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时间:2023-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周瑜破曹操的赤壁,一般认为是在湖北省嘉鱼县东北。黄州的赤壁,本不是三国赤壁之战的赤壁,但这里的江山景色,却使诗人深有感触。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石嘴山市第三中学 俞 军

【教学目标】

通过朗读、品评、分析、鉴赏,感受词人抒发的豪壮情调。

【教学方法】

在读中赏—在赏中读。

【教学用具】

CAI(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于苏轼,我们并不陌生。请同学简要说说你所熟悉的苏轼和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CAI:说说你眼中的苏轼。

CAI:展示有关苏轼的简介;创作背景。

周瑜破曹操的赤壁,一般认为是在湖北省嘉鱼县东北。黄州的赤壁,本不是三国赤壁之战的赤壁,但这里的江山景色,却使诗人深有感触。“‘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缭,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眼前的景色使诗人联想到三国鏖战的古战场,感到事业无成而岁不我与,写下了这首词。

有人说,这首词应该由关西大汉,抬着铜琵琶、敲着铁绰板来唱。到底是怎样的豪放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感受苏轼豪放的词风。

二、朗读进入词境:生读点拨师读齐读

CAI:展示苏轼辞作。

诵读点拨:这首词历来被视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表现出作者对历史上这场战争的向往和对英雄的景仰;最后的感慨语尽管含有消极情绪,也应读得洒脱,不要当作低调处理。

三、鉴赏

CAI:品味,鉴赏,读中赏。

在读中赏1:思考讨论:(互动)从章法上说,词的上片、下片各侧重写什么?本词的上片中,作者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CAI:所见大江、赤壁、乱石、惊涛;

所想淘尽风流人物、涌现多少豪杰。

点拨:诗人首先从大处着笔,总写长江、由江水触发怀古之幽情,词的第一句“大江东去”,就把一条浩浩荡荡的大江推到读者眼前,江水奔流不息地向东流去。这使他想到了孔子的名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所以才有了下面一句:“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在读中赏2:(互动)如何理解“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能否揣摩一下此时诗人的内心世界?

CAI: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点拨:时光如水,历史人物是被时间送走的。诗人看到这奔腾的江水,于是感到那些历史上的风流人物,好像是被这奔腾的江水冲刷走的。用“千古”二字,表示历史久远,风流人物众多。这样众多的英雄人物,都被这滚滚的江水淘尽了。一是说,现在没有风流人物了,暗伏下自己壮志难酬的内容;二是说岁月的无情,又含有人生短促而事业无成的感喟。两句诗笼罩全篇,极见笔力。

在读中赏3教师讲解:“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点出怀古的内容。诗人的视线逐渐从远方收回,诗人的笔墨也逐渐集中,逐渐具体。先用“故垒”二字照应上层的“千古”,把读者带入历史兴废的怀古意境之中,于是诗人便在万里长江中,只截取“故垒西边”一段来写;在“千古”历史中,只抽出“三国”一个时期来写;三国英雄如云,诗人又只挑出一个人物来写,这就是与赤壁有关的风流人物周瑜。周瑜知音善武,是东吴名将,他的事迹是很多的,你写他哪一件?诗人又从周瑜的众多事迹中,单单拈出赤壁破曹一事。你看诗人笔墨盘旋,千汇万注,就集中在一人一事上,因而“周郎破壁”四字,就成了全词的“核”,全词的“胆”,分外鲜明突出。

在读中赏4:(互动)呼为“周郎”,包含着诗人对周瑜怎样的感情?

点拨:赞美,周瑜24岁拜将,34岁于赤壁大破曹操,可谓年少有为。把赤壁与周郎联系在一起,也是对周瑜的赞美,说明在赤壁破曹中,周瑜有不可磨灭的功绩。人物尚未出场,就这样深致赞美,这也是先声夺人,“未成曲调先有情”了。

在读中赏5:(互动)赤壁就是赤壁,干吗说“人道是”三字?

