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思品课教学备课有效性的探讨

对思品课教学备课有效性的探讨

时间:2023-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们更愿意将日常的备课称为“课堂教学设计”,因为它更多地反映了现代学习论、教学论和教学技术,更多地运用了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为课堂教学作准备,教师在备课时必须知己知彼,结合自己教学水平、教学风格,备好学生及其眼中的教材。就是指要钻研学生、研究学生,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这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可以说它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对思品课教学备课有效性的探讨

周 莉

十载春秋为人师,可内心从未有过近两三年来的震撼:看看我们学生的学习,瞧瞧我们老师的教学,再体味当下师生关系,可以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自身也感到了新的压力和动力。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的颁行与新课程的逐步推进,给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教育教学行为和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与教、学相关的教师备课也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却是重大的变化。人们更愿意将日常的备课称为“课堂教学设计”,因为它更多地反映了现代学习论、教学论和教学技术,更多地运用了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特级教师赵景瑞有一个“全程备课”的思想,即:课前的预设备课——课中的现设备课——课后的反思备课,他的备课内容极为丰富,凸显了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设计。下面我就借用赵老师的这一教学设计中的三部曲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谈谈如何提高备课的有效性。

(一)前奏曲——课前的预设备课

教材是本书,万人一版;教学对象——学生则是千人千样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为课堂教学作准备,教师在备课时必须知己知彼,结合自己教学水平、教学风格,备好学生及其眼中的教材。

1.对教材的正确把握和整合

教材是实施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要理顺教材结构,进一步明确所要教学的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及作用,明确教学重难点,把握教材的逻辑体系,只有这样才能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但是教材不是教学,它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所以有些课的内容教师应该根据实际、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科学的进行加工,合理的组织教学过程,如改变课时的教学顺序,结合实际情况重新组合教材。如某老师在讲“交通安全与道德规范”这一课时以小张同学的出行中的几个小故事串起了一堂课的知识点,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在讨论中就轻松地掌握了本课的知识,而且学会了如何做一个文明的乘客,这就出自于其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充分认识和把握。又如某老师以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为主线把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作为青少年可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这三个问题很连贯地串在一起,整个教学过程非常流畅,这也是归功于对教材线索的很好的把握。总之,教学内容有别于教材内容,在教学中,我们教师需要多方位把握教材,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2.备学生是不可缺失的

就是指要钻研学生、研究学生,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这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教学设计应关注到每一个学习者的需要,以学生的“优势”智能作为教学的起点,促进学生“弱势”发展,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就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特别是作为政治学科,由于任教的班级比较多,班级之间的差距比较大,要在短期内把握全体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如此就使得很多教师不能正确估计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实行“零起点”教学,这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也使课堂教学降低了效果。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认为可以通过一些课前的谈心、调查问卷、诊断练习等方式去了解。只有准确了解了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讲解,哪些知识可以略讲或不讲,从而抓准教学的真实起点。如本人的课“建立真挚的同学友谊”中一环节“友情碰碰车”中对情景的选取,我是通过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设置的,虽然我考虑许久,但某些情景的设置在学生回答时反映出有些问题,评课时有老师提到这一问题,也有老师建议可课前做一小调查,从学生自己的想法中设置情景,应该会收到较好的效果,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热烈的讨论。我想这就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的重要性。又如某老师的公开课“科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从长江隧桥中蕴含的科技作为导入开始新课,之后该老师展示了由该中学的学生发明的出门提醒器给健忘的老年人带来方便,说明科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评课中诸老师一致认为以长江隧桥中的科技含量作为导入虽然内容较新,但没有讲透,不如直接以“出门提醒器”这一案例直接导入效果更好,这更让我感到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并非一句空话,而是在备课时必须考虑的重要方面,在此基础上对教材进行认真思考和优化,才能使教学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发展。

3.准确把握三维目标的关系,并做到合理定位,集中目标

判断一堂课是否优劣,教师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及达成的程度是重要指标。教学目标的设定很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了教学策略和方法,影响了教学效果。可以说它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二期课改把课堂教学目标设置为“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想借用徐汇区区本教材《教学规范——从这里开始》一书中的一句话来解释对这个三维目标的理解:一个人如果想完成一件工作或做成一件事情,至少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具有与之相关的知识,掌握做这件事情的方法,怀有做这件事情的意愿。所以教学目标绝不能止于知识传承,而没有方法或缺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必须坚持目标多元化,并真正从行动上落实三维目标,考虑哪些是要让学生获得的终身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更多地关注能使学生掌握学会学习的方法和获得这一方法的过程,在这样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科学的价值观和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

