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关于教师专业情意结构的多角度研究
对教师的专业情意到底有着怎样的结构组成?目前国内外研究角度各异,尚未形成一致的看法。我国教育部师范司组织编写的《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把教师专业情意归纳为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和专业自我等四个方面[6];叶澜强调教育信念、专业态度和动机以及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需要与意识等情意因素;韩雪屏在《语文教学的心理学基础》中提出教师应该具有广泛而专一的兴趣、美好而丰富的情感、自觉而坚强的意志,强调教师的职业理想和教育观念的重要作用[7]。而大多数学者都是从情意的某一具体因素进行研究,概而言之,有以下一些观点:
(一)重视教师情感的研究
哈特(Hart,2002)认为情意中具有强烈的情感成分,她的研究运用教师自己的故事分析影响他们观念和教学并导致变革的因素,总结出受欢迎的教师情意包括下列品性:讲解透彻明白,对功课有帮助;愉快、有幽默感;友善、有人情味,“我们一分子”;关心和明白学生;引起学生工作兴趣;严格的、能控制课堂的;公平、不偏爱;不发脾气,不挖苦;能使学生学习该课;个性惹人欢喜;测验和评分公正;对学生公平一致,有良好的训育方针;要求学生工作,又要求工作做得妥当;体谅学生在班中的感受,有礼貌;通晓学科内容,又知如何教授。我国张志勇的《情感教育论》阐述了实施情感教育教师所应具备的情感素养,认为教师作为承担着特殊社会责任的教育者,除具有常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之外,还应具备教师职业所必需的情感素养和情感方式,包括高尚的情操、崇高的人格、幽雅的风度、赤诚的爱心、丰富的情趣、愉快的心境、幽默和活泼开朗的性格等。
(二)将教师人格作为关注的焦点
王荣德的《教师人格论》指出,教师人格是指教师作为教育职业活动的主体,在其职业劳动的过程中形成的优良的情感意志、合理的智能结构、稳定的道德意识和个体内在的行为倾向,为研究教师素质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于淑云的《教师人格的塑造的价值追求》、王少华的《试论教师人格在师生交往中的教育价值》、邢少颖和贾宏燕的《试论教师完美人格的塑造》等,都对教师完美人格的塑造或价值追求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三)对非智力因素进行研究
莫里斯·柯冈认为教师的温和、友爱与学生的自觉或被要求完成的工作量之间有很大的正相关;科根则指出,温和、体谅人的教师备受学生欢迎,师生关系和谐;在《非智力因素与创造力》一书中,林崇德认为,非智力因素系指智力与能力以外、且与智力活动效益产生相互作用的一切心理因素,包括情感结构、意志结构、个性意识倾向、气质和性格等。
(四)从教师专业自主权的角度进行研究
宋宏福(2004)从管理理论的“人性”假设、社会文化的开放程度以及教师本身的缺陷三方面对造成教师专业自主权名不副实的现象进行了分析;冉晓艳、朱松华(2003)等把原因归咎于学校和教育行政人员身上,认为他们对教师的支配意识过强,表现为过分强调规范、统一和模式化,从而践踏了教师的专业自主[8];姚静(2005)则认为一个国家的教师在哪些方面以及多大程度上享有专业自主权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如教育行政部门、集权式的学校管理模式、教师专业发展、传统应试教育模式、教师专业化程度以及教师内在的自主性等方面都会制约教师专业自主。
(五)关注教师信念的存在形式、确认程度及其与实践之间的关系
理查森(Richardson,2003)把信念看做是教师教育变革的焦点、教学行动的引导和职前教师教育的核心,是师范生理解了什么和如何理解他们所学的关键所在;斯迈利(Smylie,1988)通过对教师集体专业发展的行动研究同样表明,“教师的观念与信念是个体变革最重要的表征”;威尔逊和库尼(Wilson&Cooney,2002)指出,教师信念是决定所教、怎样教以及课堂所学的重要因素;波特和弗里曼(2002)认为教师信念是教师对教学的取向(orientation),包含了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学校在社会中的角色、教师自身、课程和教学的信念;Pajares关注教师信念的确认程度及其与思想、行为之间的关系。在我国,东北师范大学的谢翌博士以学校文化为背景,立足于追寻一所普通中学教师的信念与学校变革和学校文化之间的关系,从而了解教师信念与学校文化重建之间的关系,丰富学校改革和学校文化理论;俞国良、辛自强重视教师信念的评价成分及其功能,即教师对有关教与学现象的某种理论、观点和见解的判断,并影响着教育实践和学生的身心发展。
(六)关注教师性格对学生的影响
刘兆吉等人分析归纳出一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教师个性心理品质:对学生有深厚的感情,热爱、尊重学生;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坚强意志;教育方法好,有威信等。香港吕俊甫博士通过调查认为在认知方面,性格影响教学的进行及师生间的传情达意;在心理方面,老师和学生性格的相互作用将影响学生对教师、教师所教的课程及学校的态度;在情感的范畴,教师性格亦将与教学有关联,学生大都是情感取向。上海市青少年研究所曾对上海16所中学的初中生做过一次“你喜欢怎样的教师”问卷调查,他们得出结论是:要成为受学生所欢迎的教师,不仅要热心于教学,要抓好纪律、课外活动和考试,而且也应当成为乐于与学生交谈,能理解学生的心情和待人公平的教师,等等。
总体上看,学者们对教师专业情意内涵理解与结构研究的角度虽然不尽相同,但意义上却有很多的交叉,而且大都局限在对情意因素中的某些具体方面的研究,如情感、态度、品德、信念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既反映了对教师专业情意研究的重视,同时也凸显出整体系统研究专业情意的必要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作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重要衡量标准的教师自主意识的研究几乎还是一片空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