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十年做大信息学科

十年做大信息学科

时间:2023-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十年来,信息工程学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控制科学与工程被列为在建博士点,目前正加紧建设工作,争取在2012年获得授权。1999年之后,本科招生规模迅速扩大,电子、通信专业相继申报成功,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硕士点首次招生,学科专业建设受到巨大挑战。面临老学科升级换代、新学科建设完善、本科专业迅速扩招等诸多问题。学院的控制学科,1978年具有“自动化”本科招生资格。目前该学科已经发展成为“省级重点学科”。

依托产学研结合 十年做大信息学科——信息工程学院学科建设十周年回顾

信息工程学院

十年来,信息工程学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回顾十年的学科建设历程,学院抓住机遇、重视合作、苦练内功、协调发展,到目前为止,现已申报建设成功5个硕士点(其中2个省级重点学科,在校学生近300人),5个本科专业(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防重点专业,在校学生2200多人),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控制科学与工程被列为在建博士点,目前正加紧建设工作,争取在2012年获得授权。在学科建设龙头的带动下,学院其他工作也进入到良性循环的轨道,在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学生招生就业和科技活动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一、组建西南科技大学,为学科发展带来了机遇,队伍建设长足进步,实验室建设旧貌换新颜

学院相关学科,起自“四川建筑材料工业学院”的“工业自动化专业”,由于受建材行业生产条件的制约,学科发展长期在较低的技术层次上徘徊。

1999年之后,本科招生规模迅速扩大,电子、通信专业相继申报成功,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硕士点首次招生,学科专业建设受到巨大挑战。面临老学科升级换代、新学科建设完善、本科专业迅速扩招等诸多问题。需要从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培养等方面有一个较大的发展。但在当时条件下,面临地处二线城市,学校名气不响,信息学科人才引进困难等制约因素,这些谈何容易?

学校组建成立使我们在很多方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学院领导班子,统一思想,积极运作,重点抓了以下工作:

(一)学科大发展、人才是关键

依靠全院教职员工,通过申请教育部人才项目、学校人事处的专项资金等,积极选派教师到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进修学习。同时鼓励年轻教师进行学历提升,或争取保研指标,选派优秀本科生,免试推荐到中国科技大学进行师资培养。在较短时间内,有效解决了上课教师不足的棘手问题。在实验室人员的培养方面,积极联系董事单位,与研究院所、企业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结成一对一的帮扶,使年轻教师的实践工作能力有了较快提高。同时,还引进绵阳本地的人才作为补充,使学院的学科队伍有了一定基础。

(二)走出去的同时,想方设法引进来

在当时情况下,引进学科、学术带头人来校长期工作,或长期引入大量博士、硕士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学院领导审时度势,积极创造条件,利用与清华大学电子系的老关系,引入清华大学董在望、孟宪元等教授来校短期讲学,为本科生上课,指导实验室建设工作,配备多个年轻教师为其助课,既缓解了师资不足的矛盾,又培养出一批讲座型的青年师资。

随着教育部对口支援计划的实施,中国科技大学先后派出了黄胜华、戴礼荣、唐健、陆伟等教授来我院开展教学活动,在完成大量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培养专业队伍,为学科建设献计献策,使学院各项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

(三)抢抓机遇,实验室建设不放松

工科专业上层次、上水平,实验室建设和队伍建设同样重要,学校层次的提高也为做好这些提供了机会。2001~2005期间,我院事先筹划,积极申请,相继获得了日元贷款、省部共建等项目总计大约1000万元的实验室建设经费。学院领导带领全院职工,开展大规模的实验室建设工作,或亲自动手,设计实验项目,研制实验装置;或积极联系、调研,设计符合教学改革方向的实验内容。新建了包括过程控制、运动控制、PLC、FPGA、DSP,高频电子技术、通信原理、通信技术、医疗仪器、医学图像处理、微波与天线等多个实验室,原有的电路、电子技术、单片机、微机原理也增加了台套数,基本满足新专业和专业扩招的要求。

二、科技城信息领域的雄厚实力在学科申报、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缩短了与著名高校的差距

中国绵阳科技城是具有信息产业特色的中国科技城,境内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长虹集团、九州集团、西南自动化研究所都在信息技术方面拥有雄厚的实力。

学校早在1993年就与绵阳本地的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探索产学研联合办学模式,建立了学校董事会。在1995年,就与四川长虹电子集团公司合办“电子工程”专业。企业参与制定培养计划、参与教学和实践过程,接纳优秀毕业生充实到研发、生产和销售一线,使专业在开办初期就具有服务地方经济的明确方向,拥有极为鲜明的特色。

西南科技大学成立以后,学科建设提升到重要高度,学院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怎样让学科上层次和上水平。通过调研、学习和讨论,学院上下认识到:要实现学科的跨越式发展,就应加强与董事单位的合作。思路确定后,领导和骨干教师积极出谋划策,想办法与董事单位开展密切合作。邀请专家学者到学校讲学,派年轻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实习,联合申报科研项目。在此基础上,又联合申请学位点,共同开展研究生教育,以此促进科研与学科建设迈上了新台阶。

