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展示台”指导一年级学生课外自主识字的策略
杭州市西湖小学教育集团 夏 芝
一、问题的提出
1.新课程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应有所不同,1~2年级要多认少写。”“多认少写,提早阅读”的识字教学理念,使得低年级学生的识字量比较大。进入一年级下学期,每课需识记9~14个生字。这对于学前没有识字的孩子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果靠简单重复、机械乏味的认读和大量的重复地抄写肯定是行不通的。崔峦在《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学》中有明确的阐述:识字要采取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在教师指导下认识教科书中要求识的字;一条腿是学生自己利用各种资源,在生活中自主认字。
2.教材的安排
人教版语文教材非常重视学生课外识字能力的培养,一年级下册教材在语文园地的“展示台”里的内容安排如下:
3.教学的缺失
整册教材在七个园地中都安排了课外自主识字的内容,由此可见课外自主识字的重要性。那么在教学实际中,教师们的“展示台”开展得怎么样呢?笔者随机调查了10位一年级的语文教师,100%的老师都注意到了园地中的展示台,但都有走过场之嫌。为什么没有去开展,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课时紧张,没有时间给孩子们展示,另一方面比较难以开展。课外识字是孩子们在课外进行,加上班级人数比较多,不方便老师进行检查与反馈。
如何有效地开展“展示台”,让“展示台”真正成为展示学生课外识字成果的有效平台,本文进行了探索。
二、借助“展示台”,在收集中培养自主识字意识
展示——是一个活动过程。活动需要借助具体的材料表现出来,学生收集的材料是展示的物质基础。课外识字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去哪里收集汉字。
(一)走向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识字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通过对教材七个园地的“展示台”进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前四个园地都与生活有关,其中,园地一展示的是校园生活,园地二展示的是家庭生活,园地三和园地四展示的是社会生活。由此可见,生活是课外识字的主要天地,在生活中学习汉字,运用汉字,是培养学生自主识字意识的有效途径。
1.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引导学生识字
孩子们一天的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学校度过。校园里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如校名、校训、各办公室等牌匾,校园内的告示牌、橱窗里的宣传标语。开学初,我带领学生一边参观校园一边认字,“慢步轻声”、“上下楼梯靠右走”,引导学生把熟悉校园环境与自主识字有机地融为一体,渗透校园里识字的意识。此外,同学的名字也是一个识字资源。学生对同学的名字已经耳熟能详,但是姓名中的字他不一定认识,于是开展了一次“制作自己的名片”活动。通过这一活动,孩子们结交了新朋友,不知不觉认识了许多新的字,70%的同学能全部认出全班同学的名字。
2.充分利用社会环境引导学生识字
社会环境为孩子的识字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喝饮料时,饮料名跃入眼帘;买物品时,物品的名称罗列其上;上街时,路旁的各色广告、招牌仿佛在向他们招手。我们充分利用这一点,让学生收集食品上的商标,然后制成小报,贴在教室里。通过小报的粘贴,我们的教室也变成了识字乐园。不仅食品的商标,其他的包装盒,如:鞋盒、服装袋等,同学们也收集、识记,扩大识字成果。
3.充分利用家庭环境引导学生识字
孩子都喜欢看电视。在看电视的过程中,电视屏幕上会出现相应的汉字,在这种无意注意下,孩子们识字的效果特别好。所以,引导学生在看电视时,注意认读字幕,不会的就问家长。如在学习生字“懒”时,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时,有一位孩子说:“我在电视《喜羊羊和灰太狼》里认识的,里面有一只羊叫懒羊羊。”
(二)走向课外,引导学生在阅读语境中识字
斯霞老师提出识字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就是要把生字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来感知。园地五展示的是“美术书、音乐书、数学书”等其他教科书中认识的字,园地六展示的是“课外书”中认识的字。教师必须把引导学生读语文教材外的书籍当作一项重要活动来抓,培养学生自主识字意识。
1.借教材自主识字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除了语文教材中有着大量的汉字外,其他教科书里也包含着丰富的汉字资源。学生在上任何一节课,读任何一本书时,都要养成遇到生字问老师、问同学的习惯。
2.借古诗自主识字
