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及其认知和情感发展的关系

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及其认知和情感发展的关系

时间:2023-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大学课堂学习环境与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及其认知和情感发展之间的关系。从大学生感知的大学数学课堂学习环境各个维度的平均得分看,就总体而言,大学生感知的大学数学课堂学习环境状态处于较为良好的状态,表现出了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大学数学课堂学习环境中师生关系处于良好状态。大学生对大学数学课堂学习环境中“师生关系”维度的感知水平,是他们感知的大学数学课堂学习环境因素中状态最好的。

第5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大学课堂学习环境与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及其认知和情感发展之间的关系。为此,本研究从三个层面展开了相应的研究:一是分析了大学教师的教学观与大学生学习风格之间的关系;二是探讨了大学数学课堂学习环境与大学生的学习方式、高等数学学习成绩、数学学习情感发展之间的关系;三是考察了大学生感知的整体的大学课程学习经验与其学习方式及其对高校教学质量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由于本研究主要从上述三个层面展开,因此本章主要对上述三个层面的研究结果进行简要的总结,并对这些研究结果的政策意义作简要的讨论。

5.1 主要研究结论

5.1.1 关于大学教师教学观与大学生学习风格的关系

本研究利用对西安交通大学504名不同专业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数据,较为系统、深入地研究了学生感知的大学教师教学观的特点、类型以及大学教师教学观与大学生学习风格之间的关系。

研究表明,大学教师的教学观可以从“关心激励”、“学科知识”、“问题解决”、“多媒体”、“传授知识”五个维度加以度量。对这五个维度进行二阶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大学教师的教学观可以概括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促进学习”的教学观,一类是“信息传递”的教学观。

根据大学教师持“促进学习”的教学观和“信息传递”的教学观的程度,可以将大学教师分成如下四种不同类型:

A类教师:这类教师在“促进学习”和“信息传递”二类教学观上的得分都较高。这类教师认为教学应该是帮助学生成为独立的学习者,他们鼓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喜欢提出问题供学生讨论,以帮助学生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同时他们也认为对知识的传授也是十分重要的。

B类教师:这类教师在“信息传递”教学观上的得分高于平均分,而在“促进学习”教学观上的得分低于平均分。这类教师认为教学就是将课本或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呈现给学生,在教学中仅仅局限于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不大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把学生理解为一个被动的信息接受者。

C类教师:这类教师在“促进学习”和“信息传递”二类教学观上的得分都低于平均分。他们对待教学的态度比较模糊,既没有认真地给学生传授知识,也没有将激发学生学习作为自己教学的重要任务。

D类教师:这类教师在“促进学习”教学观上的得分高于平均分,而在“信息传递”教学观上的得分低于平均分。这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主张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以便学生获得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本研究发现,大学教师的教学观对大学生学习风格的形成具有显著影响。当教师持“信息传递”的教学观时,由于认为教学仅仅是以传递信息为目的,因此会促使学生形成知识吸收的学习观,证书取向的学习取向,表层的认知加工策略,以及对学习活动依赖于外部管理甚至缺乏管理。换言之,更可能促使学生采用再现导向的学习风格进行学习,这将不利于学生提高学习质量。当教师持“促进学习”的教学观时,由于认为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展并改变自己的观念,因此会促使学生形成知识建构和知识应用的学习观,兴趣取向、意义取向和成就取向的学习取向,对学习内容的深层加工,以及对学习活动的自我管理。换言之,有利于促使学生采用意义导向的学习风格进行学习,这将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质量。

5.1.2 关于大学数学课堂学习环境的特征

“大学数学课堂学习环境问卷”的开发

将大学课堂学习环境的概念进行操作化处理,探讨大学课堂学习环境的结构及其测量指标是本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本研究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建构了一个“大学数学课堂学习环境问卷”,以便将大学课堂学习环境的概念进行操作化处理。应用对全国15所不同类型及水平的高校3013名大学生的调查数据进行的分析表明,大学数学课堂学习环境可以从如下11个维度加以度量:“师生关系”的和谐程度、学生的“兴趣与满意感”、课程的“难度”、同学之间“互助合作”和“竞争”的程度、教与学过程中方式方法“创新”的程度、学生的“选择权”、课堂的“秩序”以及被“少数人控制”的程度、同学之间“缺乏了解”、“矛盾”的程度。

