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促进学法教学内化

促进学法教学内化

时间:2023-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元认知理论的提出和引入,为我们进行正确的学法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促进了学法教学内化。下面就谈谈应用元认知理论进行政治材料分析题解题方法教学的体会。究其原因,从客观而言,高考政治材料分析题涉及面广,理论知识跨度大,容量大,区分度强,综合性强,难度大,要求高。总之,学法教学没有内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如政治图表式材料分析题的解答学生感到困难较大,答题时往

运用元认知理论 促进学法教学内化——浅谈政治材料分析解题方法教学

浙江传媒学院实验中学 赵玉华

在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解决教学生“学会学习”的问题越来越成为世界教育科研关注的课题。埃德加・富里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教学生“学会学习”,是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从元认知理论的观点看,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固然重要,但是,仅仅掌握具体的学习方法是不够的,还必须培养学生具有调节与控制学习的能力,要教学生如何监控和调控学习过程。元认知理论的提出和引入,为我们进行正确的学法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促进了学法教学内化。我近年来从事高三政治课教学,在解题方法指导方面进行了实践。下面就谈谈应用元认知理论进行政治材料分析题解题方法教学的体会。

一、元认知与学法教学内化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文综政治材料分析题在试卷中占很大的比重;从学生的学习情况看,材料分析题的得分率低。究其原因,从客观而言,高考政治材料分析题涉及面广,理论知识跨度大,容量大,区分度强,综合性强,难度大,要求高。政治材料分析题命题体现出“新、热、活”的特点:新——展示的材料新,设计的问题新,创设的情境新;热——具有时代性和思想性,体现党和国家的意志方针和学生的思想实际。活——观点在课内,材料在课外,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主观而言,包括有否扎实的基础知识,一定的解题技巧,灵活变通的思维等因素,其中解题方法的运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开设思维训练课、学法专题讲座进行学法训练,可以使学生学会一定的解题方法,但实际教学中又出现了学生在教师的提醒下能够使用所学的方法,一旦没有提示就“忘”了;知道某种方法有效,但在实际学习中却不懂得使用;在短期内知道使用,但间隔一段时间又放弃等等现象。总之,学法教学没有内化学生的学习能力。

元认知是人们关于自身认识过程、结果或与它们有关的一切事物如与信息或材料有关的学习特征的认知。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调控三个因素,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的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调节。元认知理论认为人是积极主动的机体,其主体意识监视现在、计划未来、有效控制自己的思维和学习过程。元认知的实质是人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它使学习者在学习中能意识到自己在感知、思考、记忆和体验,意识到自己有什么目的、计划和行为,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那样做,这样做的后果是怎样的,应如何调节自己的行为等。这样人就能通过控制自己的意识而相应地调节自己的思维和行为。因此我们在学法教学中不仅仅要讲授这种学法的含义(陈述性知识)和使用步骤(程序性知识),还要说明为什么使用这种方法,它适用的条件和范围(条件性知识),这样能使学生体验到认知的过程、学习能力水平、原有知识的基础情况、学习的目的、学习的任务、学习的要求和自己的个性特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能产生更多的持续使用和迁移使用的效果。学生能够根据学习情境的特点,激活学习方法的使用;根据学习情境的变化,及时调节和控制学习方法的使用;根据学习的效果,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学习活动和学习方法的适用性,并把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作为改进自己学习的重要手段。

二、应用元认知理论进行解题策略的指导

img37

1.“读题”指导

很多学生对材料分析题不善于读题,他们往往匆忙、无目的地看一遍,读完后也不知其论述的重点和关键是什么。这是一种被动式的读题。从元认知角度来看,元认知的发展水平才是人类认知能力水平的根本体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同时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元认知能力。就材料分析题的读题而言,就应主动式读题,带着目的和指向读题。

每一道试题,都有特定考查的知识点和能力点,也就是命题意图。而命题意图在试卷中不可能直接显现,它往往通过截取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片段,设置特定的情景为载体。在情景中包含着与试题相关的信息,但对一则材料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理解,为了保证信息指向的唯一性,使命题意图得到准确体现,试题通过设问对理解的角度进行了规定。高考试题设置的这种特点,决定了解答政治试题最核心的要求,就是明确试题的立意。而把握试题立意的关键是准确地把握设问,然后以设问为指南分析试题的材料。因此读题时我们应首先读懂设问。设问的设置一般分三个部分:对什么问、在什么范围内问、问什么。“对什么问”就是针对材料中的哪一部分进行的发问。复杂的材料往往涉及多个对象及其关系,多个行为及其后果,只有把握设问的对象,才能有针对性地思考。“在什么范围内问”,就是给考生限定的知识范围。“问什么”,高考通常设置的问有“原因类”、“评价类”、“启示类”、“体现类”等。针对不同的问法,有的放矢地解答题目。其次根据设问的指向认真阅读材料,划分层次及关键词。再次联系教材知识构建答题思路。

例1 气象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德尔菲定律”揭示了气象行业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即在气象行业投资1元钱,可以获得98元的经济回报。我国某省气象部门一年便可为本省带来经济效益上亿元以上,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专业的气象经纪人和气象服务企业,气象经济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点。回答:

