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哪些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是广大教师长期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人们对教育工作的客观规律进行探求和研究时所引伸出来的一般要求,是成功地做好教育工作,培养学生具有社会主义觉悟、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和无产阶级世界观的指导思想。
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反映了教育学生的客观规律。我们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如果依照它的要求办事,就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如果背离了它的要求,就会事与愿违,适得其反。我们要想卓有成效地开展教育工作,必须认真地学习和掌握教育原则,灵活地运用教育原则来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才能胜利地完成培养教育学生的任务。
根据我国目前对于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程度,对于教育规律的探讨水平,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特点研究的状况,在中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该遵循如下一些原则。
一、共产主义方向性和社会主义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
二、理论与实际统一的原则;
三、坚持正面教育,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四、严格要求与尊重热爱相结合的原则;
五、在集体中进行教育的原则;
六、因材施教的原则;
七、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这些原则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在贯彻这些原则时,要防止单打一的倾向,注意彼此间的内在联系,发挥它们相得益彰的作用。
一、共产主义方向性和社会主义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
这条原则要求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既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学生,使他们胸怀共产主义大目标,又要从社会主义的现实出发,实事求是,讲求实效。
贯彻这条原则时,教师要坚持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教育,使学生坚信共产主义的科学理论和崇高理想是必定能够实现的。因此,要引导学生在理解共产主义伟大真理的同时,通过各种途径,加强情感的体验,培养他们高尚的共产主义道德和情操,革命英雄主义的风格和气概,使他们胸怀共产主义的大目标,把自己的一生贡献给共产主义的伟大事业,象雷锋同志那样成为共产主义的战士。
贯彻这条原则时,教师还应使学生知道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千百万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我们要热爱它、保卫它。但社会主义还不是我们的最高理想,它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所以,我们要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来建设它、发展它。
我们要教育学生懂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道理,引导学生把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与当前的学习、生活和劳动结合起来,在学生中提倡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二、理论与实际统一的原则。
理论与实际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之一。它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作为一条教育原则,是以读书与实践结合,思想与行动统一为特征的。
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来教育学生。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必须用工人阶级的阶级观点、劳动观点、群众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武装学生的头脑,使之成为他们言论和行为的指导。同时还要引导学生用这些观点来分析各种客观事物,解决实际问题,指导自己的学习、活动和生产劳动等实践活动。
在这种理论和实际结合,认识和实践统一,思想和行动一致的情况下,就能使学生的认识不断巩固和深化,行动更加自觉和完美,成为言行一致,既有社会主义觉悟,又有共产主义品德的人。
贯彻这一原则,首先要注意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育。例如要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品德,就要根据部分学生缺乏是非、善恶和美丑标准的情况,引导他们懂得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什么是美,什么是丑。然后让他们学习运用行为规范来分析和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言行。
其次,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受到教育。学生的主要活动是学习。教师要善于结合学生学习中的具体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存在的实际问题,养成良好的习惯,不断提高学习成绩。也要组织学生参加课外和校外活动,让他们在这些活动中受到更具体,更生动的实际教育。在活动中肯定表扬他们的好思想好作风,否定、批评他们的缺点和错误时,对于培养他们言行一致和说到做到的好作风是具有特殊教育作用的。