对“大学数学课堂学习环境问卷”进行的效度与信度分析结果表明,该问卷具有很好的结构效度和区分效度,问卷中每个维度的信度也较高。此外,应用此问卷测量的大学数学课堂学习环境因素与大学生的学习方式、高等数学学习成绩以及数学学习情感发展状态之间也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表明该问卷的效标关联效度也较高。这些分析结果表明,“大学数学课堂学习环境问卷”是测量与监控大学数学课堂学习环境的一个有效的工具,可以把它作为测量与监控大学数学教学状态的一个重要绩效指标。

大学生感知的大学数学课堂学习环境的特点

从大学生感知的大学数学课堂学习环境各个维度的平均得分看,就总体而言,大学生感知的大学数学课堂学习环境状态处于较为良好的状态,表现出了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大学数学课堂学习环境中师生关系处于良好状态。在本研究中,大学数学课堂学习环境中的“师生关系”主要是指教师对待学生友善、关心、理解和支持的程度,以及师生之间交流的程度。大学生对大学数学课堂学习环境中“师生关系”维度的感知水平,是他们感知的大学数学课堂学习环境因素中状态最好的。这一结果表明:虽然大学教师与学生相处的方式与中小学不同,相处的时间可能比中小学少,但在大学数学课堂上,大学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还是会给予较多的关心和支持,他们会倾听、接受和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行为,因而也获得了学生的信任与尊重,师生关系比较融洽。

2.大学数学课堂学习环境中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程度较高。本研究发现,大学生对大学数学课堂学习环境中“互助合作”因素的感知较好,该因素的得分仅略低于“师生关系”的得分;而大学生感知的大学数学课堂学习环境中课堂被同学中“少数人控制”、同学之间“缺乏了解”和“矛盾”的程度都较低。这说明,一年级大学生之间相互支持、友好合作程度较高,同学之间的关系较好。

3.大学数学课堂的秩序较好。本研究发现,大学生感知的大学数学课堂学习环境中课堂的组织纪律较好,就整体而言,大学数学课堂学习环境是有序的。

4.大学生对大学数学课堂学习环境的竞争性、创新性、选择权有一定程度的认同,但这些方面仍然需要进一步改善。大学数学课堂学习环境中的“竞争性”是指同学之间竞争的激烈程度;“创新性”是指教师和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和采用创新方法教与学的程度;“选择权”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学习任务、安排学习进程的程度。就大学生对大学数学课堂学习环境中这些维度的感知水平看,他们对这些因素有一定程度的认同,但水平一般。因此大学数学课堂学习环境中的这些方面有待进一步改善。

5.大学数学课程具有一定难度。学习任务越难,越易于鼓励学生采用表层学习方式而不是深层学习方式。考虑到学习任务的难度与大学生采用的学习方式之间的这种关系,大学数学课程应保持在适当的难度水平,而不应该一味地强调提高学习的难度。

6.大学数学课堂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不足,学生的满意度有待提高。大学生对大学数学课堂学习环境中“兴趣与满意度”维度的感知水平比较低,这是在改善大学数学课堂学习环境时需要我们多加着力的地方。

不同组别大学生感知的大学数学课堂学习环境特征比较

本研究比较了不同性别、不同类型高校和不同专业大学生感知的大学数学课堂学习环境的差异程度,研究发现:

大学生感知的大学数学课堂学习环境存在一定程度的性别差异。男生感知的大学数学课堂学习环境中的“互助合作”、“创新”、“选择权”、“秩序”、“少数人控制”、“缺乏了解”和“矛盾”等维度的水平与女生的感知水平都存在显著差异,但就差异程度而言则都比较小。

不同类型高校学生感知的大学数学课堂学习环境存在较大程度的差异。在大学数学课堂学习环境的多数维度上,211工程高校学生感知的水平要么高于985工程高校和普通高校学生感知的水平,要么低于后两类高校学生感知的水平。另外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从学生的感知看,985工程高校和211工程高校在创新思维活动和教与学方式方法的创新上与普通高校不存在显著差异,说明这两类高校在创新思维活动和教与学方式方法的创新上还没有发挥应有的示范与引领作用。

学生感知的大学数学课堂学习环境也存在明显的专业差异。不同专业学生感知的大学数学课堂学习环境中除“互助合作”和“缺乏了解”两个维度不存在显著差异外,在其他维度上都存在显著差异,而且学生感知的这种差异和波动性较大。

