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拼搏奋进铸辉煌

拼搏奋进铸辉煌

时间:2023-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5年1月,学校为进一步整合教学资源,强化学科与专业建设,将财经学院与管理学院合并,成立经济管理学院。到目前为止,在院本科生研究生人数达4000余人,是西南科技大学办学规模最大的学院。3项成果获四川省高教学会优秀科研成果奖,1项获一等奖。其中“借鉴工科教育理念,构建多层次、全过程经济管理学科实践教学体系”获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学院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获得历史性突破。

经国济民谱新章 拼搏奋进铸辉煌——经济管理学院十年改革发展回顾

经济管理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是以原绵阳农业专科学校(1995年更名为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1978年设置的农业经济管理系(1995年农业经济管理系分为经济贸易系和财政金融系)、原四川建筑材料工业学院(1993年更名为西南工学院)1988年设置的贸易经济系(1996年更名为经济与法律系)为基础,2000年两校合并组建西南科技大学后,为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对原两校从事经济、管理类学科的教师进行整合,2001年分别成立财经学院与管理学院。2005年1月,学校为进一步整合教学资源,强化学科与专业建设,将财经学院与管理学院合并,成立经济管理学院。到目前为止,在院本科生研究生人数达4000余人,是西南科技大学办学规模最大的学院。十年来,学院各届党政领导及经管人秉承学校“厚德、博学、笃行、创新”的校训,取得了快速发展的显著成就。

一、十年发展回顾

(一)党建工作成绩突出

在党的思想建设方面,十年来,学院党委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创新党建工作为着力点,以党员的发展、教育管理为主线,坚持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广泛深入地开展了科学发展观及创先争优等学习活动,取得了明显的学习效果;在党的组织建设方面,十年来共发展党员4000余人,其中发展教职工党员25人,发展学生党员3975人。现有党员1246人,其中教职工党员88人,占全院教职工总数的65.2%;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学院党委现设教职工党支部4个,学生党支部14个,共举办入党积极分子、党支部委员等系列培训班共19期,培训人次约5700人,编写并正式出版培训教材一部,为壮大党员队伍打下了基础。

(二)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学院认真实施学校人才强校战略,努力克服地域较偏等困难,倡导事业、感情、待遇留人。先后选派25名骨干教师到国内名牌高校进修深造,积极鼓励学院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经过十年努力,学院师资队伍的学历、职称、年龄、学缘结构明显优化,初步形成了一支兼具人格魅力和学术魅力的、适应学院快速发展的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一支近30人的高素质硕士生导师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134人,其中引进教师35人。2000年前学院仅有教授4人、副教授4人、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4人。现在学院有教授19人、副教授42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3人、在读博士教师13人,80%以上教师具有硕士学位;学院教师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四川省教学名师1人、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人、绵阳市科技创新人才2人、校级教学良师5人、校级优秀教师18人次、获校级优秀教学质量奖50人。为适应科研、教学等工作需要,学院还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长虹集团等单位聘请兼职教授40人,副教授5人。

(三)科学研究硕果累累

一是积极搭建科研平台,建立科研机构。2005年成功申报建立了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循环经济研究中心”,2007年该中心升格为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此外,学院还建有校级研究机构2个(企业管理发展研究所、区域经济研究所),院级研究机构1个(产业经济研究所);二是积极加强学术交流。2005~2009年,学院主办国内外学术会议152场次。选派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110人次;三是取得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十年来,学院教师发表学术论文979篇,其中,在经济、管理类重要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42篇,在普通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23篇。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24项,市厅级项目96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12项,市厅级科研奖励68项,到校科研经费400余万元,出版学术著作24部。

(四)学科建设稳步推进

十年来,学院始终把学科建设作为龙头。2003年、2006年先后成功申报“企业管理”、“情报学”2个硕士点;2008年企业管理学科成功申报为四川省重点学科。2009年又成功申报MBA专业硕士点,极大地提升了学院办学层次。

(五)研究生教育从无到有,质量逐步提高

截至2010年7月,“企业管理”、“情报学”2个硕士点已毕业硕士研究生78人。在读硕士研究生203余人,其中MBA专业硕士74人。2010届毕业硕士研究生考取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高校的博士研究生达16.1%。

(六)本科教学工作成绩斐然

一是专业建设快速发展。2000年两校合并初期仅有一个经济学本科专业。经过十年的发展,学院已拥有经济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和管理科学工程四个一级学科下的九个本科专业,其中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为重点专业。2008年,经济学成功申报为省级特色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成功申报为校级品牌专业;二是课程建设成效显著。2009年10月《管理学原理》成功申报为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网络教育课程),2009年《政府经济学》成功申报为四川省精品课程,2010年6月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成功申报为省级教学团队,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取得了国家、省级的历史性突破;三是教学管理高效有序。2007年学院被学校评为“本科教学评估先进集体”,2009年学院又被学校评为“2008~2009年度优秀教学状态学院”;四是教学研究与改革硕果累累。近四年来,学院教师承担教育教学类研究课题54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3项。3项成果获四川省高教学会优秀科研成果奖,1项获一等奖。其中“借鉴工科教育理念,构建多层次、全过程经济管理学科实践教学体系”获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学院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获得历史性突破。

(七)实验中心建设初具规模

2005年两院合并后,组建了经济与管理实验中心。面积仅150平方米,实验设备120台(套),总价值80万元。此后校院两级逐年加大投入力度,特别是利用中央与地方共建经费,建立和完善了经济与管理学科基础实验室。截至2010年5月,中心共拥有成建制的专业实验室11个,总面积800余平方米,实验设备450台(套),总价值317万元。学院图书资料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截至2010年5月,共有图书27205册,总价值715585元,期刊种类累计达到260余种,基本满足了教学与科研工作的需要。

