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建设现代化图书馆 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图书馆
2000年,随着西南科技大学的诞生,西南科技大学图书馆开始了新的征程。面对新的形势与要求,图书馆全体同仁开始了全新的思考和审视,也开始了新的建设与提高。
一、艰苦奋斗,拼搏创新,努力提高服务能力与水平
西南科技大学图书馆成立后,随即组成了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原西南工学院与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的同志也很快融合为一个团结的集体,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确定了工作方向,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踏踏实实地开始了全新而繁重的建设工作。
十年建设,成就卓著。新增馆舍一座,馆舍面积从1.3万平方米增加到3.6万平方米,阅览室座位从1095个增加到4923个,文献资源总量从61万册增加到458万册(2009年统计数据,不含资料室),十年增加7.5倍,中外文数据库从1个增加到29个,读者人数从不足5000人增加到26757人,外借图书从不足10万册/年增加到55万册/年以上,同时还有大量的网络服务,图书采购2000年仅为9000余册,2009年则达到了36万册,用于现代信息服务的网络资源采购年均经费200万元以上。通过十年的努力,图书馆已成为一个服务机制快捷顺畅,内部管理科学规范,服务能力全面提高,资源建设持续有效的现代化图书馆,在学校的历次重大事件中均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因而受到读者的好评、上级部门的表彰、省内外同行的赞许以及校内外领导的肯定,获得四川省高校优秀图书馆、四川省高校图书馆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四川省高等学校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评估优秀图书馆等多项荣誉称号。
二、扎实建设,夯实基础,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
图书馆建设工作是琐碎而繁重的,从馆舍建设、功能布局、环境配置到资源规划,各服务要素要有机结合才能形成特色,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图书馆十年建设正是如此。
(一)基础环境建设突出硬件与软件的统一
图书馆最终形成一个完善的学习、交流服务平台,应坚持以提升服务手段和服务质量为出发点,在管理系统及模式、现代化服务手段、环境设施建设方面不断完善提高,使服务效能不断提升。
1.以形成现代服务模式为目的,大力加强现代化服务平台建设。学校图书馆管理,经历了从20世纪50年代手工卡片管理到1994年使用DOS版文津系统,再到1995年使用DOS+Netware系统,以及1996年7月使用NT4.0+TCP/IP+web版文津系统(SQL)的发展。2000年,随着新馆建设的开始,图书馆抓住机遇,构建新的性能稳定、技术先进的管理系统,2003年启用了汇文lib2000(Oracle)管理系统,2006年升级为汇文3.0版本,2010年完善提高为4.0版本。在该系统的统一管理下,全校的两馆和14个学院资料室形成了一个整体。
2.加快信息资源协作平台的建设,提升图书馆现代网络信息的结合服务功能,服务于全校教学科研的信息交流、获取以及管理。通过不断努力,该平台从简单的网页起步,经过5次改版,3次升级,目前成为信息发布、查询、读者交流、论文提交、信息推送、特色库建设、课程管理以及内部协作等功能全面的综合平台。
3.不断完善升级网络存储系统、信息服务基础设施。从1996年CIDA计划起步,建成24门光盘塔开始,始终坚持不断改进现代化服务设施。1997年9月建成250G磁盘阵列,1999年更新服务器并建成480G阵列。随着西南科技大学的组建成立,学校进一步加大了信息化服务设施的建设,2000年建设了超星数字化图书镜像站、CNKI镜像站,2006年建成SAN方式光纤阵列共15T,2010年建设完成总存储容量55T,高端PC服务器15台套,形成了工作站60个,查询终端超过30个,百兆到桌面的完整工作服务平台。
4.不断优化服务环境,形成环境育人的良好氛围。特别是以迎评创优和灾后重建为契机,大力改善服务环境,先后进行了中心馆自主学习环境专项建设、人性化服务设施建设、系列特色阅览室建设、工学馆灾后改造工程、门禁系统建设以及信息播报系统建设等环境建设,使图书馆服务环境不断完善,强化了图书馆作为学习中心、读者交流中心的地位和作用。
十年建设,成绩显著,馆舍服务能力全面提升,改变了过去服务手段单一,服务模式落后,服务设施陈旧,服务水平滞后的状况,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网络化、信息化、现代化管理模式。传统服务全面提升,实现了全开架,分区管理运作,周开放时间达105小时。文献借阅、电子阅览、信息检索、学科导航、文献传递等服务全面开展。网络数据库、本地数据库和自建数据库构成完善的现代化信息资源构架。全面的信息服务延伸到读者的书桌上,极大地促进了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进步。据统计,仅中文数据库的年下载量就达600万篇,包含期刊、图书、专题资源等29种中外数字资源深入影响到学校发展与进步的方方面面。
(二)馆藏资源建设,强调数字资源与传统资源的均衡发展
图书馆坚持按照学校学科建设需求,进行特色化建设,合理分配建设资金,努力增加和提高馆藏资源数量与质量,形成了服务于本校各学科的特色文献保障体系。
1.加强传统资源建设,扩大馆藏规模,不断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十年来,图书馆始终将传统图书购置放在核心地位,充分利用有限的购置经费,通过公开招标、竞争性谈判等方式提高采购效率,使图书资源增长迅速。同时,重视纸质资源和电子资源的合理配置,在保障纸质资源合理增长的同时大力拓展电子资源,包含中外文期刊、报纸、图书、学位论文、统计数据、标准、成果库、专题数据、音乐、艺术、教参、语言学习等品种,坚持不断与相关数据商协调,获取大量的试用,不断进行培训等活动,开阔读者视野,提高读者信息技能,使广大读者了解图书馆,更好地使用图书馆资源。
2.保证重点学科,形成馆藏特色。图书馆针对重点学科建设开展专业化、多方位、多途径及深层次的学科文献信息建设与服务。现有图书资源分布虽然涉及理、工、医、管、法、经、文等各门类,但由于经费限制,只能采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建设策略。购置的电子图书、期刊、外文资源,包括ScienceDirect、EBSCO、ProQuest、EngineeringVillage2等一系列高质量国内外数据库,其特色均突出了材料、资源、环境、计算机、电子、机械、建筑、农学等本校重点学科。
