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形势下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新形势下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时间:2023-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等学校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的各项政策要求,紧密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加强和改进教学工作,保证了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由此看出,加强对高校教学质量的保障工作是当前高校的一项紧迫任务,因而我们的研究也就十分有意义。

新形势下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新形势下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1)

引言

周济部长在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育人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又一代新人,是党和人民赋予高等学校光荣而神圣的历史使命。我国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国家和社会对高等学校寄予厚望,广大家长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切期望,广大青年学生有强烈的成才渴望,政府和群众花了那么多感情、那么多精力和那么多财力,把孩子送到高等学校,就是希望受到良好的教育。质量上去了,学生成才了,人民群众就满意了,国家和社会的需求也就得到满足了。因此,各高等学校必须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把教学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应该看到,高等教育在前一个阶段快速发展过程中,质量是有保证的,总体情况也是好的。教育部始终把提高教育质量放在重要的位置,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切实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1998年召开第一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增强质量意识、加强素质教育,对高等学校加强教学工作起到了突出的作用。2001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即4号文件,就加强教学工作明确提出12条针对性很强的要求,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显著的作用。我们实施了“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开展“高等学校名师奖”的表彰奖励,建设“国家精品课程”,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积极开展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等学校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的各项政策要求,紧密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加强和改进教学工作,保证了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几年来,我们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八字方针’,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当前,我们要进一步学习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贯彻‘八字方针’,就必须一方面坚持促进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更加注重深化改革和提高质量,尤其要重视教学质量的提高。按照这样一种思路,我们要将工作重心由前一阶段高度重视规模发展,转移到在规模持续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质量。由于教学工作在提高质量中处于突出地位,因此,在工作重心转移的过程中,尤其要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既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需要,更是高等教育领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

“当然,我们在回顾过去几年的工作及取得的成绩的同时,还必须正视当前教学工作所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最为突出的问题,一是教学投入严重不足,二是教学管理相当薄弱,三是教学改革亟待深入。从根本上讲,还是质量意识淡薄,在某些地区、某些高校,轻视教学、忽视质量的现象还相当严重。因此,首要的任务还是增强质量意识,牢固确立质量是高等学校生命线的基本认识,坚决实现高等教育工作重心的转移,把提高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

“在实现高等学校教学工作重心转移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花大力气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切实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一是加大教学投入,二是强化教学管理,三是深化教学改革。针对教学投入严重不足,要切实加大教学投入力度;针对教学管理相当薄弱,要不断强化教学管理;针对教学改革亟待深入,要继续深化教学改革。要真正把更多的精力和更大的财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上来,以高质量、高水平的本科教育,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增加投入是对教学质量的外部保障,强化教学管理和深化教学改革都是对教学质量的内部保障。由此看出,加强对高校教学质量的保障工作是当前高校的一项紧迫任务,因而我们的研究也就十分有意义。下面的研究重点放在高校的内部保障上,外部保障只是在理论分析中提到。

一、简要评析当前我国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状况

虽然近几年来我国高校对教学质量越来越重视,教学质量保障工作也逐渐得到加强,但总的来说,我国高校教学质量保障工作还很不成熟,无论是保障理论、保障方法还是保障技术都亟待加强。概括起来,我国高校教学质量保障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教学质量保障的观念落后

第一,在教学质量保障工作中,把重心放在对传统的办学条件和教学秩序的监督上忽视了对整体教学环境的关注。第二,过分地重视教学结果而忽视了教学过程。第三,过分地强调课堂教学而忽视了实践教学。第四,重视随机性教学检查和对突发性事件的处理而忽视了自我约束机制的建立。第五,习惯于单独检查教师的教学责任和学生的学习纪律而没有把教学互动过程置于监督与评价之中。

(二)教学评价机制导向错误

从政府和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导向上看,对教师的评价往往过度重视教师的科研成果,而对教学方面的要求却很模糊。虽然有教学课时数的规定,但缺少对教学实际效果的科学评价标准和有效评价手段,导致教好教坏一个样,无法形成对教学的有效激励与约束机制。

