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文本走进数学课堂
杭州绿城育华小学 范耿泉
所谓数学生活化,即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数学是源于生活的,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存在着数学思想。让学生处于一定的生活背景下学习数学,所得到的知识才是牢固的、灵活的,才使学生更加地喜欢数学,学好数学,数学能力、数学意识得到更大的发展。为此,我们让生活文本走进小学数学课堂。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数学的效果。但是学生的兴趣不是天生的,要靠后天的引导和培养。创造生动的、愉悦的学习气氛是数学教学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诱发学生求知欲望,产生内在学习动力的前提。而新知识总是在某个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或派生出来的,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发展和深入。教学时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把抽象的数学问题生活化,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
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学生能迅速进入思维发展的“最近区”,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创设生活情境的策略应更多考虑学生的生活基础,努力在学生生活与数学生活之间建立一种相似或相对的联系,这样学生更有构建的基础和探究的动力,在激发探究兴趣的同时,指点出探究的方向。
案例1 教学“折扣”一课时,谈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师:麦当劳的套餐打折了,你说买哪种最合算?
先出示模拟广告1:套餐1(原价18.60元,现价10.00元)
套餐2(原价18.60元,现价11.00元)
套餐3(原价18.60元,现价12.00元)
学生当然选择了套餐1,它下降得最多。
再出示模拟广告2:套餐1(原价18.60元,现价12.00元)
套餐2(原价14.60元,现价9.20元)
套餐3(原价17.40元,现价11.50元)
问:现在买哪一种最合算?在数字的变化中,学生感到有些困惑,这时教师引导他们先算算再讨论交流。部分学生认为,套餐1价格下调了6.60元,下降的钱数最多,所以选择套餐1。还有部分学生提出不同意见,套餐1的原来价格最高,下降的幅度并不是最大。双方各执己见,学生在矛盾中迫切期待结果,此时教师引导学生算一算下降了百分之几,学生很快找到答案,此时再来教学“折扣”,学生易于掌握。
2.将学生的学习及生活情境作为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的兴奋点
无论是数学的产生,还是数学的发展,都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新课程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用数学的眼光在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从而主动地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把生活中的事例引入课堂,让学生看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数学眼睛”。
案例2 在教学“比例的应用”时,考虑到知识本身较为抽象,大部分学生知识经验不足,不善于抽象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在课前拍摄了有关本班学生在操场上队列训练的场景。在课堂上,当大屏幕开始放映这段录像时,同学们看到自己的身影出现在大屏幕,个个兴奋不已,把所有的注意力一下子都集中于屏幕。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欲望,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当画面定格于“整齐的队列”后,请他们根据刚才的场景说出从中获取的信息,他们都脱口而出“全班有54人”,“每行站9人”,“共站了6行”。问他们还想到什么信息,他们就争先恐后地说出了:“如果每行站6人,可以站9行”,“如果每行站18人,可以站3行”,后来又说:“不管怎么站,全班都有54人。”“全班人数是一定的量”,“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成反比例”。问他们可以编成什么数学问题。有的说:“可以编用反比例方法解的应用题”,有的说:“已知每行站的人数求行数的问题”,有的说:“已知站的行数,求每行站的人数的问题”。他们编出了多种不同的应用题。接着请他们根据自己提供的信息解决问题时,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数学课堂生活情境的创设,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降低认知坡度,其内容来自生活,问题来自学生,方法亦来自学生,要重视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学习新的知识,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也要从教材的实际情况出发,让学生在比较真实的情境中去体验,学习数学问题。
二、运用生活素材,开发教学资源
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进步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单纯的教材内容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取并引进与现实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这样的教材由于具有开放性和弹性,给教师留有开发和选择的空间,也给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余地,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要增强课程意识,重视教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运用生活素材开发教学资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案例3 在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时因为以前学过分数应用题和百分数与分数的关系,许多学生都会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只是有些同学对“百分率”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和书写格式不规范。我就准备了以下练习题供学生课前练习:(1)我们班今天的出勤率是多少?(2)小明的爸爸用一袋60千克的稻谷碾出42千克大米,求出米率。(3)王师傅加工一种机器零件,50个产品中有48个合格,求合格率。在课堂上,首先请几位不同层次的学生把自己的解答过程上台板演。然后,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看看每题的解题过程还有什么问题,你认为怎样更好、更规范、为什么?接着指名发言,教师板书,纠正板演过程的不足,对说得好、写得好的同学给予鼓励。这样,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深刻领悟到百分率的意义,并掌握了正确解百分率应用题的方法。为了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我设计了一道实践题,让学生回去后数出若干粒稻谷或黄豆等作种子发芽试验,种子发芽后,求出种子的发芽率。这样,使他们认识到学习这部分知识的重要性。
