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歌雅韵香满园 翰墨丹青写华章——文学与艺术学院发展之路
文学与艺术学院
穿过岁月的时空,往事如烟,岁月如歌!
八年来,特别是2005年学院合并组建成立以来,学院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特色求发展,推动文理交融,提升多方位文化综合素质水平,办社会满意的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确立了“文化奠基、质量立院”的办学理念,明确了“以教学为中心,育人为根本,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文教育、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为载体;以提高人文素质、科学精神、艺术修养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办学目标,建立了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
一、理清思路,准确定位,固本清源
2005年1月学院由原文学院和原艺术学院合并组建以后,学院根据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律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院工作,在客观分析发展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确定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定位,确立了“文化奠基、质量立院”的办学理念,确立了“重德、励志、尚美”的院训,倡导“团结、求实、创新”的院风。
2007年,学院以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契机,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着力将本科教学评建工作作为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院可持续发展的一次历史性机遇。学院党政班子大胆提出并积极实施“哑铃型”发展的道路,即以“学科建设”和“本科教学质量”作为哑铃两端,以“日常管理”作为握柄,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大教学建设投入,强化教学中心地位,贯彻“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思想,形成了“以教学为中心,育人为根本,学科建设为龙头”的办学思路;依据学校办学定位,形成了以“培养具有人文艺术积淀、具备较高专业技能水平、具有创新潜能和协作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文艺术类专门人才”的办学目标。
这一时期,学院通过稳定规模、强化基础、整合资源、调整结构,在学科建设、专业发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校园文化和社会服务等方面迈出重大实质性步伐,实现了学院持续、健康和协调发展。
二、围绕中心,百花齐放,夯基出彩
(一)遵循学科发展规律,多学科协调发展
学院现有汉语言文学、广播电视新闻学、艺术设计、音乐学、音乐表演、对外汉语6个本科专业及汉语言文字学1个硕士点,学科门类众多,特色各异。学院始终坚持多元化标准,根据学科特色规划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长期以来,学院始终坚持以“质量求生存,特色求发展”,遵循学科发展规律,发挥各专业特色,做强特色学科,发展交叉学科,培育新兴学科,扶持弱势学科。推进教学改革与建设,实现学科各显其长,确保不同学科专业的协调发展。
1.文学奠基
学院注重发挥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师资力量及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引领作用,成果显著。五年来,学院先后出版了一大批学术著作,发表了大量的文学作品。郝志伦教授获得省级教学名师奖、蒋宗许教授参编了国家重大项目《儒藏》的编撰工作,郑剑平教授负责的《语言学概要》被评为2010年度四川省精品课程,对外汉语专业被评为2010年本科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同时,学生们在老师们的精心指导下创作热情高涨,2005级中文专业学生崔岸儿撰写的长篇小说《龙图腾》获得国际“霍尔拜恩幻想文学奖”,小说德文版和中文版已经在欧洲和国内出版,为学校赢得了荣誉。
2.艺术展示
如果说文化奠基侧重的是学科内在美的展示,那么,艺术展示则更多表现了外在的美。本着实现学校“文理交融”的目标,学院建立了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着力全面提高学生文艺素质、教师文化素养和学院文化品位。对于艺术音乐专业,我们始终坚持“课堂教学是基础,技能提高是根本”的教学原则,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八年来,学生在历年大学生艺术节、旅游文化设计大赛、全国广告设计大赛、中国音乐“金钟奖”大赛等各级各类大赛获奖200余项。
3.文化传播
文化传承与传播是现代大学的重要任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自招生以来,秉承办全媒体教育,走跨媒介传播的路子的教育理念,特别是在网络媒体传播方面有了相当的影响。我们在对外汉语办学中,坚持语言和文化并重,利用学院文化艺术的学科优势,特别加强了传统文化和特色文化在培养目标中的重要性。新闻专业的学生成为学校校园新闻报道的主力军,也成为宣传西南科技大学的信使。2010年,新闻专业全新改版了新闻专业网站,在该网站推出了全新的《言报》电子版、网络电视和网络广播,使新闻专业的师生通过网络平台,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媒体记者和编辑。诸多优秀作品已上传优酷、土豆等知名网站,扩大了知名度,增强了文化传播的能力。学院教师还通过教授外国留学生课程的机会,利用广泛的文化知识,传播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已经产生良好影响。
(二)注重教学环节,稳步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工作是大学的立足之本。学院自组建以来,坚决贯彻实施教育质量工程,始终坚持以“质量求生存、特色求发展”,推进教学改革与建设,做到了“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
对学院开设的每一门课都指定专人负责督导、核查,做到开课前先论证,论证后需试讲,试讲必点评,点评后改进,然后才可以正式开课。学院每学期组织教师开展形式多样的讲课比赛,由教授做教学示范,中青年教师进行多媒体讲课大赛,通过这些活动促使每位教师在课前精心准备,课堂上悉心讲授,与学生开展互动。为完善学分制管理,学院在本科生中实行了导师制,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老师的直接辅导和教诲,在学生的学业发展和人生发展中能有及时的指导和终身的联络。学院根据教学质量“双工程”精神要求,积极制定和研讨完善了《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管理暂行办法》、《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计划》、《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等一列教学科研管理文件,教学质量迈上了新台阶。