(1)2002年夏季,北京等地为缓解当地旱情,采用了许多人工增雨的措施,明显增加了降水。试分析“人工增雨”体现的哲学道理。

(2)运用所学的经济常识分析气象经济迅速发展这一现象。

对这题我们首先明确设问的对象是“人工增雨”、“气象经济迅速发展”。其次“哲学道理”、“经济常识”都是给考生所用知识范围的限定。最后(1)问中是“体现类”,只要对材料进行概括,总结出有关原理即可,一般不需要深入阐述。(2)问中是“评价类”,要分析产生的原因以及带来的影响。这样就使学生带着问题去读题,一边读题一边联系所学的知识,调动学生的情感意识,充分思考自己的认知活动,这是调整自己学习行为的重要条件。

2.“解题”指导

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地思考与体验自己的认知活动,有高度的情感唤起,起的作用如右图所示:

学生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的而选用了一种学习方法,如果这种学习方法没有达到其设定的目的,这样的体验又反过来精确了学习已有的元认知知识,对学习进行主动的监控、调节。如果达到了目的,则调动了情感加深了元认知知识。因此我们在高三政治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知识。在解题方法的教学中不能一味地讲授,而应侧重于在实际的操练体验中摸索获得。如政治图表式材料分析题的解答学生感到困难较大,答题时往往思路不清、要点不明。针对此现象,教师应选出具有典型性的实例,如以坐标曲线型、坐标柱状型、扇状百分比图型、表格型等的图表材料题,让学生在实际操练中感到困惑时适时进行点拨、引导。最后让学生总结此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教师给予适当的补充。

3.“思法”指导

元认知理论要求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入手,开启思维的大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从解题的失误和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自己去分析,自己去反思的能力;要引导学生捕捉教师的思维过程的实质。因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教会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

首先,对学生进行解题思维的元认知理论的渗透,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思维元认知理论。政治材料分析题的解题思维方式主要有归纳式和演绎式。归纳式是指从特殊到具体的知识或事实材料出发而分析出一般性的观点或原理的一种思维方式。其思维方向是个别——一般。演绎式是指由一般原理推出特殊情况的一种思维方式。其思维方向是由一般——特殊。通过讲授激活学习的兴趣。

其次,通过诱发性的潜意识监控和有意识监控,学生在实际操练中由盲目使用这种思维方式到有意识、自觉地选择使用。在此过程中注重应用效果的反馈,要及时纠正错误,并总结概括出规律性的认识。学生在练习中逐步摸索出:对文字材料分析题中限制性的设问,要求围绕中心进行多角度分析论证,此类设问往往回答“怎么样”,宜用演绎法解答;对于扩展性的设问,要求从提供的文字材料中找到其蕴涵的论点,此类设问宜用归纳法解答;限制性和扩展性相结合的设问,要求限制回答的原理范围,又要求对材料展开分析,宜用演绎法与归纳法相结合进行解答。

例2 某贫困地区领导认为,脱贫不能仅靠政府救济,要靠自力更生。他们根据其他地区“无工不富”的经验,建立了一些小型机械厂,但由于原材料和资金缺乏,结果收效甚微。经过认真分析,他们认识到该地区山场面积大,适宜发展林果业和养殖业,于是因地制宜地种起了果树、中药材,饲养起牛、羊、家兔等,经济情况很快有了改观。在此基础上他们又办起了果品和肉类加工厂,几年就摆脱了贫困,走上了致富之路。

该地区在脱贫过程中是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

例3 当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被问起成功的“秘诀”时,他说:“最初我凭着热情和经验去管理企业,没有成功;后来,我读了上百本如何管理企业的书,按书上的道理去做,也没有成功;最后,我专心研究了我的企业的特点,并总结以上失败的经验教训,摸索出一条自己的一套管理企业的方法,终于取得了成功。”

请分析上述材料蕴涵的哲学道理。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根据教师讲述的归纳和演绎的思维方法去解决实际的问题,通过思维的碰撞、情绪的体验、纠错和反思,从而确定例2是一道分析说明演绎型的材料分析题,紧紧围绕“如何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结合材料进行论证。例3是一道分析说明归纳型的材料分析题,通过由凭热情、凭书本办事(失败)到根据企业的特点加强管理(成功)的过程归纳出哲学道理。并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总结出归纳式有何特点、演绎式有何特点,这两种思维方式一般会出现在哪些题型中。通过这一系列过程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这些思维方法。

再次,通过自发性的有意识监控和潜意识监控,使学生能自觉、习惯性地使用此思维方式。教师提供相关的同类或异类的题目,学生独立运用所学的方法进行解答,并做出总结评价。

三、应用元认知理论进行解题监控能力的指导

学习解题监控能力同学习其他能力一样,要通过规范的训练来完成。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具体解题学习活动开始之前,分析学习情境,结合自身的特点和经验,根据面临的学习任务提出个人的学习目标或需解决的问题,选择适当的方法和策略,构想出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法;要引导学生在解题学习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学会不断检查和评价学习活动进行的各个方面,自觉分析自己的学习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及时调整不佳或效果不好的学习策略;引导学生在解题学习活动之后,学习的某一个阶段结束后,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总结自己在这一阶段中哪些知识掌握得较好,哪些策略使用较好,哪些方面存在不足还需改进,准备下一阶段采取什么措施。

综上所述,元认知作为一种知识,在学习的调控过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因此我们应在教学中运用元认知理论,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让学生真正掌握我们所教的知识,把我们的学法教学内化为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学会学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