再次,要教育学生善于把马克思主义思想观点、道德要求转化为自己的信念,并以此做为行动的指南,落实到行动中去。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最后,要教育学生善于把动机和效果统一起来。不仅要求学生的行为动机是正确的高尚的,而且要使他们随时自觉地调整和控制自己的行为,保证其效果也是合理的有益的。
三、坚持正面教育,依靠优点克服缺点的原则。
贯彻坚持正面教育,依靠优点克服缺点的原则,就是要努力引导学生,极大限度地发掘、调动和发展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和闪闪发光的东西,培养他们的共产主义思想品德,使他们健康地成长为社会主义的主力军。但是青少年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他们的头脑绝不会是一个真空地带。这是因为社会现实中那些消极的因素,家庭和学校教育上的失误,都会给他们的思想品德深深地打上旧思想、旧道德、旧风俗和旧习惯的烙印,造成他们身上许多的消极因素。这些消极因素又总是和积极因素同时存在于青少年身上的。
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是正确教育的结果,是形成新思想品德的基础,是战胜消极因素的潜在力量;消极因素是不良教育的结果,是接受不良影响的基础,是发扬积极因素的障碍。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就是积极因素发展扩大并战胜消极因素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尽可能地引导他们用发展和扩大积极因素的办法,去战胜和克服消极因素,依靠他们自身的优点去战胜和克服缺点。
这一原则,不仅对教育先进或一般学生完全适用,就是对于改造和转化后进生也是行之有效的,因为后进生身上也有积极因素,也有闪闪发光的东西,他们也能转化为先进学生。在教育和转化后进生时,就是在采用处分和惩罚的手段时,也要坚持这一原则。要讲清楚处分和惩罚是为了挽救他们,满腔热情地帮助他们鼓起勇气,树立改正错误的决心和信心,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们克服改正错误的各种具体困难,小心翼翼地尊重和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关怀备至地引导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这不但是巩固教育成果的好办法,而且可以使学生产生“免疫力”。否则,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只是一味地对学生进行批评、限制,甚至讽刺、挖苦、谩骂和体罚,那就会损伤学生的自尊心或者引起师生对立,使之拒绝教师的教育;或者口服心不服,当面一套,背后又犯老毛病,形成双重人格;或者无动于衷,任你摆布,甚至破罐破摔,不仅不能克服消极因素,反而会使消极因素“凝固”起来,最终形成坚固的“沉积层”,以至必须使用“爆炸式”的方法才能解决问题。
这里,特别困难的是发现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看人的缺点容易,看人的优点就很困难。特别是发现后进生的优点那就更不容易了。我们要用放大镜去寻找他们的优点。如能准确地找到后进生的优点,那就可以有成效地开始后进生转化工作了。还应注意,贯彻这一原则并非是对学生的缺点错误不要批评了,对后进生为非作歹也不能制止了,这是一种曲解。只是要求教师的批评和制止一定要恰如其分,特别是要肯定他们的成绩,不能一碗水看到底,对缺点和错误要做出恰当的具体的分析。就是批评也要肯定他们的成绩,不能把学生说得一无是处。不能对他们讨厌、嫌弃,更不要歧视和孤立他们。而应热情地关怀他们,耐心地等待他们,并且要善于发现他们的进步,哪怕是极微小的进步也要无比地珍惜,充分地肯定。这是他们前进的火种,要使这星星之火燃烧起来。
贯彻这一原则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首先,要正确对待先进学生。一般说来先进学生在德、智、体几方面都有许多优点和长处。但他们也必定有这样或那样的毛病,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尤其要教育他们在成绩面前看不足,在表扬声里找差距。要对他们不断地提出严格的要求,向先进的高度迈进。“响鼓也要重锤敲”就是这个道理。
其次,要重视处于中间状态学生的动向。他们可能向先进的行列迈进,也可能向后进的队伍出发,两种可能都存在。教师的任务是引导他们不断进步,堵塞他们落后的漏洞。
最后,要懂得后进生的转化不能一蹴而就,一般都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才能最后完成。因此,当他们出现反复时不要丧失信心。要坚持“反复抓,抓反复”,直到他们变好为止。
四、严格要求和尊重热爱相结合的原则。
严格要求是指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坚持原则,坚定不移地要求学生沿着思想政治教育任务规定的方向发展,引导他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尊重热爱,是指教师对学生应该充满无产阶级的深情厚谊,尊重他们的人格和自尊心,相信他们一定能成长为有用的人才。
严格要求和尊重热爱,看起来好象是互相矛盾的,其实是相辅相成互相联系的。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我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实在说,在我们的辩证法里,这两者是一个东西:对我们所不尊重的人,不可能提出更多的要求。”
我国自古就有“严师出高徒”,“师严而道尊”,“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的说法,都是说教育者要严格要求学生这个道理的。无数优秀教师的实践,都证明了一条真理:没有要求,也就无所谓教育。只有对学生严格地要求,才能把他们培养和教育好。单有严格的要求,对学生毫无感情,不关心其痛痒,冷若冰霜,不能以学生之乐为乐,以学生之忧为忧;对学生只知批评、训斥,不去表扬、鼓励;只要求学生尊敬自己,而不知尊重信任学生,这样的教师是万万做不好教育工作的。