5.1.3 关于大学生感知的大学课程学习经验的特征

在本研究中,我们应用澳大利亚学者Wilson等人修订的包括36个题目的“课程学习经验问卷”对大学生感知的大学课程学习经验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中国大学生感知的大学课程学习经验的结构与澳大利亚大学生的感知略有差异。Wilson等人修订的原“课程学习经验问卷”包括六个维度,但应用对中国大学生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原问卷中“强调独立性”维度没有出现,仅仅发现“基本技能”、“良好教学”、“适当的评价”、“清晰的目标”和“适当的负担”五个维度,这五个维度共包含27个题目,每个维度包含的题目虽然与原问卷略有差异,但总体上比较一致。

就学生感知的大学课程学习经验的总体水平而言,学生对大学课程强调基本技能训练与培养的评价最好,学生对课程目标的清晰程度、课堂学习的整体负担也有较好的感知,但是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总体水平、对课程评价的适当性感知较差。

研究发现,学生感知的大学课程学习经验存在一定程度的性别差异。男生和女生对“课程学习经验问卷”中“基本技能”、“良好教学”、“清晰的目标”和“适当的负担”四个维度的感知都存在显著差异。

不同类型高校学生感知的大学课程学习经验差异较小。本研究发现,三类高校学生仅对“课程学习经验问卷”中“适当的负担”维度的感知存在显著的差异,对其他维度的感知则都不存在显著的差异。

不同专业学生感知的大学课程学习经验则存在较大的差异。他们对“课程学习经验问卷”中“基本技能”、“良好教学”和“适当的负担”三个维度的感知水平都存在显著差异,而且感知的差异程度较大。

学生对大学整体的课程学习经验的感知与其对大学数学课堂学习环境的感知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例如,大学生对大学数学课堂学习环境中“兴趣与满意感”的感知水平较差,但对高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满意度还是较高的。

5.1.4 关于大学生学习方式的特征

本研究应用Biggs等人编制的“修订的学习过程调查问卷”分析大学生学习方式的特征。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的结果表明,这个工具是有效的。应用二步聚类方法进行的分析表明,我们并不能像传统上所理解或假设的那样,可以简单地认为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么是以深层学习方式为主导的,要么是以表层学习方式为主导的。深层学习方式和表层学习方式可能具有一定程度的独立性。一个学生在深层学习方式和表层学习方式上的得分,既可以一高一低,也可以都高,或都处于中等水平,或都低。

根据大学生在深层学习方式和表层学习方式子量表上的得分状况,我们可以把学生分成五种类型:一类学生以表层学习方式为主导,约占调查学生样本的18.6%;一类学生以深层学习方式为主导,约占调查学生样本的16.5%;其他三类学生在学习方式上表现出来的特征分别是在深层和表层学习方式上的得分都低、都处于中等水平、都高,这三类学生分别占调查学生样本的20.6%、27.5%和16.8%。

本研究也发现,学生的学习方式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学校类型差异和专业差异。

5.1.5 关于大学生数学学习情感发展的特征

“大学生数学学习情感发展量表”的开发

如何测量大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发展状态也是本研究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本研究在Meyer等人编制的“数学学习经验量表”(ESMI)的基础上,建构了一个包括“享受”、“娱乐”、“价值”、“真理”、“审美”和“程序”六个维度、共36道测量题目的“大学生数学学习情感发展量表”,以便对大学生数学学习情感发展的状态进行测量。

对“大学生数学学习情感发展量表”进行的效度与信度分析表明,该问卷具有很好的结构效度和较好的区分效度,问卷中每个维度的信度也较高。这说明可以把“大学生数学学习情感发展量表”作为测量与监控大学生数学学习情感发展状态的一个有效的工具。

大学生数学学习情感发展的特征

就总体而言,大学生数学学习情感发展状态较好。在“大学生数学学习情感发展量表”六个维度中,除“娱乐”维度外,大学生在其他五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都较高。大学生最能够体会学习大学数学的“价值”,也理解大学数学处理问题的“程序”,认同大学数学对“真理”的追求,能够欣赏大学数学的美(“审美”),并从学习大学数学中获得了精神上的“享受”。

