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学生感悟诗情的一些尝试
杭州市西兴实验小学 潘晓燕
有谁没有为诗而情动、为词而沉吟过?特别是古典诗词,是祖国文学的最美丽的奇葩,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它们以优美凝练的语言、生动新奇的想象、朗朗上口的韵律、动人心魄的情感、深刻入微的哲理,让我们难以忘怀。
一、古典诗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一)古典诗词的重要地位
2001年新试行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第一学段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二学段为50篇(段),第三学段为60篇(段)。而且在其附录的“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就有70首。可见背诵优秀诗文总量上是相当大的,而且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古诗词的教学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在第一学段“让儿童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中“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而在第三学段中则要“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凑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可见,小学的古诗词教学的要求提高了,内容也趋向丰富,古诗词教学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
(二)古典诗词在教学中遭遇的尴尬
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朱先生的这句话实际上是在提高文学素养这方面,把诗歌的作用放在了第一位上。的确,诗词短小精练、节奏优美、形象生动、内蕴幽远,余韵悠长,对于学生精神的提升、人格的塑造、情感的陶冶、文化素养的形成、语文能力的培养等诸多方面,起着无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一生受用无穷。
但是,“古调虽好空自爱,今人无心多不弹”,浮躁的心态,急功近利的思想,快捷的生活节奏,使得“偌大的世界,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现在的古诗词教学常常采用“释题——读通诗句——解释字词——串讲诗句——总结思想”的五步法,花大量的时间串讲诗句,使古诗词教学仅仅停留在“解释”的层面上,把完整和谐的诗词艺术品分解得支离破碎,把其中所蕴含的意境美扫荡殆尽,更多的教师为了对付考试,指导学生背诵知识性的条文,如作者名字、作品名称、内容大意、地位价值等,这样重内容,轻意蕴;重传授,轻感悟;重背默,轻朗读教学形式,使课堂了无神采,索然无味,促成了学生对古诗词的不爱,真是让人痛心。
(三)“巧用移情,体悟诗情”策略的提出
金圣叹说:“人看花,花看人。人看花,人到花里去,花看人,花到人里来。”在诸多的应用形式中,如诗、词、歌、赋、绘画、书法等,诗、词的移情应用最为明显。“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中国古代及现代的诗人、词人所创作出来的丰富而优秀的作品中,使用“移情说”来创造意境,渲染气氛,抒发感情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手法。这些作品感情流露真挚,情感细腻,意味深远,思路精辟,很多都成为了传世之作。下面我们举几个小学课本中的例子来说明。
《诗经》中,《小雅・采薇》记载:“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菲菲。”宋祁《宋景文笔记》卷中云:“‘杨柳依依’、‘雨雪霏霏’,写物态慰人情也,谢玄爱之。”宋祁的解释正好说明了《诗经》这句是以物态的描写来见人情。以杨柳、雨雪来描写戍卒离乡和回乡的感情。
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池》)一个“惜”字,化无情为有情,仿佛泉眼是因为爱惜涓滴,才让它无声地缓缓流淌;一个“爱”字,给绿树以生命,似乎它是喜欢这晴柔的风光,才以水为镜,展现自己的绰约风姿。泉眼岂能惜,树阴怎会爱,分明是作者将自己独特的感受移注于物。王国维说“物皆著我之色彩”就是此意。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诗是抒情的——感情是诗歌的生命,诗歌的灵魂。传唱至今的优秀诗篇,都是诗人用他们的真情实感,用他们的人生遭际,用他们的碧血热泪乃至用生命写成的,他们用敏于感受的心灵映射万象,使客观景物作我主观情思的象征,成就着一个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唯其有情,才能使诗人展开想象的羽翼,“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唯其有情,诗篇才得以澎湃的诗意直接冲击人心,从而引起我们感情与思想上的震动,发挥它的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人的感觉、情感、态度可以在不同的情境中实现迁移。面对古诗词这个美丽动人的情感世界,试问,我们在教学时,无一个“情”字怎生了得?我们在体会感悟时,无一个“情”字怎生了得?
