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恩格斯个体理论的本质

马克思恩格斯个体理论的本质

时间:2023-02-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主义个体理论恰好是适应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而产生的。总之,马克思主义个体理论的产生是上述主客观条件相结合的产物。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个体理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他强调个体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个体理论的本质_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人类个体问题研究

一、马克思、恩格斯个体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个体理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科学发展和哲学发展的必然结果。[1]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与落后生产力相适应的自然经济条件下,人类非常野蛮愚昧、没有民主权利、社会非常落后,“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原始社会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十分原始、简单,个人与氏族、部落融为一体,离开氏族简直无法生存。简单、贫乏的社会关系和狭窄的活动范围,使得原始社会的个人没有真正的独立性和个性可言,更谈不上主体性和创造性的高度发挥。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个人往往只是“一定狭隘人群的附属性。”在奴隶社会,奴隶主完全占有生产资料,甚至占有奴隶本身,奴隶被当做会说话的工具而遭受奴隶主的残酷摧残,对奴隶主有着深重的人身依附关系。在封建社会,农奴对封建主,大臣对皇帝,学徒帮工对行会师傅,普遍地存在着人身依附关系。依附者是无权发展自己的独立意识、自主性和个性才能的。与比较高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类有了民主意识、“人的独立性”阶段出现了。在15—16世纪欧洲资产阶级掀起了一场“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思想得到普遍发展,人们普遍关心人权、自由,自此之后哲学家们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研究个人的认识能力。18—19世纪初,随着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完成,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在欧洲普遍发展起来,生产力高度发展,商品生产普遍化,工人具有了人格的独立和自由——他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向资本家“自愿地”出售自己的劳动力,但这仅仅是“形式上”的,在资本主义社会,活动着的个人不论是工人还是资本家都没有真正的独立性和个性。尽管如此,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意识增强了,资产阶级把“个人至上”理论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程度。马克思、恩格斯经过观察和参加当时社会实践活动,发现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是建立理想社会的重要力量,充分肯定了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同时也批判了资产阶级“个人至上”的观点。因此,19世纪初期生产力迅速发展,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相当繁荣,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新的思想、新世界观提供了客观条件。

同时,在资本主义社会,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生产的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和尖锐化。如何解决这一尖锐矛盾,也自然成为当时思想家们所必须面对的主要课题。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不断成长、壮大并逐渐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从19世纪30年代起,在欧洲先后爆发了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的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等等。这些起义表明无产阶级已承担起解决资本主义矛盾、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历史使命。马克思、恩格斯发现了工人阶级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为了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马克思、恩格斯写了大量的著作,如《关于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主义个体理论恰好是适应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而产生的。进入19世纪以后,随着胚胎学、动植物生理学、分子生物学和有机化学等建立和发展起来,特别是细胞学说、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以及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问世具有重要意义。自然科学发展证明人不是神秘的以及人既不是由上帝创造的也不是由“神”创造的,而是在劳动中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人类与自然界有必然的联系,人的生命是在一定条件下由无机物通过复杂而漫长的化学过程转化而来。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有生命的个体越来越受到关注。

随着生产力和科学不断向前发展,哲学也不断向前发展。在奴隶社会由于奴隶不过是会说话的工具,人类哲学更多倾向于研究自然界生成、起源和本质。自从智者学派实现哲学向“人文主义”转向,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命题,紧接着苏格拉底强调人的自我意识,把“善”作为哲学追求的目标,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在这方面都做出了很大贡献。在欧洲封建社会,基督教占统治地位,这一时期哲学是“基督教哲学”或“经院哲学”,主要为上帝的存在进行各种论证。到了15—16世纪地针对中世纪教会的黑暗统治,资产阶级思想家发动一场“文艺复兴”运动。与此相呼应地出现了一系列反对宗教神学的新思潮如人文主义思潮等等。到17—18世纪,哲学主要研究认识论方面内容。到19世纪初,欧洲哲学发展达到高峰,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个体理论产生奠定了思想理论条件。总之,马克思主义个体理论的产生是上述主客观条件相结合的产物。

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把马列主义中国化。他写了《实践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等著作,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个体思想。1978年中国进入新时期以后,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把马列主义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创立了邓小平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强调走自己的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个体理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他强调个体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如:提出尊重人的首创精神,调动人的积极性,我们的工作一切都是为了人。重视个人利益,要求大力发展生产力,解决生产与需要的矛盾,在分配方面强调必须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提出“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第二,他强调个体实践的作用。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必须坚持改革的思想,必须把发展经济摆在首要位置,必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第三,他强调个体和整体的统一。提出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坚持集体主义原则,强调对全国人民进行理想、信念的教育等等。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改革中面临着许多新问题,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也向人们提出不少新的课题。西方资产阶级哲学派别及其思潮不断向人们提出新的挑战。所有这些都要求马克思主义必须不断丰富新的内容,补充新的血液,中国共产党必须改变过去旧的过时做法,采用新的方法和措施。江泽民同志正是基于上述情况,提出了我党必须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个体理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重视个体行为和个体意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党和党员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其思想和行为必须符合“三个代表”要求,“三个代表”的核心就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第二,重视个体文明和个体发展。提出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一起抓和社会发展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等思想。第三,重视个体作用。认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必须把各方面利益照顾好,必须尊重人的尊严和个人权利。

二、马克思、恩格斯个体理论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个体理论的建立,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宝库,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那么它的本质是什么?