从政府和社会对学校的评价导向上看,尽管近些年来政府一直把构建丰富多样的高等教育体系,以满足不同层次高等教育需求作为工作的方向和努力的目标,要求高校发挥优势,办出特色。但在评价一所学校时,往往主要看其博士点、硕士点、博士后流动站、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数量,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科研成果、科研论文的多少等,忽视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

(三)教学质量保障方法落后

(1)教学过程监控不平衡,偏重对课堂教学进行监控,而对其他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监控较少;对理论教学监控较重视,而对实践教学环节则缺乏监控。

(2)教学质量评价不尽完善,有的高校尚未建立符合本校实际的,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且评估过程中人为成分较重。

(3)教学质量监控范围较狭窄,对教学计划、教学秩序的监控较重视,而对执行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研究等方面的监控不足;对教师教学活动监控较严格,而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监控较松弛;对学生知识的考核比较重视,而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考核缺少办法。

(4)教学质量监控功能发挥不足,领导对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薄弱环节重视不够,对监控系统反馈信息缺乏决断,从而导致了教学质量监控效能的丧失,也削减了监控工作的价值与意义。

(四)教学质量保障人员的专业素养不高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工作应该具备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专业性的知识。高校中从事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工作人员中,真正具有这方面专业知识背景的人还不多,绝大部分工作人员的知识构成单一,甚至有一部分人是“半路出家”没有经过严格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训练。

二、新形势下我国高校教学质量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众所周知,我国当前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令人担忧,于是有教育部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的相继出台,于是有中共中央总书记和国务院总理亲自关于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讲话,于是有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实施,于是有大量关于高校教学质量问题的专题研讨,于是有全社会对于高校教学质量的关注和对高校教学质量保障工作的重视……

虽然教育部长周济同志认为我国本科教学质量整体上是高的,但那是就整体而言的,而且是相对于世界其他国家的本科教育来说的。事实上,我国无论是本科教育还是研究生教育或者是专科教育,其质量问题都十分严重,本科教育也许比较起来要好一些。

虽然现在许多人都感觉到了高校的教学质量问题,但是对高校教学质量问题的具体认识却并不是十分清楚,许多人不知道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为此,有必要对教学质量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其产生原因进行一番分析。

当前高校教学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基础知识薄弱,专业技能欠缺,动手能力不强,人文知识贫乏,岗位适应能力差,缺少发展后劲。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一)内部主要原因

1.教学观念落后

教学观念落后主要表现在对教学目的与教学行为作用的认识上,从而影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高校的许多领导、教师和管理人员都认为,高校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专业知识,而实现这一目的的唯一途径就是尽可能把需要的课程开出来让学生修读,同时认为,只有通过老师传授学生才能掌握知识。于是一方面学校开出大量的课程,几乎占了学生在校的全部学习时间;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满堂灌,几乎不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再一方面在考试上大量采用闭卷笔试,导致满堂灌、背死书现象盛行。

2.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

自扩招以后,教师增加的速度远远赶不上学生规模扩张的速度,导致生师比急剧增高,同时由于大量补充新教师,新教师来不及培训就上岗,教学经验欠缺。另一方面,鉴于现行人事政策,大量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老教师年满60岁就退休,于是造成高校教师数量不足与质量不高同时并存的现象。教师总量不足,结构性短缺,特别是高水平的教师和新兴专业、复合专业教师不足是制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瓶颈因素。

