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古”简说
古诗文中,有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当朝人写当朝事,凡涉及本朝官职、地名、帝王、京都建筑等时,就用前朝名称来代替。这种用词习惯可以称为“拟古”。它一般有五种情况。
1.“汉”代“唐”
例如,韩愈《进学解》:“国之博士,晨入太学。”太学是西汉时设置的,唐时有国子监,而无太学。
2.“汉”代“宋”
例如,欧阳修《醉翁亭记》:“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汉景帝始设。宋代改郡为府,设知府。
3.“楚”代“宋”
例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修门,是楚国郢都的城门。作者在这里用它来称南宋时国都临安的城门。
4.“秦”代“明”
例如,张溥《五人墓碑记》:“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明朝地方行政区域称为“府”,作者所说的吴郡,当时实际上指苏州府。
5.“明”代“清”
例如,蒲松龄《促织》:“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宣德”是明朝宣宗的年号(1426~1435),而作者所写的却是清代发生的事情。
以上这五种类型,其中以“汉”代“唐”的大约占60%,并且指代的内容很广泛。有的以“汉皇”代“唐皇”,例如,杜甫《秋兴八首》:“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有的用“汉宫”代“唐宫”。例如,白居易《长恨歌》:“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太液池”和“未央柳”是汉代宫殿建筑的名称。有的借“汉兵汉将”代“唐兵唐将”,例如,岑参《轮台歌》中的“汉兵屯在轮台北”;高适《燕歌行》中“汉将辞家破残贼”。有的用汉时的匈奴代言唐之突厥、契丹等少数民族,用“单于”称代这些首领。例如,岑参《走马川行》:“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卢纶《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也遁逃。”
为什么古人如此喜欢运用“拟古”呢?一般说来,有这样几个原因:一是历代文人提倡“信而好古”,追求文雅,袭用古称。二是当代人写当朝事,尤其是那些带有讽刺和暴露意味的事情直说多有不便,托古喻今。三是运用古代名称,为了比拟古事。至于唐朝时多以汉代言唐事,而且数量很大,种类繁多,那是因为在唐朝人看来,无论国家统一、国势强大,抑或经济繁荣和文化发达,在唐代以前历史上只有汉朝可与唐相比。明白了这几点,对“拟古”文化现象为什么会出现,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