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略和谐校园的构建
石嘴山市第三中学 俞 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构建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终归宿,是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题记
和谐一词源自《管子·兵法》——“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而能谐,谐故能辑。谐辑以悉,莫之能伤。”“和”者,和睦也,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相合也,有顺和、协调、无抵触、无冲突之意,“和谐”就是人们对对象事物自身各要素之间和对象事物与外界之间关系所处状态的一种肯定性的主观评价或者描述。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可以归纳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这就是说,和谐不是指完全统一,而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具体延伸到学校,延伸到和谐校园,主要是指学校协调、均衡、有序发展的态势,它包括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文化氛围的和谐,等等。师生在这种环境下,心情舒畅,真诚信任,相得益彰,教学相长,协调发展。多数人感到满意、快乐。
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影响着社会的未来。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一部分,是师生和谐发展的重要基地,也是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园。在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过程中,学校应该率先垂范,把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校发展作为师生的理想与追求。
一、和谐校园的基本要素
“谐辑(辑:聚集、和睦之意)以悉,莫之能伤”可以理解为:民众和谐又能组织得好,且没有什么外部的因素能够伤害这样的结构。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人——教师和学生的存在和发展几乎涵盖了学校特征的全部。学生、教师的高密聚集及其相互交往和相互影响是学校存在的根本价值。因此,人际关系的和谐是和谐校园最基本的要素,即:构建管理者与管理者、管理者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员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之间的和谐关系。
学校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在校园内所有人的健康和谐发展,既包括学生的发展,也包括教师的发展。也就是说,通过适宜的管理促进教师的和谐发展,选择适合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在引领学生和谐发展的同时,不可忽略教师的和谐发展。
在现代学校,物的存在也是不可忽略的。一方面为实施教育教学提供居所,更重要的是它们本身就是可利用、可开发的课程资源,改变着知识的呈现方式,丰富着课程的内容。环境设施自身的和谐构成、环境设施与人的和谐共存都是构建学校主要内容。
学校教育的功能在于承袭文化、创新文化。学校的管理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管理创新往往是学校各项活动改革创新的助推器。一方面是积淀传统文化形成学校特色,另一方面是创新管理机制维系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两者之间的互动既可能协调促进,也可能掣肘否定。因此,和谐校园的构建务必需要关注管理的承袭和创新之间的和谐。
二、和谐校园的构建
(一)构建管理者与管理者、管理者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员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
和谐校园需要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构筑师生之间的和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校园中最基本又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围绕师德师风建设,大力倡导“认真敬业,爱生进取”的教风,构筑互相尊重、人格平等、教学相长、互相关爱的和谐师生关系。
第二,构筑教师之间的和谐。以教学和科研活动为载体,培养教师之间的团队精神,以“传帮带”的形式,增进年轻教师与老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消解年轻教师与老教师之间的隔阂,促进和谐提高。
第三,构筑学生之间的和谐。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学会一些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怎样与同伴正常有效交往的方式和技巧。发挥学校德育干部队伍的指导作用和学生干部队伍的自律作用,积极稳妥地纠正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存在的一些不当行为和方式,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激励、相互学习、平等互助的新型同学人际关系。
第四,构筑学校管理者与师生之间的和谐。不断完善校务公开,提高组织管理的透明度,尊重师生的知情权,对于涉及广大师生利益的决定,广泛征求他们的意见,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建立领导干部联系群众制度,加强群众观念,确保领导干部在实施管理中做到公道正派、一视同仁、不感情用事、无亲疏之分,着力营造和谐的干群关系。
(二)促进人的和谐发展
管理的核心是管“人”。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如果把具有思想、情趣、个性的人当做一般的“物”,见物不见人,过分地强调制度的严格,势必造成压抑的氛围,紧张恶化了人际关系。严肃的气氛,不利于充分发挥调动教师的创造性。因此,学校管理应充分体现人文精神,要人格化,充分关注人、相信人、让每一个人都有主人翁意识。
第一,领导班子的和谐是创建和谐校园的关键。
在创建和谐校园中,教师是根本,班子是关键,校长是灵魂。一个好的校长,往往会带出一所好的学校。校长的办学水平、办学思想决定着学校的品位与发展。作为校长,除了具有较新的办学理念和正确的办学思想外,必须与班子成员思想统一,目标一致,团结一心,分工协作,充分协调学校内外的各种关系,放弃名利、地位,不搞帮派,不明争暗斗,充分发挥个体与主体的作用,运用好权力,而不死盯着权力,为构建和谐校园起到示范作用。
第二,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根本。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实施者,是教学的主体力量。学校发展必须以教师的发展为主。所以学校必须想尽一切办法,促进教师专业水平与思想素质的提高。制定教师发展的目标和规划,要舍得花精力、物力、财力,为教师的发展提高提供一切方便,并优先为青年老师的发展提供舞台,让教师们感到有一个舒畅的团队精神。一所学校的好坏,不是由好的教学设施决定的,而是由好的教师决定的。
第三,人的和谐发展是核心。