严格要求,要严中有爱,严爱相济。要做得严而有理,不能严得过分而成为苛求,使学生望而生畏;也不能降低要求,使学生不经过意志努力就可轻而易举地完成,那也丧失了教育意义。热爱学生也不是毫无原则地婆婆妈妈地溺爱学生,把他们当成天使,甚至不许摸不许碰。严爱相济来自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坚定信念,来自对教育规律的深刻理解,来自对青少年和国家前途命运的真挚关切和崇高的政治责任感。只有严爱相济,学生才会在教师的启发之下主动地自觉地接受教师的要求,并把教师的要求变成学生的自我要求,教师的要求才具有教育的价值和作用。否则严格要求必然成为学生的“耳旁风”,或者引起当面敷衍应承,背后照样不作,造成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夹生饭”,从而使严格要求完全落空,给以后的教育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
贯彻这一原则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教师必须热爱学生。爱,这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教师不但要爱好学生,而且也要爱后进生。不把爱和关怀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后进生是很难转化的。
其次,严格要求一定适合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对青少年必须严格要求,但不能一下子提出一大堆要求,使他们无处下手。而应该循序渐进,由易到难,逐步提高要求的难度。
最后,要把严格要求和斥责、苛求、体罚、惩处区别开来。对学生严格要求是人民教师高度责任心的体现,而斥责、苛求、体罚和无原则的惩处,是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它只能使学生产生畏缩害怕的心理,和紧张对立的师生关系,严重影响教育效果。
五、在集体中进行教育的原则。
在我国的学校中,共青团和少先队的组织、学生会、班级和各种其他学生组织,都是学生的集体。每个学生作为这些集体的成员,长期生活在集体中。如果教师通过集体来对每个学生进行教育,比教育者直接教育每个学生要有力得多,能收到特殊的教育效果。
学生的集体充满着极其丰富的教育因素,例如,集体的共同活动目标,集体中群众的智慧和力量,集体舆论,集体赋予个人的权利和义务,集体中协同一致的活动和成果,集体的制度和纪律,集体中先进分子的榜样示范作用,集体的荣誉等,都可以使学生受到经常的深刻的影响和控制。在我国,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和品德无不打上集体的烙印。学生的思想和品德,可以在集体中培养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和内容必须在集体中完成和实现。而且通过集体,对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集体荣誉感、集体英雄主义气概、组织性、纪律性和民主作风还有特殊的重要作用。
通过集体教育学生,首先要培养出优秀的集体来。把教育者的要求变成集体的要求,并通过集体对其中的每个成员发挥影响和控制作用,这时集体就由教育的客体变成教育的主体,并不断地主动地向集体的成员提出要求巩固和发展班集体。这样,教师在教育集体的时候,同时收到了教育个体的效果。另一方面,教师对集体中个别成员的直接教育,又可以转化成为影响集体的力量。教师培养和发展积极分子队伍的教育工作,可以使集体产生坚强的核心,促进集体的巩固和发展,对集体产生深刻的影响与控制作用。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把这种通过集体教育个人,又通过教育个人影响集体的原则,叫做“平行影响原则”。马卡连柯在十月革命成功后,运用集体的力量成功地改造了很多流浪犯罪儿童。他在实际工作中体会到:“不管用什么样的劝说,也做不到一个真正组织起来的,自豪的集体所能做到的一切。”
怎样贯彻这一原则呢?
首先,教师要着力培养一个有明确的目标、有坚强的核心、有正确的舆论、有健全的组织、有优良的传统的先进集体。这个集体可以对学生发挥出强大的教育力量。教师要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就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集体进行活动。在活动中集体可以对其成员的各种不良倾向进行影响和控制,从而培养他们个人服从集体、组织性、纪律性、团结友爱、集体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等优良品质,克服自由散漫、无组织、无纪律、风头主义和个人主义等不良倾向。在集体的活动中,还可以发展个人的才能与特长,为国家培养人才。教师还要注意把对集体的教育和对个人的教育结合起来。因为集体的教育作用虽然很大,却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教育工作。同样,教师如果不善于利用集体进行教育,只知进行个别教育,也会影响教育工作的质量。
其次,要培养和造就一批积极分子,使之成为集体的核心和教师的助手。
最后,要充分发挥学生中共青团和少先队的组织作用。共青团和少先队的组织,是班集体中一支特别重要的力量。教师要通过指导团、队的活动,来充分发挥他们在集体中的作用。
六、因材施教的原则。
教师的教育工作成效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遵循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如果教育工作适应这些特点,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采取适合他们要求的方法,因材施教,那么就会事半功倍。否则,就将适得其反。青少年都有哪些特点呢?总的看来有两方面:其一,青少年在相同的年龄阶段内有一些共同的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特征,这是年龄特征。其二,在同一年龄阶段内的青少年还具有彼此不同的个性差异。这些特点都应是教育工作者所熟知的。只有掌握这些特点,才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恰当的教育措施,提出他们能够接受的要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因材施教,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
怎样贯彻这一原则呢?