可见,运用生活素材开发教学资源,可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应用数学的能力。
2.挖掘生活资源解决数学问题,体验学习数学时时有价值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看来,生活就是教育,生活是数学的宝库。无数的数学问题等待开发、利用、解决,作为学习活动设计者的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资源,把有限的数学知识用于无穷的生活情境中,揭开数学的神秘面纱,让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同时感受生活化的数学,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味为生动,变恐惧为亲切,更有利于学好数学。
案例4 学习周长时,带领学生做游客到操场上沿跑道走一走,到附近的花园、公园找有一些形状各异的花坛,并绕着花坛走一走。由此认识三角形周长,长方形周长,圆的周长……,有什么办法知道走了多少路?讨论决定方法,然后分组独立开展测量、计算活动,最后分组汇报,议定周长计算的最佳方案。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学习效率大增。
借助活动所获得的亲身感受和体验,理解了抽象的数量关系。将数学问题生活化,有效地缩短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视野,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既满足了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又体会了数学的价值,培养了数学兴趣。
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
生活是最好的课堂,能对人产生最直接、最深远的影响。教师应从现实生活中选取观察的素材,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活动情境和参与的机会,让他们亲身感受到数学问题的真正存在,认识现实中的生活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从而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真正掌握数学知识,学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教师不仅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引入数学知识把生活问题数学化,而且要善于把课堂中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以实现通过知识的运用、实际问题的解决,促进学生对知识更深层理解的目的。
案例5 在教学“圆的认识”后,教师用计算机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这样一个活动情境:学生站成一横排帮投沙包的游戏。教师问:“这样站你们有什么想法?”学生说:“这样站队不公平。”教师接着问:“怎样站队才公平?”学生应用刚学的同圆半径相等的知识说出应该围投沙包的目标站成一个圆,或固定好投包的站立点排成纵队一个人投完后下边的人再依次投,这样距离相同才保证了竞赛的公平性。
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体现了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了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运用数学知识,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
2.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生在学习知识后,不考虑所学数学知识的作用,不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的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适应考试的解题手。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让他们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我们身边的某些实际问题,他们是十分乐意的,这也是我们教学的目标。
案例6 在教学“比和比例”时,我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要学生测量计算操场边的树木的高。树木高上天,如何测量?多数同学会摇头,少数几个会窃窃私语:“爬上去量,但是两手抱树怎么量?拿绳子量,先用绳子量树,下树后再量绳子。可怎样上去呢?……”当学生陷入沉思时,我取来一根长2米的竹竿,笔直插在操场上。立竿见影,量得这影子长1米。出示思考:“从竿长是影子的2倍,你能想出测树高的办法吗?”一些尖子生立即说:“树高也是它的影长的2倍。”(师强调:必须要在同一时间内。)这个办法得到推广后,学生很快会用从测量树影的长来算出树高。当然,还可设置问题:“你们能用比例写出一个求树高公式吗?”于是得出:竿长∶竿影长=树高∶树影长或竿长∶树高=竿影长∶树影长……此时,学生定会意犹未尽,完全沉醉于探究活动中。这样,不仅增长了知识,而且锻炼了能力。
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尝试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即数学来自生活实际,数学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把鲜活的生活题材引入课堂,数学课堂有了源源不断的“生活”活水。因此,数学不再是深奥难懂的“纯数学”,它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和体验紧密结合,牵动学生的心灵,数学课堂由此充满魅力。走向生活数学的教学,并不是要丢开文本,而要在现行教材和课堂教学上做文章。敢于挑战教材,活用教材。用生活化的文本、用生活化的教材,沟通现实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的数学的联系,让学生真正亲近数学,学习有用的、有价值的、有趣的数学,数学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当课堂与学生的生活、学习息息相关时,他们能主动地参与学习,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