就大学生数学学习情感发展的状态而言,性别差异并不明显。男生和女生仅仅对“享受”和“娱乐”两个维度的感知存在显著差异,对其他维度的感知并没有显著差异。

不同类型高校学生和不同专业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发展状态则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就平均水平而言,211工程高校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发展水平要高于985工程高校学生和普通高校学生。从不同专业学生数学学习情感发展状态的比较看,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在数学学习情感发展的多数维度上都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

5.1.6 关于大学数学课堂学习环境、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及其认知和情感发展的关系

大学数学课堂学习环境、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及其高等数学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发现,大学生感知的大学数学课堂学习环境与其学习方式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但大学数学课堂学习环境中不同维度的因素对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逐步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在大学数学课堂学习环境中,“兴趣与满意度”因素是预测学生深层学习方式最重要的指标,“互助合作”因素对学生的深层学习方式也有比较重要的影响。“难度”因素则是预测学生表层学习方式最重要的指标。学生感知的大学数学课堂学习环境中“兴趣与满意感”、“互助合作”、“选择权”、“秩序”、“矛盾”等因素的水平越高,学生采用深层学习方式的可能性越大。学生感知的大学数学课堂学习环境中“少数人控制”、“缺乏了解”等因素的水平越高,学生采用表层学习方式的可能性越大。学生感知的大学数学课堂学习环境中“难度”和“竞争”因素同时对学生采用深层学习方式和表层学习方式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学生感知的大学数学课堂学习环境中“难度”越大,他们采用深层学习方式的可能性越小,采用表层学习方式的可能性越大;学生感知的大学数学课堂学习环境中“竞争”程度越大,学生采用深层学习方式和表层学习方式的可能性越大。

逐步回归分析还发现,大学数学课堂学习环境与大学生高等数学学习成绩之间也存在一定的联系:学生感知的大学数学课堂学习环境中“难度”的水平越高,他们的高等数学成绩越差;学生感知的大学数学课堂学习环境中“少数人控制”的程度越大,他们的高等数学成绩越高。

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其高等数学学习成绩则存在显著的联系:学生越是采用表层学习方式,他们的高等数学成绩越低;学生越是采用深层学习方式,他们的高等数学成绩越高。这一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

上述结果也被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结果所证实。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中,我们发现学生感知的大学数学课堂学习环境中“师生关系”越好,学生采用深层学习方式的可能性越大,而采用表层学习方式的可能性越小;学生感知的大学数学课堂学习环境中同学之间“缺乏了解”的程度越高,学生采用深层学习方式的可能性越低。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结果也表明,大学数学课堂学习环境因素与大学生深层学习方式和表层学习方式的联系,是通过对深层动机与深层策略、表层动机和表层策略的不同影响产生的。而大学生采用深层学习方式和表层学习方式对其高等数学成绩的影响,也主要是通过深层学习动机和表层学习策略因素产生的。

大学数学课堂学习环境、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及其数学学习情感发展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的分析发现,大学数学课堂学习环境不仅会影响学生的高等数学成绩,而且会影响大学生数学学习情感的发展,二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学生感知的大学数学课堂学习环境中“师生关系”越好、“兴趣与满意感”水平越高、学生之间“互助合作”水平越高、学生的“选择权”越大、课堂“秩序”越好、课堂被“少数人控制”的程度和同学之间“缺乏了解”的程度越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发展水平越高;学生感知的大学数学课堂学习环境中“难度”的水平越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发展水平越低。

在上述结果中,大学数学课堂学习环境中“少数人控制”和“缺乏了解”因素对大学生数学学习情感发展的影响值得关注,与理论预期不完全一致,导致这种结果背后的原因值得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本研究也发现,大学生采用的学习方式与其数学学习情感发展之间也存在着显著的关系。学生采用深层学习方式的程度越高,他们的数学学习情感发展水平就越好;而学生采用表层学习方式的程度越高,他们的数学学习情感发展水平就越低。

由于大学数学课堂学习环境、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及其认知与情感发展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因此,从改善课堂学习环境、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角度来建构提高大学教与学质量的途径是完全可行的。

5.1.7 关于大学生感知的课程学习经验、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及其对高校教学质量满意度之间的关系

当将高校的课程教学作为一个整体分析它对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及其对高校教学质量满意度的影响时,我们发现,大学生感知的大学课程学习经验与他们的学习方式也存在显著的联系。在用学生感知的大学课程学习经验因素预测学生采用的学习方式时,学生感知的大学课程学习经验中“基本技能”水平越高,他们采用深层学习方式的可能性越大;学生感知的大学课程学习经验中“清晰的目标”、“适当的评价”和“适当的负担”的水平越高,他们采用表层学习方式的可能性越小;而学生感知的大学课程学习经验中“良好教学”的水平越高,则既可能提高学生采用深层学习方式的可能性,也可能提高学生采用表层学习方式的可能性。

