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做学生积极进取的表率
时光荏苒,日月代序,一晃47年倏而远逝,宁县二中在沧海桑田的历史嬗变中,继往开来,勇创辉煌。现在,她像容光焕发的使者,向在这座文化殿堂里传承文明、甘做人梯的老师们微笑致意。她又像东山之巅一缕晨曦,照亮莘莘学子奋发前行之路。
亲爱的老师们,你们能想象没有北大、清华的近现代中国历史吗?没有剑桥和牛津,英国还成其为英国吗?同样,把宁县二中历史都统统抹掉,宁县的文化、艺术和教育的伟大传统还会剩下多少?尽管后者和前者不可同日而语、等量齐观。但它们成为时代的良知,点燃智慧的火把,照亮愚昧和黑暗,驱散困惑和迷茫,在这些基本职能的发挥方面却有惊人的相同。对于它,年轻人也许感受不那么深切,但多思善感、阅历丰富的老人总会感慨万千。他们会由学校职能、工作属性和历史沿革,联想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孔子;联想到重视后天教育、强调锲而不舍的荀子;联想到宁县二中过去、未来和47年中在这里生活过的每一个人。甚至他们会联想得更深远、更丰富、更深刻。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园地,教育是崇高的社会事业。因为时代和人们的偏见,不是所有人都能从内心理解学校,尊重教育。从事私塾教育的孔夫子筚路蓝缕,不可能像我们现在这样对世态炎凉有如此深刻的理解,但他把家长望子成龙的迫切愿望、教书育人的心情和学生积极学习的兴趣,引导到正确方向来的态度、方法和精神,直到今天,还是让我们追慕不已。重温《论语》,接闻夫子之语,那循循善诱、点拨启发式的教育风格,以及他们师生之间其乐融融、民主和谐、教学相长的课堂氛围,让后学之辈难以望其项背。这倒不单是我们的工作态度、敬业精神赶不上这位古圣先贤,最重要的是我们利令智昏,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从业素质上赶不上时代创新和教育发展的需要。爱因斯坦说得好:“在学校里和生活中,最重要的动机是在工作和成果的乐趣,以及对这些结果的社会价值认识。启发并加强青年人这些心理力量,我看应该是学校最重要的任务。”“这样一种学校要求教师在他的本行成为一个艺术家。”品读了爱氏这番教诲,再去回味孔夫子谈话式的教学艺术,我似乎对教育的问题豁然开朗了。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什么对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贯彻不好,首先是我们没有身体力行,说在口头上,写在文章里,就是没有认真地付诸生动丰富的教育过程,实践,研究,创新。在高素质教育呼唤高素质教师的时候,一些人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齐,不抓紧时间读书,不抓紧业务素质提高,而沦为金钱的奴隶。可悲呀!
现在,终身学习制度确立,让人不由地想起胡适,想起他在《中国公学18级毕业生赠言》中说的一段话:
不要抛弃学问。……趁年富力强的时候努力做一种专门学问。少年是一去不复返的,等到精力衰竭时,再做学问也来不及了。即为吃饭计,学问也决不会辜负人。吃饭而不求学问,3年5年之后,你们都要被后进的少年淘汰。到那时再想做点学问来补救,恐怕太晚了。
有人说:‘生活问题急需解决,哪有工夫去读书?即使要做学问,也没有读书馆,没有实验室,哪能做学问?’
我要对你们说:‘凡是要等到有了读书馆方才读书的,有了读书馆也不肯读书。凡是要等到有了实验室方才做研究的,有了实验室也不肯做研究。你有了决心要研究一个问题,自然会节衣缩食去买书,自然会想出法子来设置仪器。’
至于时间,更不成问题。达尔文一生多病,不能多工作,每天只能做一点钟的工作。你们看他的成绩!每天花一点时间看10页有用的书,每年可看3600多页,30年11万页书。
诸位,11万页书足以可以使你成为一个学者了。可是,每天看三份小报也得费你一点钟工夫;四圈麻将也得费你一点钟光阴。看小报呢?还是打麻将?还是努力当一个学者呢?全靠你们自己来选择!易卜生说:‘你的最大责任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学问便是器的工具。抛弃了学问便是毁了你自己。
胡博士可谓语重心长。他关于学问的论述,不仅对莘莘学子有警策意义,对教育同仁也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希望老师们坚持读书,提高素质,做好学生积极进取的表率,共创前程似锦的明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