(八)继续教育影响广泛,并成为学校继续教育的中坚力量

两院合并之前,继续教学规模小。两院合并后,为推动学院继续教育上规模、上水平,学院于2005年9月成立了继续教育中心,并秉承学校继续教育的办学宗旨,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优势,积极顺应市场需求,以“经济、实用和服务最佳化”为目标。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成教网络教育有4个本科专业,3个专科专业面向社会招生。自学考试有3个本科专业,1个专科专业面向社会招生,学员分布全国10余个省市自治区。

(九)学生素质教育成效显著

十年来,学院先后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万余名高级经济管理人才,并在学生管理工作方面形成了“以学生党建为龙头,加强学风建设、強化素质教育与科技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拔尖人才”的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学生工作特色,成效较显著。在学风建设方面,工商管理专业0403班获得“四川省优秀班集体”称号,代表四川省参加全国优秀班集体的评选、国贸0502的李扬美同学被评为2006年中国“栋梁之星”(全国共20名)、2006年“CCTV”杯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获二等奖、2007年两位同学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设计大赛中,有300余名学生共获省级以上奖励30余项,本科学生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

(十)国际交流与合作初见成效

学院始终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拓展师生的国际化视野。先后选派17人次教师到日本、美国、德国、芬兰、新加坡等高校访问学习,20人次教师参加国际学术、教育教学研讨会议;与德国杜塞尔多夫应用科技大学和芬兰纳特科技大学建立稳定的交流合作关系,已接收德国学生来学院学习,芬兰学生也即将来校,同时,学院已经选送了30名大三学生赴德国、芬兰进行为期半年、一年的学习交流;目前正在与美国的马里威尔大学洽谈合作交流事宜。

二、十年办学的体会

经历十年全院教职员工的求索,学院发展快速,成绩突出。上述成绩的取得,使我们深深体会到,要办好做强经济管理学院,就必须:

(一)紧密围绕学院中心工作,务实开展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

十年来,学院党政始终坚持把开展好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与做好教学、科研、服务等工作紧密结合。注重把在教学、科研、服务等工作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教职工及时发展为党员。无论是在国家、省级科研项目、精品课程、特色专业、教学团队的成功申报,还是在教学、服务等工作方面,正是全院干部、专家教授、党员及教职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敬业进取,奉献才智,使学院取得了十年快速发展的成就。

(二)强力推进人才强院战略、着力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

有什么样的师资队伍就有什么样的学院。十年来,学院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学院建设的首位,积极采取措施,克服各种困难,着力送培和引进高学历师资,使学院整体师资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三)审时度势、抢抓机遇,拼搏进取、提升实力

这是学院在近几年建设新学科、开办新项目时具备的起码追求。这一点,无论是从学院2005年成功申报建立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循环经济研究中心”、2008年企业管理学科成功申报为四川省重点学科、2009年又成功申报MBA专业硕士点、创建和发展本科物流管理、继续教育等新专业,还是成功申报国家、省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等方面都得到很好的体现。尽管这些事业才开展不久,却已经显现出学院办学层次的提升和核心竞争力的增强。

(四)充分发挥好学院学科及教师资源优势,积极支持和鼓励教师为绵阳科技城建设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好务

十年来,学院不少专家教授利用工作之余及暑寒假,深入社会,面向企业、农村、市场调查研究,为绵阳及川西北地区相关政府、企业、发展农村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献计策、办讲座、搞规划;另一方面,在办好研究生、本科生教育的同时,积极推进继续教育工作。这些工作的开展既扩大了学校学院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又为学校学院的发展、队伍的稳定、教职工待遇的提高奠定了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

三、未来十年展望

未来十年是学院发展的关键时期。为此我们必须切实贯彻落实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审时度势,高起点思考学院未来十年的发展:

(一)强化学科建设,不断提升学院硬实力

集中优势,突出重点,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力争到2020年成功申报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为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成功申报会计、金融、图书情报等9个专业硕士点;成功申报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二)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学院软实力

为实现2020年把学院建成教学研究型学院的目标,必须把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优化师资结构作为根本。为此,将继续着力推进学院教师到名校深造,提高学历、职称层次;着力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及学科、学术带头人;力争到2020年专任教师副高以上职称达到80%,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到80%,培养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2~5名。

(三)强化科学研究,提升科研水平

学院将继续加大科研奖励力度,力争到2020年构建一批高水平的科研团队,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科研队伍,形成一批具有国内影响力的高水平科研成果,培养出5~6名学术和学科带头人;力争把“四川循环经济研究中心”建成省内影响大、国内知名的研究中心。

(四)强化教学质量,继续推进质量工程建设

为此,学院将继续建立和完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和监控体系,继续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力争到2020年成功申报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2~4个,精品课程3~6门,教改项目1~5个。

(五)强化学生素质教育,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强力推进导师制,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继续推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工作机制,为基础知识扎实、创新和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搭建实训平台,积极支持和鼓励他们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设计大赛、国家部委、省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类学科的比赛活动,使拔尖人才脱颖而出。

(六)实施开放办学,加快国际交流与合作

学院将采取积极措施,提高教师的外语水平,力争到2020年选送30%之以上的专任教师去国外高校深造,学习国际先进的经济管理理论和教学模式,使其回院后坚持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在地方政策、行业发展、企业进步等方面,学院和教师有更强的影响力。

(七)适度控制本科生教育规模,逐步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

力争到2020年,在院本科生规模2500人左右,研究生1300人左右,学生总规模控制在3800人以内,努力把学院建设成在西部有较大影响、特色显著的教学研究型学院。

(执笔人:陈其贵 王朝全 姚亚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