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案例研究
杭州市西兴实验小学 王彩方
一、研究背景
1.语文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角色定位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标准四大基本理念的提出,明确了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说明了语文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体现了新课程的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这一切的实现决定于语文教师能否告别传统角色,转变观念,真正胜任新课程语文教学。我们都有必要问问自己胜任语文教师这一角色了吗?
2.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尴尬地位
同样是“师”,律师、医师、会计师,他们的专业性远远强于老师。同样是老师,数学、英语、科学、音乐等老师的专业要求也高于语文老师。甚至有人说,语文老师是最容易当的老师,识几个字,讲几篇有统一说法的课文,做几张有标准答案的试卷就行了。这一现状说明小学语文教师缺少学术地位与声望,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的确处于尴尬的地位。
3.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情怀
新课程的教师培训给了参与课改的教师前所未有的帮助,但是统一内容、统一形式的培训弥补不了教师之间的差异。事实上,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有明显的个性化特征,不同类型的语文教师在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实践中面临着不同困境,有着不同的发展需求。
为此,我们对我校三位不同类型的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进行案例分析,试图寻觅校本教研的改革思路。
二、三位教师的成长案例
(一)教学实践知识型教师——Y老师
Y老师,1999年参加工作,她始终以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
Y老师基本属于教学实践知识型教师:“教师在面临实际的课堂情境时所具有的课堂背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来自教师的教学实践,具有明显的经验性成分,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累积。”同时在班级管理上一丝不苟,事事落实。规范的课堂常规、良好的班风保证了良好的学习效果。Y老师总结:“我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争取机会多外出听课,从中学习别人的长处,领悟其中的教学艺术。特别是当课改进一步深入时,我和大家一样,认真学习和研究新课标理念,以新思路、新方法来指导工作。在探索中前进,不怕失败,不断激励自己,在实践中成长。每次学校有老师要开课,我都参加磨课过程,在和老师们共同争论探讨的过程中,使自己得到收获。平时我珍惜校内外的各种学习机会,认真做好笔记,把学到的教改前沿的动态进行内化,运用于实践。”Y老师开始每学期都争取上公开课,也屡屡获奖;所任教班级的语文学科,在平时的检测、学校期中、期末考试、相关学科的竞赛中成绩均名列前茅。
(二)专业本体知识型——P老师
专业本体知识型:教师精通自己所任教的学科内容,把握该学科的发展脉络。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取决于教师的本体性知识,也是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基本保证。
新课程一开始P老师就表现了浓厚的兴趣,因为新课程的理念与她原本的教育理念有很多一致的地方,所以她一头扎进新课改,以百分百的热情去对待新课改。她的文采和文笔是老师们公认的,她为充实自己的本体性知识,一直孜孜不倦。“为了上出一堂好课,我会苦思冥想,废寝忘食,只为了实现教学效能的最优化;为了上出一堂好课,我斟字酌句,从导语、衔接语、过渡语都逐字逐句仔细推敲,力求精简,孤心苦诣地追求语文课所特有的语言韵味……现在回过头来,觉得自己有些偏执,过于追求完美,但我想,没有潜心营造,怎能创设出让人无法割舍的语文诗境?我执教《搭石》,代表区参加杭州市小学语文第四次新课程展示并取得成功。”P老师兴趣爱好广泛,书法、绘画、声乐都涉及,因此作为有着艺术气质的语文老师,P老师的语文课堂更呈现着诗情画意。
(三)教学研究知识型——W老师
教学研究知识型:教师花较多的精力去研究课堂教学以及产生教学的情景与条件。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教育环境在实践中不断进行研究,如反思性教学,开展行动研究等,把所学的知识与教育研究有效地结合起来,专业得到良好的发展。
W老师爱读爱写,所教班级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特别是作文教学,有不少同事常向她讨教教学的方法,于是促使她把自己的经验撰写成文。新课程开始实施时,W老师还在高段教学,用的是浙教版的教材,但是新课程的理念已经有所接受。于是,开始在班中实施新课程的作文教学理念。边思考,边实践,两年下来,还根据实践写出了《新课程背景下对作文教学真实性的反思与实践》,获2006年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果一等奖;紧接着,她终于如愿以偿接手了一个一年级班,正式开始投入到新课改中。而此时她已有十多年的教龄,一接触到新教材,碰到了传说难度很大的识字教学,她又开始了思考与实践。一年下来,就摸索到了识字教学的门路,并撰写了《轻松识字ABC》等论文。
三、对三位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分析与比较
三位老师都是优秀的语文老师,又是个性、工作特长完全不同的老师,笔者想通过对她们的比较,来解读她们各自发展的特征、内容、结果。
1.专业发展的动力