点拨:这里大有意思。人家说是,人云亦云,赤壁本非真赤壁,这里说明借此聊以抒发怀抱而已。至此,诗人要写的时代、人物、事件、地点、全摆出来了。

下面就围绕“周郎赤壁”四字做文章。这里且按下“周郎”不表,先写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具体描写赤壁景色。

在读中赏6:(互动)语文版教材中是“乱石崩云,惊涛裂岸”,比较两者,你倾向于哪一种,简单说说理由。

在读中赏7:很多评论家都认为此处的形容词和动词用得传神,试以“乱”“惊”“穿”“拍”“卷”为例,说说它们有什么表达效果。(每人只需分析一字即可)

CAI:“乱”写出岸边岩石山崖之险怪;

“穿”字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

“惊”字本义为“马骇也”,意即马受惊狂奔,写出了江水之汹涌;

“拍”字突出了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

“卷”字写出了波涛力量之大,展示了一幅阔大的雪浪图。

点拨明确:赤壁是周郎活动的典型环境,即他的用武之地,所以诗人大笔浓抹,从江、山两个方面,具体描写赤壁景色,创造出一个雄奇险峻、惊心动魄的境界。景物的雄奇壮丽,就像当年的风流人物一样卓异不凡,“乱石穿空”写山,峭壁耸立,直插云霄。这个“乱”字是在写实,但它却使人感到,这些乱石好像是当年鏖战留下的遗迹。“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江,分明是大江的滔天巨浪使人惊心动魄,但作者不说人惊,却说涛“惊”,著一“惊”字,好像当年鏖兵的江水犹然热,惊心动魄的场面至今犹存,连浪涛都“惊魂未定”。紧接一句“卷起千堆雪”,又把“惊涛”具体化了,形象化了。这些石,这些浪,全都充满了活力,“穿”“拍”“卷”三个动词,生动的写出了石、浪的形象,它们朝气蓬勃,斗争不息。这些都是与英雄人物的精神相一致的。诗人就是用这些夸张了的景物来渲染气氛、来衬托英雄人物的精神,这也是美其人故奇其地的一种写法。

在读中赏8:(互动)“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点拨明确:承上启下。上一层是江与山分写,这里“江山如画”一句,则是对前面所写景物的总括,把这些具体景物收拢起来,成为一幅雄浑壮美的图画。用“如画”这样充满无限赞美的语句承上,结束对江山形胜的描写:“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写景转为写人,是说三国时代豪杰众多,周瑜只是其中一个而已。分开来看,这两句诗各有作用;合起来看,它又交代出江山与人物的关系;这如画的江山,正是英雄豪杰大显身手的环境。笔力雄健,大有豪杰气魄!

在赏中读9:(互动)思考讨论,下面主要写词人的回忆和感慨,他回忆的是什么?感慨的是什么?

CAI:所忆周郎雄姿英发风流潇洒才华横溢;

所慨自己功业无成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过片开头用“遥想”二字,把人们引向古代,开始了具体的“怀古”。诗人用他那支传神的文笔,首先为我们刻画出周瑜“雄姿英发”的神情气质。“雄姿英发”是刻画周瑜形象的关键句。

在读中赏10:(互动)为了写英雄人物的“雄姿英发”,顺便带出一句“小乔初嫁了”。据课下注释小乔出嫁是在汉献帝建安三年(198),赤壁破曹则是在建安13年(208),十年夫妻,哪里还谈得上什么“初嫁”?另外,“小乔初嫁”与赤壁破曹也没有任何关系。那么,诗人为什么偏偏要带这一笔呢?

点拨明确:原来诗人是要用小乔来衬托周瑜,用“美人”为“英雄”作渲染,说明周瑜功业、家庭,一切都志得意满,一切都很顺利,更显出了周瑜的年少风流,英姿俊美。这一笔别具匠心,不可等闲视之。

紧接着便描写周瑜赤壁破曹的功绩:“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在读中赏11:(互动)“羽扇纶巾”,写他风流儒雅的装束;“谈笑”,写他从容自若的风度;“樯橹灰飞烟灭”则是交代战争的结果。思考:(1)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你认为此处“樯橹”和“强虏”哪一个效果好?