古人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教材的情,既是作者之情,又是教者之情。既有显性,又有隐性。这就需要我们在钻研教材时,善于体察作者的心,并能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随着人物的遭际矛盾的起伏、场景的变换去体验作者的情感,与作者同喜同忧,同欢乐共悲伤,才能用自己的感情感染学生,一起“披文入情”,一起“入境”、“悟神”;古诗词构思精巧,多处留有艺术的空白,言虽尽而意无穷,犹如中国的水墨画,虽寥寥数笔,却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这些都能成为我们教学时的生长点。
二、巧用移情,体悟诗情
(一)创设情境,沟通情感
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如图画、音乐、表演等等,创设一种与其相应的情境,我认为,基于感性,创设情境,就能提炼意境,同作者沟通情感,唤起共鸣。
在执教《赠汪伦》这一课时,在学生理解了这首诗的字面意思之后,我进行了如下的教学:李白和汪伦能成为好朋友,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小故事,我在音乐声中动情地讲述李白与汪伦如何结识故事,由于有了生动的故事充实诗歌内容,学生在故事的情境之中激发了情感的共鸣。这时教师再趁热打铁,进行时空延伸情境表演,大屏幕上出现了一叶扁舟停岸待发,大诗人李白雄姿英发,学生的热情再次被调动起来了,这时请学生选择合作伙伴,自由表达。他们把自己融入情境之中,说真话,表真情。如:“李白兄且慢走,今日一别不知何时相见?”“汪伦兄,请留步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在这样的情境之中,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唤起了他们真诚的情感,体味到朋友之间这种依依不舍的情感是多么的纯美。
(二)角色转换,个性体验
就体验而言,一切外求,说到底皆为妄求,只有真正从自己内心流淌出来的,才是真体验,真性情。“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为真?”角色转换,就是把眼前所读的诗、词与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积淀相沟通,通过文字的桥梁,抵达作者的心灵。
有一位老师在执教《秋思》时,在学生初步感知诗意后,深情地简介张籍出身:张籍出身寒微。幼年家贫,年纪很小,就远离故乡,到二十五六岁时,已经历了浪迹天涯的羁旅生活。常年四处奔波、漂泊异乡。他祖籍吴郡,后客居洛阳,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角色转换设计了这样一系列问题:“家书”是什么意思?古人说,家书抵万金,假如你给家中写信,会写些什么?假如你就是诗人,就是远离故土思念家乡的诗人,你还会在家书中写些什么呢?你就是诗人,在这落红遍地的时节,给家乡的亲人写了一封家书。临发前,又将封好的信拆开,你当时心中会说什么?那一刻,你的神态,你的举止又怎样?你就是行人,你目睹了诗人这一奇怪举止,你会怎么说?这时两人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当家书终于“开封”之后,你能想象诗人又是怎么做的?一系列角色的转换,让学生调动了自己的生活经验、生活情感,去体会诗人当时的所思所感。
(三)对话感染,互动体验
由于受认知水平和阅读能力的限制,学生自主探究后所得的情感体验,往往较肤浅,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能与学生一起互为主动、互为创造地去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精髓,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喜怒哀乐,表现出相应的情感。时而渲染诗情画意,拨动学生心弦;时而出语惊誓,引起心灵震颤;时而低沉悲哀,催人泪下……凭借教师富有情感的语言,引起学生心灵世界强烈的共鸣,激励和吸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索。
在执教《夜书所见》学习“萧萧梧叶送寒声”时,为了体会作者的凄清孤独,我和学生进行如下的对话:
师:是啊,你想,萧萧的秋风啊,把梧桐叶吹得纷纷落下来。诗人此时会有怎样的感觉?
生:有点寒冷的感觉。
师:诗人仅仅是觉得身上寒冷吗?
生:除了身上寒冷外,他肯定也很心寒,他现在一个人在外地,肯定很孤独。
生:看到梧桐树纷纷飘落,在风中打转,作者觉得自己跟树叶一样飘零。
师:你体会得好啊!树叶飘零,叶落还归根呢,诗人却孤身在外!
生:这萧萧的秋风,一定让作者更加思念家人。
师:触景伤情,诗人此时孤身一人在外地,看到萧萧的秋风吹落树叶,心里感到非常孤独。请你再读一读这句诗。
学生自己理解的孤独,经过与教师的对话后理解的孤独,会更丰富饱满。
(四)融情想象,感悟情深
“学生具有极大的想象潜力,只要在教学中加以培养和激发,学生便可根据语言描绘和各种教学媒体的音像,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想象,在头脑中组合成新的形象,化静态为动态,化平面为立体,化无声为有声,从而进入课文特定的情境中。”融情想象是移情体验的重要手段。
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执教《长相思》时,就引导学生进行融情想象。
师:孩子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教师范读)
师:孩子们,睁开眼睛,现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仿佛处在一个怎样的世界里面?
生:我看见了士兵们翻山越岭到山海关,外面风雪交加,士兵们躺在帐篷里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在思念他的故乡。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在那里思念家乡,睡不着那样的情景。
……
师:你们都看到了,是吗?你们看到了跋山涉水的画面,你们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你们看到了抬头仰望的画面,你们看到了孤独沉思的画面。但是,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五)联系背景,移情入诗
有一部分诗词,是诗人在特定历史、特定环境下的感情流露,只有移情入诗,联系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才可能体会到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所表现的意境。
在教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倘若不讲述金兵南侵,二主北虏,中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背井离乡、纷纷南逃的凄凉画面,学生怎能体会到“遗民泪尽胡尘里”的凄苦情怀?倘若不讲解陆游早年参加抗金义军,以及终生以收复失地为己任,却屡受排挤、屡遭打击的艰难处境,怎能理解“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深刻涵义?怎能感受到他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三、对“巧用移情,以情悟诗”的三点反思
1.移情作用的发生有时并非单一的教学策略就能促成,而是多元策略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本文提到的案例《送元二使安西》中,就将创设情境、角色转换、融情想象等都运用进去。
2.移情作用是极端的凝神注视的结果,它是否发生以及发生时的深浅程度都随人随时随境而异。也就是说,跟学生上课的专心程度、教师的引导是否得当、教学氛围是否融洽等等诸多因素有关;但毋庸置疑的是当学生与教师物我两忘,用“沉静”之心“沉浸”在课堂中,潜心涵咏时,所得到的移情体验和审美感受是最强的。
3.诗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诗的意蕴深浅和人的悟性密切相关。深入所见于物者亦深,浅人所见物者亦浅。举个例子:二下年级白居易的《草》,有的小朋友读到的草就是草,但有的学生却能够从诗句中领悟到草的顽强生命力,还有的小朋友甚至会说要向小草学习,做一棵生活中的坚强的小草……一首《草》如此,一切事物也是如此,我们可以说:各人的世界都由各人的自我伸张而成,欣赏中都含有几分创造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