3.教学投入不足

政府对教育的财政投入不足是我国高校长期存在的问题,穷国办大教育,可能这是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解决的问题。关键是我国人们的教育资助理念落后,教育资助机制也未建立,国内许多有钱人士宁愿把钱挥霍在过度的消费之中也不愿把钱投入教育。高校能用于教学的经费十分有限。某省大部分高校的人均办学经费不足一千元,不到国外一般高校办学经费的二十分之一。财政投入不足本来就给高校教学带来了诸多困难,可是高校领导、教师乃至学生在教学上精力投入的减少,更影响了高校教学质量。近几年来,高校领导忙于扩大校园和基本建设,把钱和精力花在了购置土地和基建以及扩张专业数量上,很少把精力放在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上;高校教师年轻的把精力放在进修、提高学历或所谓的科研上,年老的把精力放在做文章、搞课题或外出讲学挣钱上,对教学只是应付了事;而来校求学的学生也因就业的困扰无心恋学,把许多时间花在了上网和考证求职上面。这种精力投入不足,更是影响教学质量的根本原因。

4.实践教学环节缺失

知识可以来源于书本,但是能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提高,就连知识本身也要通过实践才能得到巩固。因此,实践教学在现代高等学校教学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可是,实际上由于资金缺乏实践教学难以保证,许多实践性教学环节被忽略,实践教学要求不得不放弃。由于毕业之年学生忙于找工作,使得基本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都流于形式。实践教学的弱化,直接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差,影响了人才质量。

5.专业设置盲目

有的学校对社会需求研究得不深不透,把社会的短期热门而理解为社会需求,简单地加以迎合。一些学校不顾办学条件,看到市场需要什么就设什么。有的学校甚至提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抓住机遇也要上。还有些学校不研究社会需求,有什么条件就办什么专业,这样的专业社会需求很低,对学校总体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不会有太大的支撑作用。

6.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近几年来,随着能力培养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在教育行政部门的引导下,各高校在总学时不断压缩的情况下,普遍减少了理论教学的学时数,增加了实践实习教学环节的学时数。在有限的理论教学时数内,计算机和外语作为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两翼,对所有的专业来说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而“两课”教育又有刚性的学时要求。怎么办?学校只能是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挤。在这种条件下,想有效实现“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的培养目标,难度自然很大。课程设置不合理,极大地影响了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7.教风学风不正

教风、学风是保证教学质量的两个关键因素,教风标志着教师的水平与素质,学风标志着学生的水平与素质。良好的教风与学风可以弥补许多硬条件的不足,不良的教风与学风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学生品德低劣、学识浅薄、人才培养目标无法实现。近年来,高校虽然加强了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对学生的考风考纪教育,但是由于学生规模与教师队伍太大,教师和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加上社会不良风气渗入高校,使得高校的教风和学风都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教风方面有:备课马虎、上课东拉西扯、课堂上随意接听移动电话,教材选用随意甚至推销自己的劣质教材,提前下课和随意调课甚至停课现象严重,作业要求不严、不批不改,考试要求不高甚至随意送分,课后不愿辅导、从不与学生交流,毕业论文(设计)要求不严、指导不力等等。在学风方面有:迟到、旷课现象普遍,考试违纪甚至作弊现象严重,相当多的学生不以作弊为耻反以作弊成功为荣,许多学生缺少对知识的热情与追求,课堂上说话、睡觉、做小动作甚至谈情说爱,课后不复习、课前不预习,甚至上课不带书,毕业论文抄袭等等。

8.对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测与评估手段落后

我国高校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主要采用单一的考试评价方法,缺少根据不同课程需要的考试与检测手段,尤其缺少检测学生动手能力的方法,不能有效地引导学习,也不能有效地评价教学。

(二)外部主要原因

政府对教学的财力支持不够,社会对教学的实际支持也不够,高校的办学行为受到很大制约。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企业把经济效益摆在了首要位置,高校教学实习难以找到接收单位,就是找到了接收单位,实习时学生也进入不了关键性生产环节,而且也不再有热情周到的教学师傅了。

不良风气对高校的影响。社会不良风气主要有“拜金风”“浮躁风”“关系风”。高校本应该是学术的殿堂,追求的是真理,崇尚的是科学。可是由于社会上追求物质利益风气的影响,高校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有以是否能赚钱为目标来确定自己行动的人,于是他们的行为被“利益”牵引着。“考分不够钱来补”不仅用在招生中,有时也用在教学考试中。

