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进生教育工作之我见
石嘴山市第三中学 哈红军
后进生是指那些智力发育正常,有品德不良行为的学生或学困生。他们身上存在许多缺点,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社会环境的影响。中学生社会阅历浅,知识经验少,意志力薄弱,容易接受一些消极东西。二是家庭出身的影响。有些学生的家长做不到“以身作则,为人父母”,而是染上一些赌博、酗酒、出口骂人、出手打人等恶习,久而久之,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孩子也就习以为常了,并且毫不在意。后进生在班级中人数虽然少,但对班级的消极影响却很大。一个班集体的整体素质如何,主要是看这个班学生的个人素质,学生素质高,往往班风正、学风浓、纪律好,班主任工作就得心应手。但是“十个指头不一般齐”,有好多班主任因班里存在后进生而头疼,因为平时挨批评的概率大,自卑感强,容易破罐子破摔,所以,排斥教育的劲头也大,不服管教。其实,后进生也是可以教育好的对象。要转化后进生,我认为只要掌握一定的方式方法还是可以的。
首先他们并不是无可救药,他们身上有许多不被人注意的闪光点,能不能看到学困生的闪光点,这是老师能否积极主动做好学困生教育转化工作的一个根本性问题。老师在班级管理中要注意发现他们的优点,找准入手的角度,以便拿到开启他们心灵、矫正他们行为的金钥匙。例如我所教的班,有一名学生是出了名的问题学生,但我发现他的体育方面很强,便安排他当体育委员,并利用课余时间多与他沟通,一学期过去后,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变得越发关心班集体了,很多老师都在夸奖他。
其次,要奖励和惩罚并用。心理学家表明:捕捉学生的心理,给予鼓励和表扬,能激发学生无穷的成功意念和力量。因为每一个学生的存在能得到老师的赏识,即使是任何任务,他们都会竭尽全力地完成。因此老师是爱的催化剂,能优化后进生的心理状态,感受到教师的爱心和期待,尽力与教师的评价保持一致,从而点起希望之火。所以奖励是转化后进生的有效手段。转化后进生,惩罚也是必不可少的手段。惩罚可以使学生懂规矩、辨是非。惩罚是达到行为目的的途径,惩罚作为一种管理手段是维护集体纪律的有效工具。惩罚维护了纪律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集体目标的实现。以让他们更加主动地了解行为界限、明确是非观念及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惩罚也有促使改过和激励作用。只有承认做错了事并接受惩罚,才有助于学生了解道德责任并进一步发展道德意识。如果学生不能或不愿正视惩罚,那么他就难以在正确的道路上大踏步地前进。惩罚可以使犯了错误的学生觉醒,能使学生知耻,能够激励学生奋发向上。但是,无论是奖励还是惩罚都需要掌握好尺度。过多的奖励和惩罚对后进生的转化是不利的。一般来讲,后进生的违纪行为比较多,因此受到的惩罚次数也比较多,但过多的惩罚会使学生产生恐惧心理,导致为逃避惩罚带来的痛苦而学会撒谎、欺骗,以此来保护自己,在行为上造成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养成虚伪的不良性格,或使学生产生对抗心理,导致师生关系对立,这些对转化后进生都是不利的。
最后,是要满足后进生自尊心理需要。心理学讲,每个人的心理上都有自尊的需要。后进生多数本来也有很高的学习欲望和热情,但由于兴趣、爱好、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导致了暂时学习上的失败。这时,如果家长或教师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怒斥、讽刺、挖苦或以失望、不理睬、歧视等态度对待他们,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中学生的心理还不成熟,容易走极端,在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往往以破罐子破摔的行为来进行报复。在这种心态支配下,你越是逼迫他学习,他越是有反感,学习成绩会越来越差。因此,转化后进生必须满足他们自尊的心理需要,防止产生逆反心理,特别注意以平等、尊重、信任、友好、关怀的态度对待他们。后进生学习成绩差,心理压力也大,更需要教师的理解、同情和关心,所以要和他们多接触谈心,和他们交朋友,满足他们心理需求,形成一种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帮助后进生摆脱自卑、树立自信。尽管许多后进生对学习上的失败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而实际上他们的内心深处埋藏着沉重的自卑感。让后进生摆脱自卑、树立自信,应讲明道理,使其明白学习成绩差并不意味着智力就一定差,只要自信、自强,方法得当、刻苦努力,就一定能赶上优等生。
一位教育专家说过,“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又辛勤的劳动,也是一项艰难而长期的工作,它需要教师有爱心、责任心与耐心,同时更需要教师有科学的教育教学艺术。要臻佳境,绝非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不断地开拓探索前进,不断完善和提高。作为一名教师,要教育好学生,就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就要坚持不懈,始终如一,不断探索适合学生的新方法,把更多的爱心献给他们,把更多的机会留给他们,把期待的目光投向他们,把赞许的语言送给他们,使学困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他们就会产生不断进步的勇气,走上转变的轨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