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学生理解概念
任何一门自然学科知识,主要是由这一学科概念体系构成的。如果不了解这一学科基本概念,就无法理解这一学科知识。在中学阶段,学生对学科知识理解,主要表现为对学科概念理解。因此,为了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运用变式组织感性经验
感性经验是形成概念和理解概念的基础。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常常通过直观教学途径,有计划地运用实物、模型、图标、录像、电影等教学手段向学生提供直观材料。有些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参观、调查、实验等形式帮助学生积累感性经验。教师们一般都注意在讲课时用举例形式唤起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感性经验。组织感性经验,不仅起到帮助学生了解概念外延的作用,而且能起到揭示概念内涵的作用。理解概念的关键,就在于揭示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本质属性。要做到这一点,课堂教学不能停留在一般的组织感性经验上,而应当运用变式的方式组织感性经验,使学生掌握事物的本质。
变式,是变换感性材料呈现形式,从多方面突出科学概念的本质属性。如果教学缺乏变式,就会给学生理解概念带来困难,甚至出现困难。例如,讲解哺乳动物这一概念,不仅要讲陆地上的狮、虎、猫、狗,而且要讲水中的鲸和海豚、空中的蝙蝠。只有这样,才能突出哺乳动物的本质属性—哺乳、胎生,排除陆上、空中与水下活动等非本质属性。有些事物非本质属性往往有鲜明的强烈的外部感性特征,往往能掩盖隐藏这一类事物内部的本质特征。为了避免出现这种现象,教师应该选取不同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多种事例,区别非本质属性,以突出隐藏在事物内部的本质属性。这样,可以防止不适当地扩大或缩小概念的外延和内涵。
二、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概念理解过程是一个思维加工过程。经过独立思考,学生才能将教师提供的典型事例与头脑中已有经验结合起来。学生必须经过独立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具体化和系统化等操作活动,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概念是观念形态的东西,看不到,摸不着,不可能通过用手接东西的方式来接受,只能通过语言工具经过大脑思维来理解消化。传统注入式教学法,由教师把嚼烂的知识喂给学生,不要求学生动脑动手,独立思考,理解消化,是严重违反学生学习规律的做法。
三、用简明语言给概念下定义
下定义就是用简明语言揭示科学概念内涵。经过学生反复思考的概念内涵,必须用下定义的办法把它揭示出来。下定义具有用语言整理概念,使概念精确化的作用,这是学生理解概念的重要步骤。
四、在概念体系中同化概念
任何一个概念都与已知概念存在一定关系。概念之间有的有种属关系,如学生与中学生;有的有并列关系,如铅笔与钢笔;有的有对立关系,如白天和黑夜;有的有交叉关系,如男人与学生等。这些关系反映着概念体系的层次和结构。这个概念体系被学生掌握之后,就成为学生认知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生要理解一个新概念,必须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或概念体系挂上钩,与上下左右概念相比较,才能准确领会。应避免孤立地、单个地学习某一概念。
理解一个新概念,不仅要知道这个概念是什么,而且要知道这个概念不是什么。这需要把这个概念放到概念体系中去领会。例如,“知觉”这一概念,必须把它放到由感觉、视知觉、听知觉、观察、错觉、幻觉、表象、思维、认识等构成的概念体系中,才能得到准确理解。
五、在概念应用中理解概念
要真正理解一个概念,一定要把它应用于实践,去解释现象、解决问题,在概念具体化过程中掌握概念的真正涵义。通过概念应用,可以理解理论与实际、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的关系,丰富概念内涵,检验概念真假。例如,有些概念,学生只有在做完习题和作业之后才能真正理解。
总之,概念形成,是人们经过千百年社会实践和反反复复的苦思冥想才完成的。学生对概念理解,只有在教师指导下,以多种方式为媒介,才能在短期内融会贯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