社会变革时期的那种急功近利思想浸入高校,表现出来的是对质量的淡漠而对数量的追求,对长远目标的忽视而对眼前利益的计较,对学术的远离而对功名的追逐。这是典型的浮躁表现。

中国历来重视人际关系,可是人际关系的泛化却导致法律观念和道德观念的削弱。高校教学中的“关系风”主要表现在:招生通过关系将不达标的考生录进学校;考试后通过关系将不及格的成绩改成及格;学生违反纪律后将本该受处分的学生免予处分;各种评奖评优时通过关系让不够条件的学生评上先进,等等。这种“关系风”严重影响了学校对待学生的公平性,也败坏了学校的风气,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不利于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

3.社会大环境不利于学生潜心学习,也不利于教师潜心教学。九十年代开始,我国经济真正从计划时代走进了市场时代。市场经济对人们带来的种种经济利益,使人们误认为任何事情都必须用市场法则作为行动准则,于是本来就不成熟的市场法则被放大后进入了教育领域和文化领域,追名逐利、急功近利、见利忘义等恶劣行为也泛滥于高校内外,在这种环境下是无法保证师生的思想不受影响,无法使教师潜心教学、学生潜心学习的。

三、我国高校教学质量保障模式概述

当前我国高校教学质量保障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一)ISO 9000全面质量管理模式

这是当前国际上用于教学质量保障的比较普遍的模式,我国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开始也有高校引入了这种管理模式。有些高校在这个模式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高校的管理特点研发了自己的质量保障体系,比如同济大学就是其中之一。这一模式来源于工业企业的质量管理模式BS 5750,其特点是考虑全面,注意到了教学过程中可能引起质量问题的每一个环节,对教学全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制定了详细的预防或补救措施,调动了全校各个部门和全体师生的作用,而且操作程式化。缺点是体系繁杂,费时费工,运行成本大。在我们以下的研究中,这一模式的优点将被重点采纳。

(二)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全面负责模式

这一模式是我国高校长期以来采用的基本模式,教学管理部门不仅负责教学资源的分配和教学秩序的维护,而且还负责教学质量的检查与评估。这一模式的优点是将质量保障与日常管理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便于领导与指挥,工作效率高,运营成本较低。缺点是职责不分明,质量保障工作往往被日常管理工作所替代,有时还被忽视。教学管理部门单打独斗,发挥不了其他部门的积极性,质量保障作用有限。

(三)学校质量管理部门全面负责模式

这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质量保障模式。由于质量问题日益严重,许多高校为了突出对质量问题的重视,把质量保障工作从教学管理部门中分离出来,成立专门的质量管理部门负责质量保障工作。这一模式的优点是工作责任明确,人员落实,专业化程度高。缺点是与教学管理环节配合不紧密,发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有时还会与日常管理工作产生冲突,同样不利于调动其他部门的积极性。

(四)学校职能部门负责与督察机构协助模式

这一模式是上述两种模式的结合。有些高校为避免上述两种模式的缺点,一方面把质量保障工作仍然与教学管理工作相结合,由教学管理部门负责;另一方面又成立教学质量督察机构,负责对教学质量以及教学管理工作的检查与评估。这一模式理论上同时结合了上述两种模式的优点,避免了上述两种模式的缺点,实际执行中同样存在配合不当、协调不力的问题。经常出现质量督察机构要么变成教学管理部门的附属机构,要么成为教学管理部门的对立机构的现象。

(五)学院负责与督察机构协助模式

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学校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责任逐渐下移,规模较大的学校已经逐渐地把质量保障工作交给了下属学院,学校成立教学质量督察机构,负责对教学质量的检查监督。这一模式应该是今后发展的方向,问题是学院要建立合格的教学管理与质量保障队伍,切实承担起质量保障任务。

