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1 浙江省农业改进所(英士大学农学院)的农业推广活动
浙江省农业改进所(下文简称“省农改所”)本是浙江省政府下属的农业研究和推广机构,并不是学校,但是筹办于1939年的省立英士大学农学院与该所曾一度是“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关系,故省农改所也由此成为高等教育机构。抗战期间省农改所在浙西南山区所进行的农业研究和推广工作,可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学校教育机构的经济改良活动之一,并且是民国后期该区域规模最大的经济改良工作。
省农改所是在抗战背景下由11个省级农林机构压缩裁并而成的。该所于1937年11月成立,含原来的原稻麦改良场、土地肥料研究所、林场、昆虫局、水利局、蚕桑改良场、嵊县的茶场、宁波的棉花检验所、金华的畜牧兽医研究所等机构。1938年1月,省农改所迁至松阳县城北太保庙正式开始工作,抗战八年中虽曾短暂迁往它县避难,但一直把松阳当成根据地。1939年暑期,英士大学开始筹建。为充分利用已有资源,该校采取委员制,农、工、医三学院院长由相关事业机关负责人兼任,学校有关院系也跟着相关的事业机关走,以此解决师资、设备和实习等问题。省农改所所长莫定森(曾留学法国)由此成为筹办委员会和后来的校务委员会委员。1940年10月英士大学在丽水开学,1941年秋农学院迁到松阳,正式与农改所合一;原农艺、森林、水利、病虫害、蚕桑、畜牧兽医6个股改为农艺学、农业经济学、畜牧兽医学3个系;所长莫定森兼任农学院院长。农学院的主要教授、讲师大部分由农改所高级科技人员兼任,所内的试验场所就是学生的实习基地。至此,省立农改所和英士大学农学院合二为一[5]101-106。农学院的农业推广工作主要有:在松阳县阳溪乡顶弄村设立水稻纯系育种试验场,推广良种水稻;在松阳县塔寺下村建造香樟油提炼厂,产品供汽车及照明用;在松阳县城东门外开设雪茄烟制造厂,利用烟末作治虫药剂;在松阳县城南门郊外大量种植良种湖桑,以供试验和繁殖新蚕种之用。学院下设的农业推广委员会主要负责技术推广工作,像水稻良种早籼503号和晚籼9号、小麦17号、来航蛋用鸡种、约克夏与土种杂交小猪、盘克夏与土种杂交小猪等,都进行过推广;另如医治病猪病牛、造林、修水利、防治病虫害等,都由近及远推广[16]28-30。
松阳县由于是省立农改所和英士大学农学院的根据地,相关的农业研究和推广工作也大多以松阳为基地,其试验成果也首先为松阳农业生产服务,如蚕桑、棉花、烟叶、杂交猪,特别是稻麦良种和一些杂粮,在松阳推广较多[5]211-215。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农改所在松阳的烟叶加工研究和推广工作。松阳晒红烟是当地著名特产,种植和晒制烟叶是当地农民一项重要的收入来源。据1939年的调查显示“每年产量约在30000担以上,全县人民生活所利赖者,达十之八九。收成丰欠,市场价格的涨跌,就对市面商品的荣衰,整个农村金融影响很大,所以松阳烟叶实为松阳整个国民经济活动的主要脉管”[17]545-548。1938年省农改所迁到松阳后,开始研究烟叶加工技术,尝试将烟叶卷制成雪茄,提高产品附加值,以改变较为低端的原材料出口局面。当年试验初步成功后,就开始训练技工批量生产,并出口试销,大受欢迎。为此,农改所下属的松阳中心农场继续总结经验推广。1940年,该所创办了松阳雪茄烟制造厂,大量训练女工卷制雪茄,一时间制作雪茄烟成为当地一项家庭工业。之后私营烟厂及合作社乘机崛起,达七八家之多。后来由于纸烟的冲击至解放前夕走向衰落。
除了松阳外,浙西南其他各县也是省农改所的农业推广工作点,一般构架是每县设一个中心农场,县属各区设繁殖场,乡、保设示范场。战时浙江农业生产的两大目标是粮食增产和发展特产,农改所的工作当然也围绕这两大目标进行。比如,1938年冬,农改所动员了70名技术员到各县指导和督促农民开展冬耕,原冬作栽培最少、最贫穷的浙西南山区10县取得明显效果,利用冬闲耕地达80%以上。除了增加作物面积,推广良种也是提高亩产的手段。农改所除了利用各县的中心农场试验培育良种作物之外,还把过去在浙西已经试验成功的适应性较强的水稻和小麦品系在浙西南推广,比如在1938年小麦19号在浙西南各县的推广就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8]210-2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