(三)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推动科学研究上水平
学院组建时间短,底子薄,积淀少,学科之间不平衡。因此,学院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采取“内培外引”的方式,大力实施“人才强院”战略,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克服师资不足的困难。学院现有教职员工90人,其中,专职教师76人;有教授、副教授职称的18人;获得博士学位的7人,硕士41人,教师队伍中有省级教学名师、优秀专家、省市政府津贴获得者、曾宪梓教育奖励基金获得者、四川省优秀教师、师德标兵、优秀青年教师标兵和各级教学成果优秀奖获得者多名、特聘专家多位。伴随师资力量的不断强化,科学研究实力也随之提高,截至2010年8月,学院成功申报5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出版学术专著20余部,发表重要核心期刊80余篇。
为鼓励学院教师参与科研工作,学院还设立学术专著专项资助基金资助教师学术专著的出版,并积极鼓励教师参与各项学术会议、科研团队,邀请专家学者到校讲学。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以来学院共有80位教师参与国内外各种学术会议100余次。邀请舒乙、曹广顺、郑碧贤等80余名国内外专家学者到校讲学授课,扩大师生的学术视野。
三、整合资源,文化奠基,星空灿烂
大学校园是高雅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培育大众文化的沃土。学院积极发挥专业优势,将高雅校园文化同优秀教学质量一同打造,用专业渠道引领和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强化师生实践能力,推动了学院的发展和建设,营造了高雅校园文化,成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力军。
(一)构建“以我为主,广泛合作”的校园文化活动合作与交流模式,发挥学院主体力量与校内外各方配置优质资源的作用,寓教于行,引导学生服务校园和社会,在锻炼中成长成才
学院提出“以我为主、广泛合作”的校园文化合作交流模式,组建了由学院师生为主体、其他学院师生参与的西南科技大学“手拉手、心连心”学生艺术团、西南科技大学民乐团、管弦乐团、合唱团等文化团体,吸收全校对艺术感兴趣的师生参加,同时发挥学院主体力量与校内外各方配置优质资源的作用,相互学习、借鉴,共同提高、进步。学院的文化表演团体多次参与了董事单位慰问演出、绵阳市各类大型文艺活动、抗震救灾、社会实践、三下乡等慰问演出。还承担过“中华校园诗歌节·荧屏谭诗”电视访谈会的舞蹈表演与合唱任务,参加了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音乐·艺术·人生”音乐学术讲座,并与李岚清同志同台共唱《蓓蕾之歌》、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的“激情广场大家唱”节目录制等大型文艺活动。文学与艺术学院师生通过对高水平的校园文化活动的跟踪研究和成功经验的持续学习、引进和吸收,使学院教风建设、学风建设收到了明显的成效,得到了教师、学生的高度认同。
(二)努力建立“以生为本,协调发展”的学生教育和培养模式,不断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拓宽实践锻炼的平台
为使学风建设取得实效,我院结合专业特色,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作为优化学生个性方案的重要目标,积极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条件。在校内外各种文化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展示和检验自己创新能力的舞台。经过多年建设,学院现已具有语言实验室、对外汉语实验室、电视节目制作实验室、摄影与摄像实验室、计算机图形处理室、数码设计实验室、画室、琴房等文艺实践中心;有古筝训练室,手工艺作坊、舞蹈练功房等开放式实践教学基地,有中央与地方共建的高校优势特色实验室——广播电视综合实验室等国内一流实践教学平台,能够完全满足学院各专业师生实践教学活动需要。文化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文化创造成果的取得,有力地激发了文学与艺术学院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个性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接受了锻炼,增长了才干,发挥了作用,也使学风建设的效果得到了巩固。
(三)探索“4+3”模式,打造系列校园文化艺术品牌活动,构建校园文化活动的实践大平台
多年来,学院经过长期的培养,组建了管弦乐团、民乐团、萨克斯合奏团、大学生合唱团等校园文化艺术品牌团队;形成了以新年音乐会、文艺新视听、系列专场音乐会三大系列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开展模式,推进高雅文化常态化,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活动,这些活动无一不彰显出我院校园文化活动的高质量与高品位。从2005年开始,每年的新年音乐会都成为校园文化盛宴,成为学校辞旧迎新最好的礼物;学院将专场音乐会纳入日常教学中,鼓励优秀的师生组织专场音乐会,近三年来学院举办师生专场音乐会10余场,极大地鼓舞了师生的教学与求学热情;“文艺新视听”作为我院品牌综合性晚会栏目在学校开展,成为学生自主表演的魅力舞台,充分展示我院音乐、艺术、汉语等专业互通立交的专业特色和能力素养。
(四)以素质教育课为阵地,提升多科性大学环境的大学生人文素质
在我校2005年修订的各专业培养方案中,明确了素质教育课程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我院担任了全校人文素质类课程教育的许多任务,是实现学校培养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教育目标的重要力量之一。目前,我院担任的素质教育课程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大学语文》、《文学名著导读》、《美术欣赏》、《音乐欣赏》等全校“通识教育类课程”;第二类是《普通话水平测试》、《影视艺术欣赏》、《世界名曲欣赏》、《形体与舞蹈》、《商务礼仪》等30多门“综合教育类课程”。经过多年精心打造,“大学语文课程建设”项目2004年获西南科技大学首届教学成果一等奖,“大学语文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获2005年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2005年,“大学语文”被列为西南科技大学重点建设的校级精品课程。我们相信,随着课程建设的广泛深入地进行,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文素质课程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素质教育之花将在西南科技大学常开不败。
实践证明,文学与艺术学院这种融多层面、多维度、多种活动方式为一体的特色文化带动教风学风建设的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是我们要坚持的方向。
历数奋斗风起云涌,收获成果乾坤锦绣!雏凤清于老凤声,跨进新的十年,奔向新的征程,我们将再聚智慧,再激力量,再创辉煌,在学校跨越式发展大潮中,期待学校更加美好的明天!
(执笔人:王 力 肖国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