对学生对高校教学质量满意度的分析发现,就整体水平而言,学生对高校的教学质量还是满意的,但不同类型高校学生以及不同专业学生对高校教学质量的满意度存在着显著的差异。211工程高校学生和985工程高校学生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满意度要显著高于普通高校的学生;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满意度则显著低于其他专业的学生。

大学生感知的大学课程学习经验与其对高校教学质量的满意度也存在着明显的联系。学生感知的大学课程学习经验中“基本技能”、“良好教学”和“清晰的目标”的水平越高,学生对高校教学质量的满意度就越高。

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其对高校教学质量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则比较弱一些。学生采用深层学习方式的可能性越大,他们对高校教学质量的满意度则越高,但就影响的程度而言,深层学习方式的影响程度属于一般水平。学生采用表层学习方式的程度与其对高校教学质量的满意度之间则不存在显著的联系。

5.2 提高大学教与学质量的政策建议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我们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提高大学教与学的质量。

5.2.1 转变教师“信息传递”的教学观,帮助教师形成“促进学习”的教学观

从前面的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大学教师的教学观对大学生的学习风格具有显著的影响。而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风格学习又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质量。因此,要提高大学教与学的质量,可以从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入手。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转变教师持有的“信息传递”的教学观,帮助他们形成“促进学习”的教学观,这对提高大学教与学的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认识到自己是学生学习的激发者、促进者,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而不能简单地把信息传递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或目的。教师应该把教学的重心逐步转移到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鼓励学生采用深层加工策略,培养自主管理学习活动的能力。

教师应积极有效地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手段主要是一张嘴、一支粉笔,教学手段比较单调、落后。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多。恰当地应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学习质量。但不恰当地使用计算机技术,仅仅把多媒体技术作为呈现知识的工具,也可能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负面的影响,如促使学生形成知识吸收的学习观,采用表层加工策略,对学习活动依赖外部管理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利用教育技术手段,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解决问题,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积极思维,才能使教学活动生动、活泼、有效。

5.2.2 着力营造良好的大学课堂学习环境

由于课堂学习环境对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及其认知与情感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因此要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质量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可以从大学课堂学习环境变革的视角来寻找突破口。

对大学数学课堂学习环境的研究表明,我们应该通过进一步改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兴趣与满意感,增强同学之间的互助合作,扩大学生的选择,使学习的难度和竞争性保持在适当的范围之内,降低课堂被少数人控制的程度以及同学之间缺乏了解和矛盾的程度等一系列措施,着力改善大学的课堂学习环境。

学生的“兴趣与满意感”是大学课堂学习环境的重要构成因素之一,它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认知与情感发展的影响也是最为明显的。因此,在大学课堂学习环境建设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其满意程度,是提高大学教与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提高同学之间的互助合作水平,以及促进师生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也是大学课堂学习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同学之间的互助合作水平,有助于促进学生采用深层学习方式,进而促进学生认知和情感的发展。而传授知识、开发智能、培育创新能力,也都需要建立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基础之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充分相信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为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他们的情感和意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同学,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给予积极关注,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情感发展需要。教师对学生的积极关注,向学生传递信赖与期待,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目前,学生感知的大学数学课堂学习环境的“选择权”、“创新性”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大学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和个性发展,是实现主体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传统的大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选择往往较少,因此,扩大学生的自主选择权一直是大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当前,改革教与学的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为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提出了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等多方面的改革举措。

适当控制大学课程的学习难度和同学之间的竞争也是完善大学课堂学习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学习任务太难,过度的竞争,易于鼓励学生采用表层学习方式,也容易使学生产生不良的学习情感反应。因此,大学课程应保持适当的难度和适度的竞争,而不应该一味地强调提高学习难度和竞争性。

5.2.3 着力优化学生的课程学习经验,提高学生对高校教学质量的满意度

从学生感知的课程学习经验看,大学课程比较强调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大学课程教学的目标也比较清晰,学习负担处在较适当的水平。但是学生感知的“良好教学”和“适当的评价”水平较低。因此,就大学课程教学的整体改革而言,除了应该全面提高学生感知的课程学习经验的各个维度的水平外,更应该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上多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学生采用深层学习方式,降低学生采用表层学习方式的可能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他们对高校教学质量的满意度。