战争,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殊死搏斗,何况当时的形势是曹操以强凌弱。当时曹操有北方士卒十五六万,荆州刘表死后,儿子刘琮降曹,又增加了水军七八万,合计二十几万人,号称80万大军。而孙权,只凑起了3万人马交给周瑜。据记载,当孙权把曹操的战书让东吴众官员们看的时候,众官员“莫不响震失色”,如闻惊雷而大惊失色。张昭等主降,鲁肃、周瑜主战。在这种危难情况下,词里的周瑜不是全身披挂,严阵以待,而是视曹兵如草芥,手执羽毛扇,头著丝织巾,谈笑风生。你看,这与战争气氛多么不和谐、多么不相容!然而,正是这样,才突出了周瑜的胆略、英才,突出了他胸有成竹、指挥若定的大将风度,面对力量相差如此悬殊的强大敌人,他好像稳操胜券。他能取胜吗?“强虏灰飞烟灭”一句,既交代了战争的结局——曹操大败,也写出了战争的特点——火攻。

“强虏”突出敌军的强大,“樯橹”让人联想到曹操的水军。我认为用“强虏”效果更好。周瑜,是诗人着意刻画的英雄人物。诗人没有像有的低能作者那样,为了突出他的英雄人物就把英雄的对手写成草包。战胜草包的人物能称得上是英雄吗?苏轼不愧是彪炳一代的文豪,他很懂得辩证法。在集中笔墨刻画周瑜的时候,没有忘记写一下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对手——曹操。但周瑜是主,曹操是宾,写曹操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周瑜,所以不能多用笔墨。诗人把带领遮天蔽日的数十万大军,不可一世的曹操,只用了“强虏”二字来概括。“强虏”尚且遭此惨败,就更能显示周瑜是真正的英雄,这叫“强中更有强中手”。

周瑜不愧是“雄姿英发”的“风流人物”。然而,这些英雄人物如同滔滔东流的江水,一去不复返了。暏景思人,能无感慨?词的最后就写诗人的感慨。他的感慨有两个方面。

第一是“多情”:“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对古人多情,对历史感慨太深了。深到什么程度?以致“早生华发”。这时诗人年四十七岁,头发花白了,这正是“多情”的表现。

第二是对人生的认识:“如梦”。“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在读中赏11:(互动)想一想,诗人为什么对古人,具体说,对“风流人物”、对周郎如此多情?

点拨明确:这是因为,他要借周瑜这个形象来抒写自己的。周瑜少年得志,得到了孙权的信任,做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千古流芳。苏轼自己也有这样的抱负。他说“帕首腰刀是丈夫”,他的壮志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想有朝一日能“千金买战马,百宝妆刀鐶,何时逐汝去,与虏试周旋?”战马宝刀,抗击入侵的敌人。这不就是想使“强虏灰飞烟灭”吗?

CAI:苏轼的抱负。

在读中赏12:(互动)为什么又感叹“人生如梦”,显得这样感伤呢?

点拨明确:这是因为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实现自己的志愿,在官场上不断受到打击。这次来黄州,不就是刚刚从监狱中出来的么?壮志未遂,功业未立,人已经衰老了,“早生华发”。对人生的问题,诗人自己无法解决,他那旷达的胸怀好像也不求解决。只好“一尊还酹江月”,洒酒江流,祭祭明月。

词的结尾仍然回到“江”字上去,而且又增加了新的内容:月。把读者又从感叹中引进月照大江流的意境中去,韵味绵邈。

CAI:酹江月。

在这首词里,诗人描绘了一幅雄伟壮丽的赤壁江山图,刻画出少年英俊的周郎形象,表现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建立英雄功业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诗人政治失意的不满,有着“人生如梦”的消极思想。在写作上,诗人很注意前后照应。词以写大江起,由江引出古人,由古人引出感慨,最后又以江作结,显得很严密,很完整。

诗人很善于运用衬托的手法。写景,“大江”是泛写,“赤壁”是细写,以“大江”衬托“赤壁”,“大江”是“赤壁”的背景,把“赤壁”放在广阔的自然背景之下,才更显出了它的壮美雄奇。写人物,“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的泛写,“周郎”是细写,众多的英雄人物衬托着周郎这个少年英雄。而景又是人物的衬托,以雄奇之景,衬托非凡之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