教室各区域、各工作板块的外观设计、色彩搭配、空间布置,更要注意其主题确定、内容选择、信息传递,使教室环境能够体现班级理念、学习目标,反映精神风貌、文化气息,让人走进教室,顿觉舒畅、倍感温馨、催人奋进。对于教室环境的基本格局和总体布局,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要根据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灵活设定。我们的班级室内文化强调教育性和感染性的统一,强调整体性与美观性的统一,强调创造性与生动性的统一。

教室里的主要活动对象是教师和学生。因此,教室布置的活动最好由师生共同设计制作,但主角为学生,教师可从旁辅助,如此一来,学生和教师的关系会更加密切,更加容易建立互信。在进行的过程中,学生或许会多多少少遭遇挫折,但这些都无伤大雅,因为最后他们一定会享用到成功的果实。在布置的过程中,同学可以从失败中学会如何再站起来。教室情境布置能提供一个像家一般温馨的地方,并能提供丰富的资源,而且又提供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有力的辅助效能,因此教室的功能可说是多样化的,所以我们的教室一改过去单调乏味及内容固定的布置方式,每个班拥有自己的特色。比如女班,作为学校唯一一个全部由女生组成的班级,我们把教室布置权交给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女班教室布置得更为符合女生喜爱的风格。

此外,我们还对几个方面做了重点布置。黑板报是班级环境布置的主战场,美观大方,图文并茂的黑板报总能体现出一个班级的精、气、神;作品展示区,对一个好的班级环境来说这是必不可少的,绘画、书法、作文我们都陈列在这里,给每个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光荣榜、行规曲线图是我们学校的特色创举之一,记录每个学生每节课的表现,每周一总结,形成行规曲线图,我们提倡鼓励,让每个学生树立信心;图书角,营造书香氛围,除了教材参考书之外,为了丰富住宿学生的课余生活,我们还准备了大量的课外书目供学生阅读,培养学生爱读书的好习惯。

教室的环境布置看似小事,却大有文章可做,只要我们做个教育工作的有心人,每个学生就可以在温馨的教室里快乐地成长学习。

“刚来彭顺时,感觉像监狱似的,教室的温度也不知是因为周围环境还是其他原因,感觉冷冰冰的,窗台周围的铁栏杆好像是要隔断我们的世界一般。现在在彭顺已经一年多了,和老师、同学们的关系十分融洽,天天都和老师、同学生活在一起,就像一家人一样,我们还一起布置了教室,窗户上、墙上都贴上了漂亮的墙贴,给教室增添了生气,洋溢着温馨的感觉,墙上还有我们和老师的合照,从刚进学校到现在,一点一点都记录下来,也见证了我们的改变,记录了我们的成长。”

——初三女班 小 雯

4.美化班级寝室文化的环境布置

美化生活环境,点缀寝室生活。除了美化教室,作为寄宿制学校的彭顺中学,让寝室变得更温馨舒适也是我们的工作重点之一。建设寝室文化,对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住校学生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充分发挥环境育人、情感育人具有重要作用。精心的布局、细心的装饰、用心的设计、悉心的整理,从被铺的叠放到洗漱用品的摆放,每一个细节都体现着学生整齐划一的精神面貌与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学校会定期对寝室卫生进行检查,给予相对的评分,对环境卫生优秀的班级进行表扬鼓励。军训期间,我们还举办了“我的寝室我做主”的主题活动。除了常规的内务卫生检查,我们还要求学生对自己班级的寝室进行一番装饰。这些活动,每一位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其中,他们利用美术课上的一些美术作品,加工改良,成了富有个性与魅力的艺术品,将这些作品装饰在寝室的墙壁上,男生的寝室简约、整洁,而女生的寝室则给人温馨、可爱的感觉。每个人都非常用心的布置自己的寝室,让我们看到了同学们对生活的热情。

“寝室是我们第二个家,我们用自己的双手把寝室布置得很温馨。我们用我们画的画,做的挂件,买的各种好看的剪纸作品来装饰我们的寝室,在我们的寝室里,到处能看到我们辛勤劳动的汗水,到处能感受到温暖,看着墙上的画卷,陶冶我们的情操,看着四周的可爱贴纸,让我们心情愉悦,每天我们进入寝室都会闻到一股柠檬的清香,让我们每天都能安然入睡,这个寝室充满了温馨,不仅仅在于表面,更在于我们生活的时光中、回忆中。”

——初三女班 小 唐

审美既是一种感知、一种行为,也是一种文化,即这一文化是以主体的精神体验和情感享受为主导的社会感性文化,区别于科技文化和社会理性文化。审美活动或文化关注人类的生存质量和精神演化,关注人类活动意义的生成,并不断地解决主体更高的精神慰藉与自由理想的实现。[2]因此,审美活动更强调感性,强调身体的感觉,强调一种精神的愉悦。所以,我们说,审美愉悦带给人的是一种超功利的审美态度,让人保持一种真切的审美情感,其因此成为美育建构审美价值观的基本要素之一。

为此,在彭顺,我们力求营造一个可感知的美的校园、美的世界、美的氛围。因为我们坚信,当学生被这一切的美所触动,获得一种个体审美愉悦体验。这种愉悦,促使他们从美的钝化状态中慢慢醒悟,即能以一种责无旁贷的担当者的身份来审视自我的美与丑,来剖析当前社会现象的病态存在,并进而重建价值理性,从而让他们在社会洪流的冲击中逐步学会坚持自我,关照内心,不被异化,不被物化,进而做一个活脱脱的有灵魂血肉、有知觉情感的健康的人,重回本属于他们却又已失落的精神家园。

【注释】

[1]对于审美愉悦的精神性,柏拉图将美称为一种发展性的、精神性的需要;夏夫兹博里、哈奇生和休谟等人在研究中也不同程度上涉及了美感的精神享受特性;康德则明确地将精神愉悦看作关感的重要特征,还将其与善以及其他感官的快适之间的区别作了非常深刻的分析。

[2]刘安著.淮南子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