在一堂课中,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它既要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又要考虑到时间的限制。教师不仅仅对当前教学的知识点要有深入的研究和认识,还要了解清楚此知识点之前已教学过的内容以及它的后续编排,只有整体系统地解读教材,才能对执教内容的教学目标有合理准确的定位。制订教学目标时要考虑以下问题:(1)使学生学到哪些知识?学到什么程度?(2)巩固哪些知识?为学习哪些知识作准备?(3)要结合学生哪些生活的实际内容?(4)要培养学生哪方面的技能?并达到什么程度?(5)使学生受到哪些思想教育?纠正哪些错误的观点?(6)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结合哪些知识、技能的教学来培养?等等。如果由于教师本身结合其他因素对教材做了一些调整,那么相应的教学目标也应该有一定的调整,总之教学目标的设定要恰如其分,提法过高、过低或模糊不清,都不便于执行和落实。

此外,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必须做到忌平均用力,宜集中目标。对于重点、难点要“重锤敲打”,对次要、一般则“轻轻叩击”,防止面面俱到。如某老师的课采用“以情动人”的教学策略,注重和学生通过情感的交流达到共鸣,使学生从自身的实际生活中主动体会到“养家的父母真辛苦”这一课的内容,从而升华对父母的感恩之情,达到了本课预设的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主的教学目标。可见我们只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定位好我们的教学目标,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对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

教师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师要用教材指导学生学而非传统的教教材,所以我们可以开发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首先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有人这么说:“一个教师就是一本教科书。”文科教学,教师是否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所以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资源,根据自己教学的风格、特点设计其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其次教师可对课程内容作出“校本化”、“生本化”的处理。如对于“校本化”可把校内物态和文化资源与教学相结合,校园物态资源是学生学习最感性、最直观的材料,合理的校园布局、优美的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内容,如我校园内的马相伯铜像和石书上刻的校歌,日晷、欧洲哥特式建筑风格的教学大楼等本身就是我校宝贵的文化资源,这些都为学生学习创设了良好的空间与载体,故我在预初一年级讲到“新的学校,新的向往”这一课时,就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发现我校的悠久历史和文化资源,从而让学生树立起爱校荣校的观念,体会我校崇尚科学,多彩发展的理念。又如“生本化”就是要充分挖掘学生资源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师的备课活动中来,把学生作为一种教学资源,让学生拥有备课的发言权。因为学生的学习渠道是多方面的,他们联系着一个庞大的社会资源,学生的许多经验来自他们家中的生活,来自他们与其他孩子的游戏与交往,来自他们对社区环境、传媒及文化的体验与影响,他们往往会把从这些渠道获得的东西带到课堂上,通过合作学习,把教师、学校、学生三方面的资源整合在一起,增大教育的信息量,丰富教育的内容。这些经验与经历,无疑都是教学的宝贵资源,使教学更生动、有效的展开,真正实现学科的课程理念。最后,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有些教师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就出现了“机灌”现象,不加选择地把所有信息一股脑儿抛给学生,一堂课绝大部分时间在看材料、看图片,目不暇接,谈不上接受和分析信息,达不到预设的教学目标,所以作为教师首先必须要加强选择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取舍,精心设计,防止信息过量,选择典型、能触发学生发散思维的信息。在使用多媒体的时候,也必须恰如其分,防止出现课件上的“书本搬家”,单个的视频最好不易超过5分钟,另外当我们的语言和板书不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的时候,不妨利用多媒体的声、形、景、情来与学生达到共鸣。

(二)变奏曲(拟定弹性的教学路径)——课中的现设备课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教育教学的“可变”和能变因素不断增加,教师仅仅靠责任和敬业远远不够,更需要教育“思维”和“智慧”。

1.在课堂上通过“借题发挥”来锻炼教师的教学智慧

众所周知,备好课是为了上好课,而当备好的教案拿到课堂时,往往会出现一些意料不到的情况。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动态过程,每个教师在课前都不能预测课堂上学生的反映和突发的种种“意外”。而在实际教学中,经常遇到教师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如:在课前准备了教学课件,而课上电脑出现故障或突然停电;课堂上学生对某个问题兴趣盎然,争论不休,不能按教学计划往下进行,等等。这就产生了课堂预设和生成之间的矛盾,此时教师该怎么办呢?是故意当作没听到不予理睬或敷衍了事还是充分利用这一“现场资源”演绎精彩的课堂教学,使课堂因生成而美丽?我在上“尊敬老师是人类的美德”这一课时,我观察到有几个学生在下面做其他作业,还有几个学生在小声交谈,我并没有直接批评他们,而是请这几个同学来回答“尊敬老师,在平时的学校生活中你认为该如何做?”他们说了很多,其他同学们也认同,最后经过我的总结得出结论:尊敬老师,就要尊重老师的教学劳动,而讲到此时,这几个同学也悄悄地把作业本收起来了,停止了谈论。由于我在课堂教学中捕捉了这一生成资源,经过引导,很大程度上激励了学生对道德内容的学习和内化,继而转化为了实际的行动,也实现了这一课所设定的情感目标。成熟地运用课堂生成资源不仅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积累。需要教师有敏感性,也需要教师业余时间的知识积累。纵观所有在课堂上善于捕捉动态生成资源的名师,无不是经过不断学习反思才磨出这般游刃有余的功力。只有拥有厚实而广博的知识基础,才可能在教学中高屋建瓴,才可能适时捕捉课堂的动态生成资源,挥洒自如。上课时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随时把握课堂的亮点,不断捕捉,不断调整教学,机智生成。此外,我们还要在第一个班级上过后及时反思和调整,使课堂生成成为新的课堂预设,这样教学设计也将更加趋于合理。