学院的控制学科,1978年具有“自动化”本科招生资格。1998年,联合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申报成功了“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硕士点,成为学校首批三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之一。在学科点申报成功之后,又邀请董事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为研究生上课或担任导师。经过十年建设,该学科已经发展成为拥有“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检测与自动化装置”的控制学科群,目前已成为“博士点授权学科培育点”,拥有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教学、科研、服务社会、学生科技活动等多方面都已进入一个良性的发展轨道。

而“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1997年开始“电子信息工程”本科招生,2001年开始“通信工程”本科招生,起步晚,起点低,师资缺乏,有显示度的成果少。但即使这样,为了与绵阳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同步,通信学科加快了发展步伐。2002年,联合西南自动化研究所,共同申报硕士点,2003年获得了硕士招生资格。通过整合资源,引进和培养了一支学术队伍,通信学科的实力在短时间内得到加强。目前该学科已经发展成为“省级重点学科”。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西南自动化研究所、长虹集团和九州集团等,在信息学院的学科建设过程中,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都提供过无私援助,体现了产学研联合办学的强大优势。

三、循序渐进,苦练内功,学科发展步入良性循环

硕士点申报可以通过联合董事单位来获得,但学科建设却只有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一条路,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合理规划,突出重点,通过扎实细致的工作来培育和壮大学科。这一点上,在这十年里,发生了许多感人的事迹发生。

九年前,马建国老师在李幼平院士的指导下,开展了下一代网络平台的研究。当初在国内,该方向的研究氛围尚未形成,研究方法并不成熟,成果推广应用的环境也未形成,但马老师带领自己的学术梯队,在这个研究方向上孜孜不倦,不断取得成就。十年来,马老师已连续主持包括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5项国家级项目,在未来网络体系结构,网络内容管理及语义计算方面形成鲜明的特色,在网络体系结构改革、数字文化安全、三网融合重大工程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获得了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研究成果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影响。

同样的品质,还体现在教学改革上。过去的通信电子系统,依靠模拟板卡级设计实现,但随着数字系统成为主流,原有的电路实现模块大多由数字信号处理模块来实现,相应的芯片设计也是电子信息类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而目前高校,包括211的重点高校,基于条件所限,还是教授过去的陈旧内容,在EDA新技术的引入方面进展缓慢。马建国老师在学生培养方面深入思考,他联合了清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著名高校,在国内倡导“电子系统设计”课程教学,使之成为电子信息类本科的基础课程,通过出版教材、讲座等形式,引导学院老师重视这一部分内容。通过十年不懈努力,终于得到回报。目前,马建国老师是“国家级精品课程负责人”、“国家级教学团队负责人”、“省级教学名师”,连续获得“十一五”和“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我校学生在全国电子设计竞赛、全国研究生EDA大赛上取得好成绩都与这些努力分不开。

学科的建设过程中,这样的事迹还有很多。林祥棣院士作为学校的第一任校长,对信息学科发展倾注了心血。面对通信学科起步晚,而科技城建设又需要这一学科发展的现实,他积极出主意,想办法,利用自己在国防科技领域的影响,带领学科骨干,投身到国防科研领域。在他的组织和协调下,李磊民、杨涛、江虹、黄玉清、刘先勇等教授先后获得了国防“863”项目3项,国防基础研究项目3项,取得鉴定成果和专利多项。

十年来,通过循序渐进的提高,学院已经形成了几个较为稳定的研究方向,包括在下一代网络(马建国、邢玲)、图形图像处理(吴斌、张红英)、光学检测(尚丽平、刘先勇),软件无线电和无线认知网络(姚远程、江虹、黄玉清)、微机电设计(杨涛)、工业控制(聂诗良)、微波天线(李少甫)等方面都得到过国家级项目和其他省部级项目的支持,为学科的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面对困难和挑战,正视自己的优势,树立信心最重要。作为信息学科建设,地处绵阳这样一个区域就是最大的机遇。随着国家地域发展战略越来越重视西部,信息产业作为绵阳乃至四川省的头号支柱产业,国外信息类跨国公司纷纷将总部迁往成都,使四川成为全国信息产业的高地。这些都为我们发展信息学科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坚定了我们发展学科的信心。

绵阳作为国家三网合一战略的十二个试点城市之一,又为信息学科特别是通信学科发展提供了机会,作为控制学科之后的另一个发展重点,通信学科将积极培育优势,争取下一批博士学科的建设计划。此外,绵阳科技城的国防军工及其他产业特色也为学院在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声检测仪器、生物医学等学科方向上展现了光明的前景。

十年弹指一挥间,而对于信息学院来说,却是关键的几年。回顾过去,激情澎湃;展望未来,任重而道远。

(执笔人:姚远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