5.2.4 转变大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质量

本研究表明,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风格或学习方式学习,对其认知和情感发展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例如,学生采用表层学习方式不仅对其提高数学学习成绩有显著的负面影响,而且对其数学学习情感的发展也会产生显著的消极影响。因此要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质量,促进其认知和情感发展,需要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尽量使其避免采用再现导向的学习风格或表层学习方式学习,而尽可能地多采用意义导向的学习风格或深层学习方式学习。

要转变学生的学习风格或学习方式,首先教师要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和教学方式。这一点我们在前面已经作过讨论,此处不再展开。

其次,要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前面的分析已经表明,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对学生采用深层学习方式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帮助学生转变学习观,使其逐步由低层次的学习观向高层次的学习观转变。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学习观对其学习活动和学习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学生持有不同的学习观,将会导致他们采取不同的认知加工策略与管理策略,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学习质量。大学生只有树立起知识建构、知识应用等高层次的学习观,才能进一步采取深层加工策略,加强对学习过程的自我管理。因此,树立高层次的学习观,是保证大学生的学习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之一。为了做到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帮助学生尽早了解大学学习的基本特点。这对于大学生改变原有的学习观,建立起与高等教育要求相适应的学习观是至关重要的。大学学习与中学学习相比,学习的主体与客观环境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就学习主体而言,大学生的中枢神经、大脑皮质系统已基本成熟,抽象思维能力显著提高,想象力更为丰富,能够从事更为复杂的思维活动;就客观环境而言,大学教育在目的、内容与手段上与中学教育都存在很大的不同,这些因素的变化决定了大学学习有着不同于中学学习的特点,如大学学习更强调独立性、创造性、专业性和实践性等,这些特点表明大学学习不能仅仅满足于被动地吸收知识,而是要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并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帮助大学生尽早了解和掌握大学学习的这些基本特点,有利于促使大学生反思自身的学习活动,这对转变他们的学习观,逐步建立起注重知识建构与知识应用的学习观是十分必要的。②积极组织开展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构建知识应用的学习观。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一个弊端是“重理论,轻实践”,不少大学生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但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不足,难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级专门人才的要求。因此,大学生要改变过去只重视接受事实、原理知识的倾向,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开展实践活动,扩充自己的经验知识,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树立知识应用的学习观。

第四,帮助学生转变学习取向,使其逐步由低层次的学习取向向高层次的学习取向转变。大学生要获得良好的发展,应尽量转变“证书取向”这种低层次的学习取向,努力树立“兴趣取向”、“意义取向”和“成就取向”等高层次的学习取向。

第五,帮助学生提高认知加工水平,使其逐步由表层加工向深层加工转变。采用表层加工策略的学生只关注学习学校或教师指定的内容,常常把有关的概念、定义、公式和事实性知识当作一个个分离的单元,而不是一个整体,采用机械记忆等方法再现其细节。采用深层加工策略的学生则更关注学习任务的意义,并探索学习任务内部及其与其他任务之间的联系,其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理解学习内容,以满足自己的求知欲。就整体而言,表层加工策略和深层加工策略对学习者学习成绩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学生采用表层加工策略的程度越高,其学习成绩就越低;而采用深层加工策略的程度越高,其学习成绩则越高。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应该尽量避免采用表层加工策略,而应该有意识地采用深层加工策略。

第六,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活动的管理水平,使其逐步由对学习活动缺乏管理或主要依赖外部管理向进行自我管理转变。学习的自我管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近年来国际教育界非常重视的一个教育改革趋势。当前许多国家都把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学习能力作为本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研究表明,无论是对学习内容的自我管理还是对学习过程与结果的自我管理,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换言之,大学生对学习活动的自我管理能力越强,其学习成绩将越好。大学生如果不会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将对自身的学习质量产生显著的不利影响。

大学生对学习的自我管理实际上体现了一种元认知活动,是他们对学习活动的一种反思与自我调控,是他们的自我意识在学习活动中的体现。学习者对学习活动进行反思与自我调控,可以有效地引导自己转变学习风格、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质量,促进学习情感的发展。因此,提高学生自我管理学习的能力,是提高大学教与学质量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