2.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关注生成的资源能使德育更真实有效

在实际的教学中,因为课前的安排,教学任务的限制,教师往往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忙于自己的教学预见,更关注自己是否能完成教学任务,忽视学生的具体学情。当教师看到课堂上一直高高举起的手和“老师我有问题”等另类声音时,作为教师应该知道其实学生在课堂上的“节外生枝”正是他们真情实感的流露,最迫切的需要,我们教师要在课堂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生成的问题,为学生的需要搭建学习平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而不是“走教案”。教师要善于筛选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并把其作为有效的资源加以利用,达到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培养综合素质的目的。思品课堂是学生生活的世界、生活的空间,只有紧紧抓住学生们的“真情告白”,才能牢牢把握其真实思想和道德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理解问题并加以引导,这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给学生展示自我理解结果的机会,才能让学生愉悦地接受,激活学生主体的道德潜能,点燃学生思考的火花,拓展思维的空间,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可见只有在课堂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需要,才能真正使学生得到发展。

(三)续曲——课后的反思备课

要使课堂教学更完备,教师还必须重视课后反思,这有助于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俗话说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教师的反思能力结构及其培养研究》一书中曾谈到:“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可见,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所以在上完课之后必须对它们进行系统地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自己的教学经验。为了做好反思,要考虑正确的反思途径和方法:

1.自我的反思

自我反思即纵向的反思,教师在一堂课或一个阶段的课上完之后,对自己上过的课的情况进行回顾与评价,仔细分析自己上课的得失成败,分析自己的教学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是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哪些方面有待改进,使之成为以后教学时的借鉴,再找到针对问题的解决办法和教学新思路,拿出改进的策略和“二度设计”的教案,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加以实践和验证。当然教学反思还可以通过提纲式、专项式、随笔式等形式记录教学中的成功或不足、教学中的灵感与闪光点、教学中学生的感受、教学中的改革创新等。

2.借助同行进行反思

借助同行进行反思指的是一种横向反思和比较,即教学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加强同行之间的相互交流,教师互相观摩彼此的教学,详细记录所看到的情景。还可以用摄像机将教学活动拍下来,组织观看,在播放中找出一些自己觉得很特别的画面,将其静止,思考反省为何当时会如此地教,是否妥当,下次应如何改进等内容。还可以在观看了全部的课堂结构和教学流程后,思考“如果让自己重新设计这一课(或假如让自己上这节课将如何设计教学)”等问题,共同进行教学交流和探讨,对教学现象或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和思考。针对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困惑,进行团队反思,每个教师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即使出现认识上的冲突,也是一个智慧碰撞和切磋学习的机会。”如果有专家从旁帮助进行分析和评价,这一反思方法的作用将发挥得更好。本人在参加区里面组织的有效教学研讨班的过程中,通过专业人士的指点和同行的交流在这方面收获颇多,特别是这一段时间以来听了不少课,自己也上了课,每次都认真地进行集体评课,各抒己见,收获颇多。另外,同行之间的交流讨论也可采用主题或专题的形式,或者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教师们可围绕共同的话题进行畅谈,也可分小组进行讨论。本学期我们的研讨班就将选择这种形式分小组对几个基本的教学技能进行研讨,最后通过交流总结再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通过学习理论和实践探讨,进一步明确作为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教学技能并能熟练地运用从而夯实自己的教学功底。

3.借助学生的反馈进行反思

“学生是促使我们提高业务的老师”。所以教师应倾听学生的反映和建议,搞好调查研究,摸索学生的思想,不断探索该时代的学生心理特征。学生在学习中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也必然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可通过和学生个别的交流或是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听课时的情感变化来捕捉有价值的问题,其中有些是个别的现象,有些是普遍的现象,也有些是我们意想不到的,还有一些是富有创新性的。可能有的问题一时难以解答,教师就应及时记录下来这些问题,并及时反思,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善。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丰富自己的教学思维和教学经验,另一方面也能促进自身教科研水平的提高。“教然后而知困”,作为教师必须要学会用一种塔位思考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反思,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将发展教师与发展学生相统一,做到不仅要“照亮别人”更应“完善自己”。

当你把教学当作一种“信仰”时,就会发现你的每一段人生经历都在为教学做准备。备好课,功夫在课外,课堂上的新意,或者说底气,背后应当是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由此让我想到,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提到的一位历史教师的一句话“对于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多么精彩和富有深意的一句话呀!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并做到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和创新,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个性。但是,值得再提的是学生的发展是我们备课过程中不变的宗旨,让我们教师以此互勉,用一生的时间来成就一堂好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