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机遇谋发展 强化管理保质量——学校研究生教育十年发展回顾与思考
研究生部
2010年是学校组建成立十周年。十年前,学校研究生教育刚刚起步,十年间,学校研究生教育工作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努力解放思想,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绵阳科技城建设的机遇,夯实基础、发展规模、强化管理、保证质量、创新发展,研究生教育不断发展与壮大,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同,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
一、十年来研究生教育取得的成绩
(一)研究生教育的培养体系不断完善、研究生教育规模迅速扩大
学校根据西部大开发和绵阳科技城建设的需要,结合学校实际,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加大投入,整合资源,精心策划和组织,使研究生教育的培养体系不断完善,研究生教育规模迅速扩大。
2000年,学校硕士学位授权点有8个,招生专业只有3个,在校研究生不到30人,无毕业研究生。
2002年,学校被批准为“推荐、接收本科优秀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授权单位。
2003年,学校新增1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005年新增1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至目前学校共有3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2003年,学校被批准为“接受同等学力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授权单位。
2006年,学校被批准为“工程硕士”授权单位,同时,批准材料工程、控制工程、地质工程3个领域招收工程硕士研究生;2007年学校申报成功土木与建筑工程和计算机技术2个授权领域;2009年学校申报成功化学工程和环境工程2个授权领域;2010年学校申报成功矿业工程、安全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集成电路工程、机械工程和工业设计工程6个授权领域。至此,学校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已达13个。
2009年6月,学校获得“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招生资格,可在9个专业招生。
2009年6月,学校被批准为新增“法律硕士”和“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
2010年9月,学校被批准为新增“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
截至目前,学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类别已达4种,即工程硕士、法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MBA)和翻译硕士。
从2006年开始,学校4个专业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开展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2009年初,学校成为博士学位授予权建设单位。
学校研究生教育分布在理学、工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管理学六大门类,涵盖了22个一级学科。截至2010年9月底,学校共有各类在校研究生2016人,已授予硕士学位9届,授予硕士学位人数1561人。
学校授权点的发展壮大,在促进学科的生成和壮大、吸引和稳定学校人才队伍、确保教学与人才培养的质量、完善基础设施的条件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完善了研究生教育的培养体系,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实力和影响力。
学校工程硕士、法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MBA)和翻译硕士等专业学位教育和同等学力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的开展,为学校在更宽专业范围内招收和培养硕士研究生、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服务社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扩大社会影响力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研究生教育基础条件不断改善,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了保障
1.不断改善研究生培养条件,形成了以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为核心、教学与科研共享的研究生培养支撑体系。
十年来,学校持续加强教学与科研平台建设,目前学校拥有的重点教学与科研平台有: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联合共建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6个、省级哲学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此外,有校级科研机构21个、联合共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联合共建实验室20余个、学校分析测试中心等。这些教学与科研平台为学校的研究生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为进行较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以博士学位单位建设为契机,加大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工作力度,持续增强科研实力,提升学科发展水平,为培养较高水平研究生创造了条件。
(1)加大博士点建设力度,有针对性地重点加强了学术带头人、重大科研项目、科技奖励、学术著作、高水平论文等方面工作。
(2)强化软件建设,完善科研管理制度,适应学校学科建设需要。
(3)积极拓展与各级科技部门、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的沟通与交流,支持、鼓励和策划重大科技项目,国家级科研项目立项稳步增长,层次明显提高。纵横向到校科研经费大幅度增长。
(4)加强对科研团队的支持与引导。
科研规模和科研经费的增加,科研实力的增强,为培养较高水平研究生创造了条件。
3.加大学校图书馆和各学院资料室建设力度,积极开展高质量的文献资源建设与创新服务工作,极大地丰富和提升了学校文献资源,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了良好的资源保障。
(三)努力营造创新环境,构建创新教育平台,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学校倡导并积极支持开展研究生创新教育活动,通过举办学术报告会、研究生学术论坛、学术沙龙、研究生暑期学校、设立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开展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研究、支持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对在读研究生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实施奖励、设立科技创新奖、组织参加挑战杯竞赛、本硕实验打通等方式,努力营造了创新环境,构建了创新教育平台,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学校成功完成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并成功举办了2007年云贵川重庆三省一市研究生暑期学校。这次暑期学校起点高,组织规模大,授课教师知名度高,学识渊博,在授课内容和形式上有所创新,这对帮助在校研究生和青年教师拓宽学术视野、活跃学术思想、增强创新意识、优化知识结构、把握学科前沿、激励学术创新有着积极的作用,有效地推动了西南地区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学术交流和产学研结合,提高了研究生创新教育水平,也对学校相关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2009年学校法学院与省学联和团省委共同举办了四川省法学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全省近百名法学学科研究生来西南科技大学参加了这次研讨会,加强了全省法学研究生的相互学习与交流。
