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春风化雨润心无声

春风化雨润心无声

时间:2023-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从廉政古诗文、廉政格言、廉政典故学习等方面阐述了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方法与途径。关于廉政文化进校园,有相当一部分声音认为没有必要。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理解,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廉政文化”的认识不够到位。对孩子进行廉政文化教育,可以产生“先入为主”的效应,从而将廉洁的因子根植在学生意识中。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

春风化雨润心无声——校园廉政文化建设之我见

周 青

摘要:校园廉政文化建设是教育系统全面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举措。本文从廉政古诗文、廉政格言、廉政典故学习等方面阐述了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廉政文化 校园

关于廉政文化进校园,有相当一部分声音认为没有必要。他们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廉政应该是政府官员的事。对学生进行廉政教育,不仅牵扯了教师的精力还有可能过早地给学生纯洁的心灵抹上一些阴影。

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理解,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廉政文化”的认识不够到位。“文化”的本义就是“以文教化”,它是对人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对孩子进行廉政文化教育,可以产生“先入为主”的效应,从而将廉洁的因子根植在学生意识中。

那么,如何促廉政文化扎根校园呢?笔者认为,进行廉政古诗文、廉政格言、廉政典故的学习、引领和熏陶,营造一种让学生能够接受陶冶的氛围,不失为一种良策。

一、诗文学习,春风化雨

古诗文语言精练,读起来朗朗上口,深得学生喜爱。如果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中让学生多学些廉政方面的古诗文,就会如同春风轻抚、细雨轻洒,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心灵播下一颗颗廉洁清正的种子。廉政方面的古诗文很多,笔者暂且以学生容易理解的托物言志诗作一番引领。

都知道周敦颐的《爱莲说》中有一句诗“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句诗至今脍炙人口,不仅因为“莲”与“廉”谐音,更是因为莲本身所具有的高洁清廉的品性。

梅、竹向来深受诗人青睐,也因为它们具有同样的品性。梅的高洁傲岸,竹的虚心有节,往往成为诗人言志的寄托。

梅,令人倾倒的气质,不仅是一种“凌寒独开”的孤傲,更是一种“暗香浮动”的清逸。北宋诗人林逋的《山园小梅》正是通过咏梅表达了其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气节。元代画家、诗人王冕的《墨梅》也是通过对梅花的赞颂,委婉地表达了诗人洁身自守、不求闻达的志趣。特别是最后两句“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更是表现出了作者的人生观,以夸赞“梅花”的方式,说出了为人应该清朗、正直的道理。

咏竹的廉政诗词也不少,竹的劲节、竹的虚心,代表了诗人不屈的气节和谦逊的胸怀。元朝的马谦斋在《柳营曲·咏竹》中将竹赋予坚贞和刚直的性格,“贞姿不受雪霜侵,直节亭亭易见心”,极为深刻而感人。北宋画家刘延世在《墨竹》中写道:“酷爱此君心,常将墨点真,毫端虽在手,难写淡精神。”这表达了作者对竹子的深情厚谊以及对竹子所代表的淡泊名利精神的向往之情。“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用自己的生命在历史的长河中踩下了一个个坚实的脚印,不仅仅是他的诗、他的画,更是他的所作所为,为世人树立起一个清清白白做官的榜样。

一首首诗,融入的是一份份真切的情怀,立着的是一个个高洁的灵魂。诵读着这样一些诗,感受着这样一份情,想象着这样一群人,何愁读者的灵魂不被净化?

二、格言引领,雨露滋润

格言言简意赅,集智慧、机智、经验之精华,常常幻化成自然之雨露,滋润着人的心田,启迪着人的心智。廉政格言更是字字如珠玑,敲打着、鞭策着人们的行为,激励着、荡涤着人们的心灵。

让廉政格言引领,目的是让正气立身。明朝的郭允礼撰写《官箴》,提出“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吏不敢慢,廉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这是对“公廉”最为后世称道的经典解释。凡事做到公廉,其身必定要正。孔子在《论语》中也有过这样的论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确实,如果能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做到廉洁正派、公正无私、正直无畏、一身正气,真正起到模范表率作用,那么大家就会跟着你走正道,正气就会得到弘扬。

那么如何做到正气立身呢?笔者认为应重在培养以下几方面的精神特质:

要严以律己。“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两千多年来,孟子所提出的“大丈夫”的这三条标准,得到举世一致公认,一直延续至今。此话教诲人们,不论面对金钱、地位、享乐的诱惑,还是身处清贫、低贱、困苦的境地,都要经受起严峻的考验,毫不动摇地坚持原则,坚持道德,坚持正义,做一个铁骨铮铮、顶天立地、当之无愧的大丈夫。