动力是什么?动力是推动工作和事业发展和前进的力量。课程改革后,出现了很多新的课程形态和教学方式,大量的研讨和展示活动给教师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从而在外部汇合成了巨大的动力,推动教师去提升专业素养;同时,课程改革带来的新知识、新理念,给教师带来强烈的学习动机,形成了教师发展的心理基础。
课程改革是三位教师成长的大背景,真正促使三位教师发展的原因又各不相同。Y老师是个责任心强的老师,喜欢自己的职业,在意学校、学生、家长的认可,而正是这个在意推动了她走进新课改,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来适应新课改。P老师一接触新课程,就有种如鱼得水的感觉,她觉得新课程与自己的教育思考接近一致,与自己已经在实施的教育策略没有冲突。于是,这种与新课程精神相一致的教育追求、教育理想就成了她专业发展的强劲动力。而W老师,喜欢思考与分析,一直在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她在工作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和行为,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在新课改之前,就有意识地寻找学习机会,提高自己专业水平。新课改让她的教育和思考更有了新的动力。
2.专业发展的内容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一般都包括专业信念、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三个方面。从专业信念的改变上来说,三位老师的专业信念都有了新的概念,新的内涵。Y老师一直以规范严谨的风格进行教学,教学效果显著,但是她也发现以新课改理念衡量,自己严谨规范有余,灵活丰富不足,对此她进行了反思,并汲取了新课程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P老师,尽管新课程理念与她原有的专业信念一致,但是她发现新课改理念的内涵更为丰富,她的专业信念发展就是一个不断吸纳的过程。W老师,工作时间最久,需要改变和充实的专业理念更多,所以,边思考边实践是她突破的最好方式。
教师的专业技能发展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与教师教学实践直接相联系的特殊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组织能力、学科教学能力等;第二个层次是有利于教师深化对教学实践认识的教育科研能力。三位教师学科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Y老师在规范教学的基础上,教学设计更加精巧细致,教学评价更加丰富多样,同时教育科研上有了收获;P老师的课堂更加灵动,设计更大胆,形式更为丰富,参加市级教学展示活动获好评,她的教科研从自己的课堂出发更上了一个层次;W老师进步最明显的是教育科研能力,特别是作文教学方面,同时也在作文教学研究方面独树一帜。
3.专业发展的优势
三位老师拥有着学校提供的共同成长背景,共同的成长资源,但是因为她们自身的经历、教学风格、专业基础知识和特长的不同,各自存在着专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Y老师相当注重知识的规范性,虽然教龄不长,但是这些实践经验还是影响着她对新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把握。P老师对新课程充满着热情,认识也比较感性,在P老师的眼里“语文是一个做梦的学科,它烂漫感性,包罗万象,它梦着‘飞天’的轻逸,沾着《诗经》的风雅”,新课程让她离自己的梦更进了一步,但是在对知识的落实上显得有些薄弱。W老师理智、冷静,对于新课程有些目标的达成方式有自己独特的考虑。
四、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
1.教师要发展,学校发展是前提
从新课改一开始,本校的教学团组充分地发挥了团队的智力和技能优势,对教师理解、领会和实施课改提供了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的平台。一个语文老师对新课程有再多的了解、对自己的教学有再多的反思,如果缺乏整体的良好氛围和有效的扶持,会走得很辛苦,很难有效果。正如古德莱德所说:没有更好的教师就不会有更好的学校。同样,没有可以让教师学习、实践和发展的更好的学校,也不会有更好的教师。
2.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策略
从三位老师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语文老师只要在专业素养上有一类特长,就已经具备了专业发展的基础,并能带动其他专业素养的成长。
(1)以一定的专业化知识为基础。教师活动是一种认知活动,需要以一定的教师的专业知识为基础,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本体性知识(P老师以语文学科知识见长),实践性知识(Y老师非常重视课堂情境知识),条件性知识(W老师非常关注学生发展,教与学的知识等)。三类专业知识样样精固然最好,但这样的语文教师毕竟是少数。教师可以以一类专业知识为基础,与其他专业知识互为支撑,互为补充。
(2)以一定的反思探究能力为翅膀。只有具备一定的反思技能,才能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从常规性教学到反思性教学的飞跃。一个教师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自身的反思与探究能力的逐渐提升。语文教师是一个职业,还是一个专业。语文教学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教师应从每堂课、每个环节的设计与实施中进行有效反思,从学生主体的角度把握教学节奏、掌控教学的一种律动,把美丽的、务实的、有趣的语文扎根在每一个孩子的心间。
(3)有积极进取的教学心态。作为教师必须承认,无论自己的教学经验多丰富,教学成绩再突出,还是有提高的必要,有提升的空间。不固步自封,不墨守成规,积极进取才能进一步发展。尤其是语文教师,要永葆教学的激情、热情,把对语文的热爱和崇尚渗透在生活、渗透在学生校园生活的每一个瞬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