首先,从研究的对象看,马克思主义个体理论的研究对象是现实社会实践活动领域的个人。在哲学发展史上,一切唯心主义哲学也研究人,但总是从精神或意识出发来理解世界,把世界最终归结为某种精神的存在或运动,同时也忽视了人类真实的实践活动和这种活动对现存世界的改造作用。而从前的旧唯物主义哲学虽然也研究人,但把人看成是没有能动性的纯粹的自然物质形态,在这种世界观中没有给人以立足之地,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没有得到应有的确认。如费尔巴哈研究人,把人看成是自然的、生物学意义上“感性的对象”而不是看作社会的、历史的、实践活动的主体。因此费尔巴哈不能从实践活动出发来理解现实中的人。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2]在马克思看来,人和人的世界都必须从实践出发,作为“感性实践活动”来理解,人类实践的逐步展开的过程就是人与人的世界逐步形成的过程。人类实践在改造自然和创造文明、文化同时,也产生出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等关系的矛盾。因此,马克思主义个体理论就是“描述人们的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实证的科学。”

其次,从内容上看,马克思主义个体理论是从哲学的高度,运用哲学的方法揭示个体发生过程的一般规律性。以前的旧哲学(不管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对人的理解都带有抽象的性质。如唯心主义认为人有精神、理性、意识、自我意识,但它忽视了人的现实的物质生活条件、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肉体组织所制约的人与自然界的真实联系,人与人的各种社会关系首先是经济关系。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费尔巴哈肯定人是“感性的对象”,但他只能把人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马克思主义认为:我们既要从费尔巴哈抽象的人转到现实的、活生生的人中来,也要从唯心主义不现实的、抽象的精神存在的人转到现实的人中来。事实上“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3]不同时代的人的物质生产、生活条件、社会关系和交往形式、生活方式以及所有这一切在人们意识和观念中的表现,都具有质和量的区别。在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社会当中,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关系、交往形式、思想观念乃至心理结构具有不同的内容和性质。不同的阶级由于在特定的经济关系和结构中占有不同的地位,其生活方式和内容、思想观念和情感倾向不同。同一个时代、同一个民族乃至同一个阶级当中的不同的个人,也往往会由于其物质生活条件、生活方式、思想情感等等的不同而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总之,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的民族、阶级和个性,个人往往有不同的发展过程。此外,以前的哲学研究还存在一个缺陷就是认为马克思主义只考察人的社会关系的一般性,不考察作为个体的人的问题。一直以来哲学理论界更多地思考和研究人类整体、人的类行为,强调整体利益、社会利益和集体利益。应当肯定,整体、类行为、集体利益对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个体是构成整体的要素,个体是集体不可缺少的方面。虽然我们要批判个人主义,但个人利益有其合理性,并且人类对个人利益始终是持肯定态度,特别是各国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体的作为对社会稳定和发展进步关系极其重大,个体行为越来越受到社会和政府的重视。我们讲公民遵守道德和法律,实际上就是个体行为应该如何的问题。因此,马克思主义个体理论就是研究作为“现实个人”存在所具有的特殊性、多样性和自觉能动性,同时考察个体活动的客观性、受制约性、有条件性以及个体与整体(群体、社会)的辩证统一关系。

最后,从作用上看,马克思主义个体理论是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旧哲学在关于人的问题方面虽然也有一些正确的观点,但是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对人的问题有一个既唯物的又辨证的看法,因此也就不可能为我们认识世界提供一般的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个体理论则不同,“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4]它不仅为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而且也为广大劳动群众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思想武器。

三、马克思、恩格斯个体理论的特征

从马克思主义个体理论的研究对象、内容、作用等方面可以看出其特征有以下三点:一是实践性。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个体理论的最主要特征。它有两层含义:首先,马克思主义个体理论始终坚持自己的研究对象是现实社会实践活动领域的个人的观点。认为实践是人区别于动物本质特征,实践是创造个人和促使个人发展的原动力。其次,马克思主义个体理论始终认为自己的理论不仅来源于实践,而且要服务于实践。二是科学性。这是由马克思主义个体理论的实践性所规定的。个体理论研究从抽象的人转到现实的、活生生的人,从精神存在的人转到现实的人,由关注人的类特征转到个体的人,从而使个体理论变成了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同时由于马克思主义个体理论必须指导实践,在实践中经受检验,得到发展,这就进一步保证了马克思主义个体理论的科学性。三是革命性。这也是由实践性直接规定的。马克思和恩格斯说过:“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说来,全部问题都在于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5]马克思主义个体理论的革命性突出地表现为它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也表现为它是人民群众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指导思想。总之,马克思主义个体理论“对世界各国的社会主义者之所以具有不可遏止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把严格的高度的科学性(它是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和革命性结合起来,并且不是偶然地结合起来(即不仅因为学说的创始人本人兼有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而是把二者内在地和不可分割地结合在这个理论本身中。”[6]马克思主义个体理论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注 释:

[1]舒远招.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6-30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6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

[4]列宁.列宁全集[第二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45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8

[6]列宁.列宁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8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