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学课高效教学的突破口

科学课高效教学的突破口

时间:2023-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众所周知,改变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教学中,只有真正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真正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真正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才有可能实现课堂的高效教学。即使学生回答错误,也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任何一种高效的、成功的教学方法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科学新课标十分重视探究性学习,将倡导探究性学习列为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

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科学课高效教学的突破口

杭州市朝晖中学 李素芳

众所周知,改变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要改变学习方式,首先要改变教学方式,转变教学观念。当然,观念的转变是一项艰巨工程,需要着力去做,使之达到“五变”:一是变“在听中学”为“在做中学”、“在玩中学”;二是变“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自主地学”;三是变“单一个体地学”为“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地学”;四是变“机械模仿地学”为“探究创新地学”;五是变“单一向书本学”为“多提供各种经历在体验中学”。在教学中,只有真正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真正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真正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才有可能实现课堂的高效教学。

那么,如何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达到这“五变”呢?

一、课堂的有效提问

一个恰到好处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它能够使学生全神贯注进行思考、进入良好的思维情景。反之,一个不严谨、不科学的问题,则使学生茫然、无所适从,打击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它能使学生精力分散、进入无序的遐想中。因此,教师的提问,必须有严密的科学性、逻辑性。一方面,所提出的问题是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有提高的,并且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另一方面,问题提出后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讨论、思考、探究,并给予学生充足的讨论、思考、探究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即使学生回答错误,也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总之,不要使课堂成为教师包办,设问式的教学。

如在讲二氧化碳的性质时,首先演示:向放有一高一低两支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和向一个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软塑料瓶中加三分之一的水并振荡的实验,学生被现象深深吸引,这时教师及时提出问题:为什么低的蜡烛先熄灭,而高蜡烛后熄灭?这说明二氧化碳具有哪些性质?学生会立即围绕问题积极的思考,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不难得出:二氧化碳具有密度比空气大的物理性质和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的结论。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表示赞赏和肯定之后,紧接着提出:充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加水振荡后为什么变瘪呢?学生的思维更活跃,纷纷举手抢答,教师这时候请一位同学回答,并要求其他同学判断回答是否正确,全体同学的思维都集中在此问题上,对问题的答案进行交流,充分体现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教师然后继续提问:通过上面的讨论二氧化碳有哪些物理性质?学生轻松地总结出二氧化碳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的物理性质。这样改变了以往教学中教师讲,学生被动学习的模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自主探究的情况下获取知识。当学生沉浸在获取知识的喜悦中时,教师继续提问:二氧化碳可溶于水,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吗?为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一组探究实验。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新的问题情景中来,充分调动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当学生看到四朵紫色石蕊染成的干燥的小花,第一朵喷醋酸后变红,第二朵喷水不变色,第三朵放入二氧化碳气体中也不变色,第四朵喷水后放入二氧化碳气体变红,而把变红的小花取出加热后又变紫。学生对实验产生极大的兴趣,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探究意识增强,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使教学的高效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通过小组讨论与交流,最终得到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而碳酸受热易分解的化学性质。教师接着提问:如何检验二氧化碳?学生立即在脑海中搜索已有的知识,明确利用澄清的石灰水,看澄清的石灰水是否变浑浊的方法来检验,从而得出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石灰水发生反应而变浑浊的结论。就在这样逐次推进、步步深入的提问中,教师以问题引导学生有步骤有层次地自主学习,并进行不断思考,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任何一种高效的、成功的教学方法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一切教育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才能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财富,才能使学生得到成长与发展。教师的教,要通过学生的学才能见成效。知识的获取只有通过学生直接参与、尝试后的亲身体验与感受才有高效。为此,科学课堂教学应从过去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线索去传授机械性、模仿性、重复性的知识,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线索,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思维,进而学会学习,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尤其是思维能力),完善其人格,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堂的有效探究

科学新课标十分重视探究性学习,将倡导探究性学习列为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科学探究是新课标的灵魂。科学探究能力和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是在发现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的,探究是以培养学生的发现、探究能力,重组知识的综合能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为着力点,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开放态度和创新精神。其中教师起到的是指导者、组织者的导师作用,学生是在开放的活动中自主地、探究性地获得知识和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为主的创造性的学习策略构成了高效教学的有效行为。

如:“探究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的学习。在学习活动中,笔者事先没有告诉学生具体的设计和操作方法,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帮助学生自己去探究,从问题的提出、探究方案的设计、探究过程的开展直到探究结论的得出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学生自主完成的,教师随时提供了协调、引导、点拨和答疑。最后,在学生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笔者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因而教学活动不只停留在探究活动的形式和外壳,而是从探究活动的特性——学生的自主构建出发进行设计。结果,课堂上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热情都很高,思维活跃,提出了多种不同的方案,也出现不同的实验现象和效果。通过及时组织讨论,学生在知识和方法上都得到了高效的提高。具体如下:

情境引入:酶是生物细胞制造的具有催化能力的蛋白质。温度高低对淀粉酶催化作用是否有影响,如果有影响,什么温度下它的催化效果最佳?同学们对此展开热烈的讨论,有的同学认为直接加入冷淀粉溶液中;有的同学认为直接加入37℃淀粉溶液中,有的同学认为直接加入煮沸淀粉溶液中。

根据上述现象请学生讨论后试着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做唾液淀粉酶对淀粉催化作用实验时,对水温有要求吗?为什么?最适宜的温度应该是多少?接着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请学生做出假设,并及时纠正。

做出假设:唾液淀粉酶对淀粉催化作用要在适宜的温度下(温水)才能发挥最佳催化效果。

再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方案,教师适时指导。

设计方案:列举一组学生的方案如下(各组的方案不同):

(1)选取3支洁净的试管,编上号,分别加入2毫升1%淀粉溶液

(2)将3支试管分别放入沸水、冰水、37℃左右的热水中约5分钟。

(3)在3支试管中各注入1毫升新鲜的淀粉酶溶液,摇匀后,再分别放入沸水、冰水、37℃左右的热水中约10分钟。

(4)在3支试管中各滴入1滴碘液,然后摇匀。

(5)根据实验现象,推出实验结论。

实施试验:学生按照设计方案开始进行试验,学习情绪高涨。

结果讨论:实验现象非常明显,在冷水、沸水中淀粉不分解,而在37℃中的淀粉被分解。由此现象推出结论:温度对酶的活性有一定的影响,过高、过低都降低酶的活性,只有在适宜温度时酶才能发挥最大活性。

表达交流:学生分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探究方案、实施过程、探究结果以及获得的经验和教训,共享成果。有个别小组没有成功,大家一起帮助寻找失败的原因,原来该组同学实验中不经过步骤2直接进入步骤3导致的。这时我要求学生用已学过知识加以解释。

当然,课堂的高效教学并非是件易事,如果从时空上看,应是花时间最少,成效最大;如果从结果上看,应是学生有较多的得益;如果从效应上看,师生的心理、人格、思维、情感等方面均能产生高效应。实现课堂高效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上述列举的两方面做法是自己近两年来实践研究较多的,我将继续“上下而求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