首先,教师应该准确掌握青少年的特点,这就需要学习儿童心理学的知识。
其次,要对自己的学生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通过调查研究,确切掌握每个学生的特点。不仅要掌握学生的年龄特点,还要掌握学生的个别差异,这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前提。当然,要适应学生的特点,绝不是消极地适应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水平,迁就某些自发倾向,任其自然成长而降低教育要求。相反地,却是要准确地找到学生进一步提高的起点,引导他们在原有水平上逐步提高思想品德的水平。例如童年期的儿童只能根据一个人的外部特征和行为的直接后果来评价好人和坏人;而少年期的学生则是根据一个人的贡献或错误的大小来评价好人或坏人;到了青年期,学生就可以从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立场观点、风格情操等一时表现或一贯表现来评价人了,就能够比较深刻地对人进行具体的分析了。我们在教育学生时,既要照顾他们的特点,又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他们。在注意青少年年龄特征的同时,还要确切地掌握儿童的个性差异。要根据他们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差别来实行因材施教,达到长善救失的目的。
最后,还要掌握当代青少年区别于五、六十年代青少年的特点。由于社会生活是不断发展的,学生的思想也是不断变化的。老师必须通过认真地调查研究,了解学生的思想脉搏和心理特点。在了解学生时,要避免先入为主和主观臆测。对那些有缺点的学生更要实事求是,一分为二。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掌握当代青少年的特点,有的放矢地对他们进行教育。
七、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统一的原则。
我们国家是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具有无比的优越性。我们有党的教育方针,有对各级各类学校的统一要求。这为统一和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影响作用奠定了基础,使我们可以把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控制和影响作用统一起来,协调一致,以便有效地教育青少年,使他们健康地成长。但也要看到,学校家庭和社会,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都存在不少消极的影响甚至破坏性的因素。教育者的任务,就是要把校内和校外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益的因素充分调动起来,把对他们成长有害的影响控制起来,并引导青少年同这种有害的影响作斗争,以增强免疫力。
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三方面,都要避免对青少年提出不一致或互相矛盾的教育要求与评价行为的标准。否则,在同一个学生面前,教师、家长和社会上其他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就会使学生或者左右为难,无所适从,形成混乱的思想和没主见的人格;或者见人行事,投其所好,趋利避害,明哲保身,从而形成势力小人和市侩作风;或者更有甚者,使学生怀疑无产阶级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的真理性,拒绝接受教育,形成“我行我素”,独往独来的唯我主义思想。
为了彻底消灭这种“教育悲剧”,必须在党的教育方针的基础上统一和协调各方面影响,特别要唤起社会和家庭的支持,使各方面都按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主动地做好青少年的教育工作。在统一和协调工作中,学校的校长和教师起着十分重要的主导作用。他们应该广泛地向家长和社会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青少年的重要性,主动地将学校的教育计划、措施通知家长和各个部门、各个单位,经常同他们联系,互通情报、交流经验,尽可能地把各种教育力量统一协调起来,互相配合,教育好青少年。
怎样贯彻这一原则呢?
首先,要特别注意校内的统一要求。学校中共青团、少先队、班主任、政治课和各科教师要步调一致,互相配合形成一股统一的教育力量。这是统一协调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教育力量的基础。
其次,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教师是受过专门训练的专职教育人员。所以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协助和指导家庭教育,帮助和推动社会教育活动的开展。以便协调统一各方面的影响,共同教育好青少年。
最后,因为学校和家庭的联系,学校和社会的协调,对于教育青少年具有特别巨大的作用。因此,要特别重视家庭访问和建立校外青少年的教育网的工作。学校积极地开展这两项工作,不仅对提高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对改造社会风气也都是不可忽视的推动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