要言行一致。孔子曾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此话告诫人们不要做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行胜于言,身教重于言教,要以自己的模范行动为大家作出表率。

要诚信待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不知道他何以立身处世,能做成功什么事情?为人一定要讲诚信,否则就得不到他人的信任和拥护,就什么事也办不成。

要广交益友。孔子说:“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意思是告诫人们结交朋友要慎重,要有正确的选择,要交益友。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诚实信义的人交朋友,同博学多识的人交朋友,会得益,否则就会贻害无穷。

正气立身,邪气就不敢轻易近身。从小在格言文化的熏陶中铸就钢铁之身,即使长大后身处染缸,也能自觉抵挡歪风邪气入侵自己的身体和心灵。

三、典故熏陶,润心无声

关于廉政的名人很多,他们的故事千百年来历经时光的淘漉更显其灿烂的光辉。他们把高尚不贪、守住清贫、务实为民、仗义执言作为自己廉政的准则。

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

高尚不贪的品格,一直是古往今来清廉之士的圭臬,而子罕无疑是杰出的表率和先行者。在常人看来,玉石、黄金、珍珠都是宝贝,但子罕卓而不群,他衡量宝的标准与常人不同,在他看来保持品格上的清白,不贪才是真正的宝。

包拯“不持一砚归”的故事相比“以廉为宝”的故事并不逊色。包拯常说:“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端州盛产名砚,在其任端州知府期间,有人送其端砚,他开着玩笑拒绝说:“如今我来到产端砚的端州,便收端砚;明日去产金的金岭,又受金子,我岂不成了天下鼎鼎富有的珍玩大盗吗?”直到他即将离任时,当地精制一方好砚,赠给他作纪念,他还是婉言谢绝。“不持一砚归”,体现了包公的清廉耿介、正直无私,为群众所赞颂。

守得住清贫,经得起诱惑,才能做到清廉。两袖清风一直以来为世人所称道。

北宋时代的著名政治家范仲淹,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之职,他一生忧乐天下,开一代廉政之风,死后入殓时连一件新衣服也拿不出来。后世之人,不仅吟诵着他在《岳阳楼记》里的警世名句,而且特别景仰他一生廉俭,称颂他是“大忠伟节,前不愧于古人,后可师于来者”,是“中华第一廉臣”!

清代官员于成龙,被康熙称为“今时清官第一”,他一生为民众办了许多大事,但生活节俭,平时只以青菜下饭,人称“于青菜”。如此清廉之臣,怎能不受百姓由衷地爱戴呢?

身居要职,固然要崇尚不贪、守住清贫,但更要务实为民。

一清如水的范仲淹,为官三十余年,胸怀天下,不图个人安享。他谪贬睦州为官,不到半年,就倡导修建“严子陵钓台”,向世人高扬“使贪夫廉,懦夫立”的钓台之风;赴乡梓之地苏州做太守,他买下南园,创办苏州知学,为国育才。总之,他不管自己升官降官,每到一地,便千方百计兴利除弊,做出几桩惠及民众的事情。但要做到真正为民、利民,还需要有一种唯实不唯上的气魄以及面对不良现象敢于直言的勇气。

明代著名政治家海瑞,嘉靖四十三年任户部云南司主事。嘉靖四十五年世宗皇帝迷信道教,讲究长生之术,不理朝纲。海瑞买棺材,别妻子,散童仆,冒死上疏,条奏《直言天下第一事疏》,触怒嘉靖皇帝。他把国家和百姓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甚至不惜自己的生命。

名垂青史的包青天之所以为人民所歌颂所怀念,也正是因为他为人刚直,从不趋炎附势。那种“刚正不阿的大无畏气概”涵盖了他一生的实践。

读着这样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心会被主人公一股股凛然的正气无声地充盈,那正气会从心底升腾,从周身散发,转而凝结成一股崇敬之意,令读者不得不为之倾倒,为之折服。总之,古诗文的学习、格言的引领和典故的熏陶,犹如温柔的春风,会把漫天的云朵,幻化成淅沥的雨滴和晶莹的露珠,从天际悄悄地降临,弥漫于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浸润每一颗纯洁的心灵。只有这样,才能把廉政因子无声地播洒在学生的心田,廉政文化才能发芽、长叶、从而扎根校园。

(作者单位:慈溪市教师进修学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