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宁县与镇原县教育之比较
甘肃省镇原县高考质量连年攀升,引起了庆阳教育界广泛关注。从总体上来说,它正处在一个和谐、稳定、全面、健康的良性状态,而且发展势头强劲。这不是一所学校单一的教育质量提高,而是整个县域教育质量成功攀升。前几年,我在镇原县的平泉中学、镇原一中、开边中学考察过程中,就留下了这个比较突出的印象。2006年寒假因探访朋友,又顺便考察了镇原县的孟坝中学、三岔中学和几所民办高中教育状况,更引起了我对宁县教育深入思考。
在我看来,宁县教育,尤其是高考与镇原县差距形成,最主要原因是师资队伍素质上的差距,而且这个差距是历史形成的。
1.自高考制度恢复以来,镇原县每年考入大专院校的学生比宁县要多得多。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这10多年时间里,镇原县比宁县多输送大学生4000多人。这些人中的一部分回到了镇原县,及时充实了教师队伍,经过20多年历练,现在他们绝大多数已经成熟,成为支撑镇原县教育发展的骨干力量。可是,宁县处于这一年龄段的教师数量明显不足,虽然不乏在全市出众者,但从根本上来说,教师队伍数量上不足和质量上不优,难以支撑起宁县教育这片蓝天。目前,宁县从初中选拔上来的教师和新任教师成长缓慢,无论师德修养,还是知识储备、教学能力等方面都与骨干教师有很大差距,学段教学欠账大,严重制约了全县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稳步提高。
2.和镇原县相比,宁县社会各界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还没有形成。宁县经济意识强,人们普遍对孩子教育缺乏应有的关心和足够的重视。宁县地处大原和交通要道,受市场经济冲击大,农民中做生意的人多,外出打工的人多。留守孩子的教育,逐渐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在机关工作的一般干部,只注重孩子升学,而忽视他们思想品德培育的也不在少数。党政领导中本地人对教育的关心、理解和支持不能持之以恒,长期坚持。如果孩子上学,还和老师、学校有交往。孩子一旦毕业,对学校和老师不闻不问的情况时常发生等。所有这些因素,使得宁县学校教育普遍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严重脱离,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持续稳定的提高无处着力。而镇原自然环境差,民风淳朴,崇尚教育,尊师重教已成为老百姓和社会各界的具体行动。
3.宁县教师敬业精神和奉献意识普遍比镇原县教师要差。镇原县教师投身教育、研究教学,风气已经形成,大多数教师对教育有自己的认识和思考。无论职业道德、专业素质,还是理论修养,都达到了较高水平。这从他们中一些代表的言谈、评课和其他教学活动中都可以体现出来。在镇原县教育中出现过张学成、沙秀石等全国教师典型代表,宁县为什么没有出现一个?教育普遍缺乏良好的发展环境和道德支撑力量。所以,有人说:“在微观领域使某些学生的一生发生变化,和在宏观领域使学习型社会逐渐发展,这两者之间动态复杂的教育模式是教师真正展现身手的竞技场。”
4.宁县学生因受社会、家庭和学校影响,上进心和吃苦精神远远赶不上镇原县。2002年9月,我们到镇原县平泉中学参观学习。这所学校里学生每天从早晨5点起床,晚上11点就寝。中间要上6节课,5节自习,还有早读、午读、晚读,但学生中没有叫苦喊累的,个个显得精神饱满,十分自信。吃饭、住宿和教学等条件并赶不上宁县有些学校,但高考成绩居然很高。会宁县是全国“高考状元县”,其做法和平泉也有类似的地方,最著名就是“三苦精神”——教师苦教,学生苦学,家长苦供。当我们把这套办法借鉴过来,宁县学生却接受不了,家长也接受不了,认为太苦太累,不符合教育规律。难怪有人说:“教育和贫穷是朋友,和富贵是仇敌。”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
5.镇原县各学校领导搭配合理,普遍年轻有为,进取心强,而且政府为他们日后发展搭建了广阔的平台。镇原县7所公办高中领导班子平均年龄28岁,学校主要领导都在40岁左右。有几所学校主要领导后来到市上任职,这固然与他们本人努力有关,但政府的作用也不容忽视。而宁县5所完中领导班子平均年龄都在46岁左右,主要领导均在50岁以上。虽然学校有了很大变化,质量也有了一定提升,但这些为宁县教育呕心沥血的人,并没有获得个人更大发展的机会和空间。这不能不说是宁县教育的痼疾。据我了解,其他各县在这方面的情况都比宁县要好得多。
美国著名教育家迈克尔·富兰曾说:“未来最有希望的信念建立在这种认识之上,即整个宇宙是由一个共同的规律支配的相关系统。”宁县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不能简单地就高考抓高考,就质量抓质量,而是要从宏观上综合考察影响宁县高考的诸多因素,深入、积极地进行思考、研究和解决,才能真正解放宁县教育生产力,提高高考质量。在这里,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关键。教师是联系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桥梁和纽带。他们高质量的工作,不仅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可以创造教育品牌,起到宣传、引导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在这方面,政府要大力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给予教师经常性刺激奖励,保证他们有充分发展的机会,克服以往无聊的空话和大吹大擂的词句,解决付诸行动与“口头热情”不一的突出矛盾,以及在毫无意义的应付或幻想里宣告宏伟计划的漂浮作风。作为学校领导,特别是校长要真正把党对教育的方针、政策落到实处,把尊重和爱护教师做到位,让长期处在一线的教师能人尽其才,各尽其力,安心做第一流的教育家。
在今天这个社会,无论谁都可以对教育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但教育自有它本身的发展规律,那就是不管你说什么,怎么说,关键看你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政府官员也罢,普通百姓也罢,都要有关心、支持、理解教育的实际行动。否则,对解决教育质量不高的问题,都是毫无意义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