3.积极开展资源共建共享,努力提升综合服务能力。近几年,通过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信息中心合作,改善了学校国防专业、化学类、物理类、材料类、电子类等专业资源的获取途径;通过与国家图书馆、中科院、四川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图书馆和情报所开展馆际互借及文献传递服务,开展高效率的知识集成推送,为读者提供了高质量的图书信息服务。
(三)人才队伍建设及管理
随着现代化、网络化服务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人才队伍已成为影响图书馆发展的关键因素。学校图书馆成立伊始,人员结构极不合理,主要是一般服务人员比例高,高技能高学历人员严重缺乏。通过几年不懈努力,基本建成了一支服务、教学、科研能力兼备的综合性人才队伍,为增强服务效能和手段提供了可靠保障。
1.采取多项措施加强人才培养。首先,根据发展需要不断引进多学科专业技术人才,使队伍结构更为合理,以不断适应日益更新的现代化服务需求。同时,充分利用图书馆自身及区域产学研联合办学优势,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等各种措施,培养高素质人才。更重要的是,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全体馆员不断学习提高,努力提升馆内学术氛围;通过馆员参加科研、教学、学术交流,提升工作能力。
2.合理管理和使用人才,使人才队伍发挥最大效能。根据学校统一部署,进行了三次管理与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科学设岗、竞争上岗、任人唯贤、注重实绩。通过以岗定人、以绩取酬,使图书馆管理和分配制度逐渐优化,图书馆的机构和人员设置趋于科学合理,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服务水平和工作效能不断提高。
3.重视教学、科研工作在创新服务、科学服务方面的作用,促进深层次服务能力的提高。图书馆通过开设本、专科及研究生课程锻炼了人才队伍,对提升学校及图书馆的声誉发挥了重要作用。十年完成教学工作量超过3万学时,受益学生超过6万人,并在科研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十年来,承担完成科研项目共32项,编写出版著作3部,发表论文322篇,其中重要核心期刊33篇,核心期刊112篇,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获得好评。《现代信息查询与利用》教材列为普通高校“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并被广泛采用,《现代信息查询与利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特别是通过图书馆全体馆员的不懈努力,2006年成功申报了情报学硕士学位授权点,成为西南地区中第一家获得情报学硕士点的图书馆。该点与相关学院共建,已完成招生50余人,首届毕业生即有3人考取博士继续深造。
4.学历学缘结构不断改善,中青年馆员贡献不断增强。十年来,图书馆人员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分别从不同学校,重点是211、985学校招聘研究生、本科生。到2010年,新增博士1人,硕士7人,本科3人。由馆员晋升为正高职称2人,副高职称5人。
三、抗震救灾,浴火重生,灾后重建成效显著
2008年“5·12”地震,图书馆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东区中心馆舍受损最为严重,天棚倾斜,书架扭曲,图书散落,设备损毁。大灾面前,图书馆领导班子及全体馆员不畏艰险,众志成城,积极开展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
1.齐心协力,积极自救,尽最大努力减少损失。地震发生后,馆领导带领相关人员迅速查清受灾情况并向学校汇报。震后第5天,就组织党员突击队冒着不断发生余震的危险,进入书库,修整书架,整理图书,抢修设备。在唐家山堰塞湖泄洪前夕,全体馆员冒着余震,顶着烈日连续奋战三天,将东区中心馆数十套设备及近5万册图书安全转移,大灾面前表现了大无畏的精神,也体现了高度的敬业精神。在极短时间里,图书馆完成了西区工学馆的整理和设备抢修,恢复了网络资源服务,适时恢复了咨询服务、读者服务、图书分类编目等工作,保证了图书馆工作的正常运作。在条件艰苦,设备有限的情况下,顺利完成了毕业生离校手续办理,并回收图书2万余册。
2.社会各界给予了无私援助。地震灾害发生后,业界同仁和社会各界给予了学校图书馆无私的援助,中国高校文献保障系统工程中心开展的“2009年CALIS国外数据库试用与培训计划”为学校图书馆恢复重建提供了巨大帮助。该项目提供了国外知名数据库商43个数据库长达一年的试用,并在全校开展了20余场44种数据库使用培训。同时,剑桥出版社、Elsevier、Wiley、Springer以及清华大学出版社等还无私捐赠了一批高价值的科技图书,CNKI、超星等公司免费提供长达一年的远程访问等。社会各界的无私援助,加快了学校图书馆重建的进程,也为图书馆的发展添写了浓重的一笔。全体馆员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投入恢复重建工作中。
3.合理规划,扎实推进与实施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学校图书馆馆舍修复,资源及设备建设纳入了国家灾后重建项目。图书馆抓住这一契机,结合学校发展及图书馆建设需要,通过专家论证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建设内容,完成了补充纸质文献,修复设备,提升水平的总体要求。按照“严格控制资金,努力提高效率”的建设原则,通过项目招投标,节省了资金,保证了质量。灾后重建项目新购置图书达45万余册,新增电子资源100余万册。同时,存储设备、服务器、网络设备得到更新,自动化管理平台、资源管理平台进一步完善,网络信息服务基本能力大幅提升。
西南科技大学图书馆的十年是不平凡的十年,是不断创新快速发展的十年。成绩属于过去,新的征程已经开始,全体图书馆人将在学校建设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征程中不断作出新贡献。
(执笔人:王玉平 张 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