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母校
1957届初中 郑仁山
五四—五七学年,我在母校(徐汇中学)就读初中。时年11—14岁,是个快乐的少年。五十多年过去了,母校对我的培育之恩仍然铭刻在心,难以忘怀。
敬爱的老师
金志明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记得她个子不高,戴着眼镜,唇边还有一颗痣。她外表威严,内心却非常喜欢我们,喜欢我们多提问题。同学们也愿意亲近她,到她家(天主堂附近)去玩。她上课时要求严格,特别不能容忍我们粗心,给我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这对我养成认真细致的作风有极大帮助,日后行医,获益匪浅。
刘淑华老师教我们语文。她因病面部表情有点不自然,手指也不灵便,但上课特别认真。尤其板书,一笔一画十分清秀工整。年少时,我也不觉得什么。直到读《实用内科学》时,见到了她的照片。原来,刘老师患的是罕见难治的结缔组织疾病。心中敬意,油然升起。她以惊人的毅力给我们传授知识,为我们的人生树立了榜样。
还有一位男老师,当时约四五十岁。为我们讲授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详细解释之余,还兴致勃勃地为我们吟唱,把我们带入诗的意境中。这是我生平唯一一次听到的唐诗吟唱,是一堂生动的汉语课。可惜,学生已记不得老师的名字了。
丰富的课余生活
我印象那时的功课并不多,有许多时间可以玩。放学后可以踢小皮球,出板报或参加兴趣小组(只要每门功课及格,就可以报名参加1—2个兴趣小组,也不用交费)。我记得学过素描,画石膏像,学演小话剧《小苍蝇是怎样变成大象的》。
少先队的活动更是丰富多彩。记得曾经到中山公园玩军棋游戏,每个学生是军棋中的一颗棋子,分为两组下军棋。参加过“长征”,从学校出发,一路猜谜,行军到革命圣地——延安儿童艺术剧场看节目。暑假,在操场学骑自行车。学会后,骑车到西郊公园看动物。自己动手煮薄荷地利糕(类似现在的果冻水)。去少年宫,走勇敢者的道路。参加过填埋肇嘉浜和庆祝三大改造完成的狂欢。总之,丰富的课外生活使我们学到了许多课堂上和书本里学不到的知识,锻炼了意志,增长了才干。
经常唱的一首歌
在我的记忆中,初中三年的校园生活充满了笑声和歌声,非常愉快。已经记不清受到过什么委屈,更谈不上被严厉批评和责骂了。学校里经常唱歌。我记得参加过合唱《保卫黄河》。但是,对我们少先队员来说,最经常唱的一支歌是《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直到现在,我还能清楚地记得她的歌词:我们新中国的儿童,我们新少年的先锋。团结起来,继承我们的父兄,不怕艰难,不怕担子重。为了建设新中国而奋斗,勇敢前进、前进,跟着毛泽东。这是一首指引我们少年儿童成长的歌。
我已经记不清当时上过什么政治教育课或思想品德课。在我的印象中,每位老师言传身教,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都在教导我们怎样做一个有益于祖国、有益于人民的人。校园里组织的每一项活动都培育着我们。在母校三年的生活使我健康、茁壮地成长。在我步入老年之时,我更加感激母校,感激老师对我的培养和教育。
(作者是解放军455医院副主任医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