2010年3月,在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倡导下,与智能电器与智能系统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计算机应用四川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YOCSEF-成都等组织共同发起并组织了计算机博士学术讲堂。为充分发掘学术资源,凝练学科方向,扩大学术交流的影响力和受益面,促进计算机与其他学科的交流合作,增强在重大项目及成果培育方面的实力产生了积极影响。
(四)坚持开放办学,深化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学校产学研联合办学的强大优势
自开始硕士研究生培养以来,学校不断深化共建与区域产学研联合办学体制,充分发挥联合办学、资源共享的强大优势,通过与董事单位合作招生、联合培养、互聘导师,共建联合实验室、共同承担课题等方式,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为探索建立科教互动、合作共享的创新型研究生教育模式积累了经验,促进了学校快速发展和办学水平的迅速提升,使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五)建立了规范的过程管理体系,形成了良好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
1.积极采取有效的宣传方式,采取多种形式吸引优秀生源报考学校。在招生工作中,加强宣传工作、选择有力的调剂宣传平台、提前部署相关工作、积极调动导师参与招生的积极性并设立研究生优秀新生入学奖学金,充分吸纳优秀生源到校深造。
2.加强培养过程的管理,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注意吸收先进经验,适时修订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上,力求拓宽研究生的知识结构,突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并邀请国内外著名大师来校讲学,开展讲座活动,开阔了研究生的视野,使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得到较大拓宽,素质得到较全面提升;坚持研究生公开作开题报告制度和论文工作中期检查制度;加强学生论文期间的过程管理,不定期的对硕士研究生的实验数据及论文进展情况进行检查;不断增强学位论文的创新性,提高学术水平;论文送审前启用“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进行检测;论文评阅采取两个外审制;鼓励研究生发表高级别学术论文;开展评选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工作,调动研究生参与创新的积极性,鼓励更多的人才、更优秀的成果不断涌现等。
3.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明确研究生导师职责及研究生导师遴选及招生的有关规定;加强导师沙龙建设等。
4.健全校、院两级督导基本体系,强化对课程教学质量的检查和监督、严格考纪考风,加强研究生的诚信教育。
5.研究生教育的规章制度日趋完善,实现了管理有章可循。
随着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机制的建立健全,学校的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涌现了一批优秀的青年学子,社会声誉日益增强。硕士点“材料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和“矿产普查与勘探”已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组织的2006年硕士点定期评估为合格,可继续行使硕士学位授予权;法学学科在全国高校2008年学科评估排名位列第34名;已有7篇论文被评为四川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生论文被SCI、SCIE和EI收录的数量不断增加,研究生已经成为学校科研工作中的一支生力军;2007级研究生刘锋同学获得2009年“第六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2007级研究生喻琼、2008级研究生彭章君、2009级研究生王昆、2008级研究生银燕杰等同学的作品荣获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一等奖;2008级研究生李克龙、2007级研究生王强、鲁翰林、王志尧等同学的作品荣获第六届“挑战杯”创业设计大赛国家银奖。毕业生分布在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政府机关以及各行各业,他们不断进取,充分发挥技术专长,已成为学术和技术骨干,如2003届毕业研究生张葛祥已成为西南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2005届毕业研究生樊亮被评为2008年山东省交通行业青年先进工作者。
二、十年来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经验与体会
(一)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工作
学校在四川省学位办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的研究生教育工作。在学校“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提升学位层次,提高培养质量,推进研究生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建立开放的研究生培养体系,以加强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深入开展研究生培养的改革,提高研究生对学校科研工作的贡献率;着力提高学位论文的学术水平,突出学位论文的创新性;强化过程管理,逐步建立淘汰机制和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等思路和措施。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各学院抓机遇,谋发展,促改革,凝聚力量,振奋精神,拓宽思路,努力做好学校的研究生教育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二)抢抓机遇谋发展
学校抓住国家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及快速发展研究生教育、在学位授权审核改革中扩大地方学位委员会的自主权、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西部大开发、绵阳科技城建设、委省共建等机遇,通过走内涵建设与联合办学并举之路,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增大投入,加强软硬件建设,提高学校综合实力,整合资源,精心策划和组织,在国家的学位授权审核中,新增26个学位授权点,现已达到3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并已获得工程硕士(13个授权领域)、法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MBA)和翻译硕士4个专业学位授予权,具有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和开展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资格。4个专业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开展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2009年初成为博士学位授予权建设单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体系不断完善,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实力、学术地位和社会影响,为学校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加强管理保质量
学校组建十年来,充分认识到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提高培养质量”已经是研究生教育的重中之重,对加强管理,保证质量已经形成共识,并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努力实践。通过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完善管理机构和人员;改革管理机制;推进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过程管理,建立层层把关的质量保证机制,在招生录取、课程学习、论文工作等环节严格把好质量关;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制定研究生导师遴选办法,进一步明确研究生导师职责;健全校、院两级督导体系等行之有效的机制与措施,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新的历史时期,研究生教育面临新的形势。我校研究生教育将在认真总结过去的基础上,科学谋划未来,继续发扬“艰苦奋斗、拼搏创新”的西南科技大学精神,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
(执笔人:刘知贵 支 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