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吃维生素N”——对未成年人教育的反思
温海光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在不断向前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教育是使人类不断进步的重要手段之一。教育以其创造性的劳动,不断地把人类社会推向文明的新高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理想人格的培养,没有人格培养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没有人文精神的教育也是没有灵魂的教育。因此教育应从实际出发,决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中国的家庭教育早已用现代文明的素质教育取代了传统的礼规教育,但却从“棒打出孝子”的一个极端,走向了“无原则的娇宠”的另一个极端。
据1995年零点调查公司参与的“世界公民文化与消费潮流调查”,中国国民的价值观与其他国家明显不同。各国公众认为最重要的价值是讲究礼貌、责任感、宽容和尊重别人;而中国公众最重视的价值依次是:独立、学识和讲究礼貌;对责任感及宽容地尊重别人、与他人沟通等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其他国家。中国家庭忽视人格养成和道德发展的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很多家长过分注重孩子的独立意识和学识教育,忽视了孩子品德的培养,“一俊遮百丑”,只重视孩子的学习,忽视人格养成和道德教育。据报载:2004年8月,四川简阳市一个在学校里品学兼优的14岁女孩,竟伙同15岁的男友,在家里残忍地杀害了平时对自己百般呵护的奶奶,此案让人震惊的同时,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
长久以来,许多家长用无原则的娇宠代替情感的相互沟通,用盲目的吹捧代替科学得当的激励。“好孩子是夸出来”,许多家长由于信奉着这样的信条,一味地无原则地吹捧,即使发现孩子的人格缺陷,也盲目地认为孩子还小,长大自然会好的。殊不知:这个“夸”应该是种科学的得当的激励教育,而不是无原则的盲目的吹捧。如果孩子在成长历程中,没有受过批评,长期处在颂扬声中,就会丧失明辨是非的能力,更经不起丝毫的风吹雨打,心理承受能力很差,一旦遇到挫折,或受一点点打击,不是一蹶不振,就是走上极端的道路,马加爵等人的例子,实际上已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可我们在感慨的同时,又有多少人付诸行动,反思自己的教育呢?
著名音乐家贝多芬曾深有体会地说:“把‘德性’教给你们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而不是金钱,这是我的经验之谈。在患难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自杀的除艺术外,也就是道德。”
的确,一个没有道德感的人,即使有再多的学问,也难以成才。
教育孩子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也是一门艺术。既要保证质量又要讲究方法。这一点我们应该借鉴西方的家庭教育——“给孩子吃维生素N”。所谓“维生素N”就是英语“NO”的代名词。它主要是指当孩子有了过错、性格有了偏激倾向或提出过分的无理要求时,对他们在态度上要给予严肃批评、必要时也要不讲情面,从而产生威慑力量。这是因为孩子们初涉人世,见识短、阅历浅,对是非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对自己的行为缺乏必要的自制力,当耐心的说教起不到多大的作用的时候,对他们要采取冷面教育,使他们内心震动,从混沌中清醒过来,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今日中国的家庭教育最需要的是科学的“冷面教育”,即“给孩子吃维生素N”,让孩子们在成长中适当吃点苦头、积累一点挫折的人生体验,不仅不是坏事,反而更利于孩子的成长。
当然,冷面教育不仅适用于家庭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引导学生继承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发现新的知识,更要以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培养健全的人格为己任。我们提倡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是要用正确、健康的方法,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决不是放任自流。而有一些教师因为某些法规的出台而投鼠忌器,因为怕惹麻烦,采取消极回避的态度,有的为了明哲保身,明明看到学生的缺点错误,却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对学生的某些错误视而不见,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些做法都是不足取的。其实“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出台是为了保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希望教育者能通过正当途径,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引导教育青少年健康地成长,不要采取过激或伤害青少年自尊的行为,不是不教育,而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教育目的,如果因此而畏首畏尾,甚至有所顾忌,放弃了纠正孩子错误的机会,也是走进了另一个误区,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初衷,应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警惕。
总之,真正的爱是理性的,用理性去爱,才不会迷失方向,才不会走进教育的误区,才能把我们的孩子真正培养成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一代新人。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关系到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家庭、每一所学校,而且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兴衰。因而引导孩子学会做人、做事、懂得尊重和善待生命,不仅是家庭教育的义务,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