学校的管理,学校的发展,核心是人的管理与人的发展,主要就是教职工与学生的发展。因此,在管理过程中,学校必须在管理手段与方法上正确处理好硬性制度与人文管理这二者之间的关系。从关心、关注教师的发展出发,既要有原则性,又要让教师感到有自己的私人空间,活而不乱。校领导与教师之间是平等、和谐、融洽的同事关系,是民主平等的。对学生的管理,我们特别要摒弃几千年来的师道尊严习惯。教育即服务,道出了校园内部人际间,特别是师生之间平等关系的真谛。在学生管理上,除了注重与发扬优良以外,我们还必须考虑学生的思想、身体、个人的空间。过去几千年来的极端专制思想,深入我们民族骨髓的是上下高低之间的不平等,专制思想造成了专制人格。在现代社会,我们一定要让它消失,我们要从小就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平等、互信的观念,让学生人格有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学校、教师、学生三位一体,和谐协调发展,才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所在,这也是管理创新中常创常新的一个课题。
(三)构建和谐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的建设与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和谐校园的硬件,是构建和谐校园必不可少的部分。在学校管理中,如何构建和谐校园环境,从三个方面来体现。
第一,体现校本。每一所学校都有它的特定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经济状况、文化氛围。在校园环境的建设与改造上,我们必须立足于本校的实际情况,体现本校特色,让师生切实感觉到学校的历程,体会学校过去的辉煌、现在的发展、将来的宏图,从而在心底里感受到在这里工作与学习的幸福与满足,进而升华到“我以校为光荣,校以我为骄傲”的境界。在校园环境的建设中,我们除了注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外,还应注重硬件的建造与建设。过去办学条件艰苦,不允许我们有过多的投入,现在条件好了,我们投入一点,为师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非常必要。但必须把握因校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立足校本,创造一个和谐、健康、宜人的校园环境,让师生们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第二,体现个性。在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中,要充分体现个性特点、体现风格,把学校传统中最具特色、教师队伍中最具典型、校长办学思想中最具创意的亮点充分反映在校园环境之中。学校只有办出独具的特色,并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把个性特色体现出来,这样才能把我们的一些办学理念、办学思想深入到师生的心中,调动每一个个体的积极性,群策群力,涓流汇集,才能使个性特色构成整体的形象,才能够人人有事干,处处有舞台,时时有进步。
第三,体现人文。构建和谐校园,在校园环境建设中必须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创建良好和谐的人文环境,要为师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教学与读书的环境,给人一种进入其中,就想融入,嗅到书香,身心俱净的感觉。环境育人,正所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没有环境,是不会有这样的心境的。人文环境规划的另一方面是营造一种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环境。要围绕使命感、责任感这一核心,把振兴中华民族,改革开放的宏伟蓝图贯穿其中,让师生们有一个远大的志向与抱负。同时,还要把传统与现实结合,充分体现中华文化的博大与精深。
(四)构建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主要是教师、学生和校园环境之间的和谐
第一,构筑学校发展与自然的和谐。在校园建设和规划中,注重利用原有的生态资源营造天人合一的生态环境。
第二,构筑校内活动与校园自然环境的和谐。把保护校园自然环境作为校园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开展“校园是我家,我来爱护它”活动,师生携手共建美丽校园。
第三,构筑校园环境建设中的健康人居环境。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改善、营造健康的人居环境。
三、学校管理创新与和谐
管理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手段。和谐是一种局面,是目的。创新就是要在这二者之间找到一种更好的方法。在现代社会的管理中,就我国国情而言,由于文化的积淀较厚,传统的东西较多,人们的思维方式、管理手段很难一下子从惯性中脱离开来。这是在管理中我们囿于传统而不能创新的关键点。同时,我们有的同志在管理过程中又过分注重创新,常常忽视传统,为创新而创新,过分造势,巧立花样,似乎越奇越异就是创新,结果导致管理的缺失,而没有管理。
我们以为,管理与创新不是一对矛盾,它们本身是统一的。管理就是要求我们在办学中把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学要求、办学理念贯彻于教育过程之中,从而充分地体现国家意志。在这个过程中,管理不是绝对的、静止的,模式化的,而是根据实际不断变化着的。特别是在当今社会,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与国际接轨,与世界同步,办事依据国际惯例。如果不事创新,僵化管理手段,则只能造成万马齐喑的局面。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讲话中提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学校管理中,我们必须不断创新管理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学校只有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才能在创新中提高办学质量。创新是在管理中实施新的方法、手段,是管理过程中的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与时俱进的优化管理,我们绝不能把管理与创新这二者对立开来。管理过程中的不断创新,使我们的管理更趋理性化、人性化,也使学校内部氛围更和谐。
学校最基本的创新活动在于,通过教育教学科研改变或者提升教育教学方式。一方面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积累教育教学经验形成自身的管理特色和教学风格,另一方面通过教研提升管理水平和教学能力。因此需要构建教学与科研的和谐关系。
构建和谐校园要努力实现教学与科研的和谐统一。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应当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科学研究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学质量的提升也推动着科学研究的开展。但是,长期以来,许多教师的思想还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没有正确理解教学与教科研之间的关系,没有意识到教科研的重要性,教科研意识淡薄,担心教科研影响教学质量,存在着愿意做教学而不愿意做教科研的现象,导致教学与教科研相割裂,忽视了教学与教科研两者在人才培养上的内在的一致性。其实,优秀的教师往往就是那些善于吸收最新科研成果,并将其积极应用于教学中的教师。广大教师应当利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创新知识和技能来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成为新的教学内容的源泉,并通过教科研活动,培养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总之,社会是育人的大课堂,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教育管理不应当是封闭的,还必须多元化,更与家庭、社会紧密结合。而与家庭、社会紧密结合,这又为学校管理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也只有这样,才能在学校与社会之间搭好平台,创建出一个和谐的校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