古诗文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引导学生背诵大量古诗文,既有利于加强学生的人文修养,陶冶情操,也有利于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与汉字亲密接触,轻松认字。《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低年段学生背诵优秀诗文50首,我们从一年级入学开始就启动了古诗文的诵读工程。每周五的晨读时间,带领孩子们一起学习古诗,有时也请同学来当小老师。每读一首古诗,孩子都能认识三五个没学过的生字。
3.借课外书自主识字
利用课外阅读使学生识字和用字达到双赢。学生在有了一定的识字量后,会提高其读书的兴趣与信心,会促进阅读;大量的课外阅读,既能帮助学生巩固识字成果、促进识字,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好词佳句,增强语感。我们每学期为学生推荐2本课外必读书目,并开展了亲子阅读《猜猜我有多爱你》和《小猪唏哩呼噜》。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争做“读书大王”、“识字大王”,激发学生识字、阅读的积极性。
三、借助“展示台”,在展示中提升自主识字能力
“展示”——给每一个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产生成功体验,是每一个人的基本心理需求。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认识了很多字,在“多认少写”的情况下,认识的字不一定必须会写,那么如何来展示自己的课外识字呢?展示方式多种多样,要根据不同内容和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展示方式。
1.剪剪贴贴中自主识字
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研究表明:人类最好的知识来源于动作。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有一个共同的心理特征就是好动、爱玩,喜欢接触形象、具体、有趣的东西,特别喜欢剪剪贴贴。我们引导他们制作了“识字剪报”,将报纸、商标、包装袋上的字剪下来,贴到画纸上,并将有创意、贴得好的剪报在教室的“展示台”上展出。通过制作和展示“识字剪报”,既培养了学生的识字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
2.画画写写中自主识字。
心理实验表明:身体各个器官的充分调动有助于记忆的增强。对于校园生活中、电视广告等标牌中认识的字,课外阅读中认识的字,同学名字中的字,其他教科书的字不便于用剪贴的方式进行展示,为此,我们设计了“识字本”,请家长把这些字填在卡中,如果会画画的还可以配上相应的图画,以便于学生收集、整理,巩固课外识字的成果。
四、借助“展示台”,在评价中激发自主识字兴趣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形成和激发学习需要和动机的过程,学生学习的成效受学习策略、动机、兴趣、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制约。我们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手段和方法,让评价不仅成为课外识字的反馈,而且充分发挥其激励和导向功能。
1.“三维”评价,内容综合化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识字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识字水平。”评价一个学生识字能力如何,识字量的多少,不能成为我们评价的唯一标准,我们要注重对学生识字兴趣的评价。为此,我们对学生课外自主识字主要从识字量、识字途径、识字态度三个维度进行评价。识字量即从课外学会了多少字,有哪些字。识字途径即从哪些地方学会字的。识字态度即是否喜欢识字,能否积极主动地进行识字。
2.“四级”评价,主体多元化
传统教学评价的主体是教师,学生在评价中处于被动地位。新课程倡导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家长评价等等,将评价变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为此,我们建立了“四级评价”体系(见附表)。让学生参与评价,可以提高被评价者的主体地位,将评价变成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
附表 月识字能手申报表
3.识字档案袋,评价过程化
《新课程》强调:“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和灵活性。”识字袋是形成性评价的一个典型体现。“识字袋”是用文件袋来收集记录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学习成果,目的是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汉字,充分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只要是能反映自己课外识字成果的资料都可以放入识字袋,如“识字剪报”、“识字卡”、“周识字之星评比表”、“月识字能手申报表”等。这样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感受到了自己在识字旅途中的成长与进步。
展示台既为学生提供一个不断展示课内外语文学习成果的平台,又能提倡、引导、激励学生自觉地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借助这个平台,可以开发和利用丰富的学习资源,拓展学生识字空间,增大学生的识字量,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