(六)学院全面负责模式

这一模式主要是在具有独立校区的特大型高校中采用,他们的每一个校区相当于一个学校,特别是近年合并的高校,一个校区其实就是原来的一个高校,这些学校由于校区分散、学科差异较大,不便实行全校性的质量保障,于是采用学院负责模式。这一模式要注意的问题是全面加强学院的责任意识,建立符合本学院实际的质量保障体系。

四、新形势下高校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教学质量保障的目的是,通过建立科学合理且行之有效的质量保障措施,使教学活动始终处于有计划的控制之中,以保证教学目的的达成和质量目标的实现。

教学活动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又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且又必须历时较长的活动,计划是否科学、能否执行?目标能否实现?这些并不是自然而成的事情,必须要有有效的保证措施。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正是基于这一观点。

由于种种原因,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我国高校教学质量出现了令人担心的局面,许多有识之士为之呼号并努力探寻其解决办法。教学质量问题于是受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特别重视。进入21世纪后,教学质量问题更加引起政府和全社会的关注,教学质量被看成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现在提出建立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但不过时,而且特别重要。这是因为:

(一)质量问题更加突出

1999年扩招以后,高校准入门槛降低,生源质量相对较差;生师比急剧提高;教学条件虽经努力,终因规模扩张太快而跟不上需要;教师负担也因生师比过高而有所加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都因此受到影响;质量问题日益突出。主要的质量问题表现在:(1)专业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设计粗糙。(2)教学过程监督无力。(3)实践教学环节不能落实。(4)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要求降低。(5)考试纪律松懈。(6)师生交流减弱。(7)毕业标准降低。

(二)质量形势更加严峻

严重的质量问题虽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引起了政府和高校领导的重视,但是面对严峻的社会现实和普遍的质量问题,政府、高校都缺乏有效的解决方法,在质量问题面前显得无可奈何,束手无策。更为严峻的事实是,许多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面对严重的质量问题习以为常,熟视无睹。

(三)质量管理更加严格

由于普遍的教学质量问题,使得政府和社会更加关注高校的教学质量问题,对高校的教学提出了多方面的批评。政府主管教育的部门对高校的教学质量加强了监管力度,从教学投入到教学过程再到教学输出都提出了具体要求,而且通过对高校的教学工作评估和学科专业评估以及各主要教学数据的公示,加强了对高校教学全过程和全方位的监督。同时,迫于外部的压力,各高校内部也加强了对教学质量的管理,有些甚至成立了专门的教学质量管理机构。

(四)质量要求更加迫切

政府和社会对高校教学质量的批评与监督,形成了高校改进教学质量的外部压力。但是,高校教学质量的真正改善还是要依靠高校自身的力量。高校改进教学质量的强烈愿望才是高校教学质量得以改善的内在动力。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学生的实际水平与动手能力以及品德修养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大学生的金字招牌日益被实际水平所代替,教学质量真正成了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由于来自对教学质量的内外部要求的合力,使得高等学校不得不把教学质量保障工作放到了重要位子,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在学校内部制定了一系列的质量要求和管理措施。

(五)质量作用更加重要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遵循着一条规律,就是以追求数量开始,慢慢地转向追求质量,最后以追求高质量、高品位为目标。高等教育也不例外,在高等教育规模很小,处于精英教育阶段,质量问题并不突出,反而数量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所以,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们关注的是让更多的孩子能够上大学。到1999年,政府下了重大决心,开始了连续五年的高校大规模扩招,使得“2010年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的目标提前到2004年就实现了。如此连续地大规模扩招,不仅中国历史上未曾见过,就是世界历史上也从未出现过。数量的急剧膨胀必然带来质量的不少问题。于是人们关注的重点自然而然地从数量转向了质量。所以就有现在的“稳定数量、提高质量”的要求。“教学工作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这一理论也就容易被人们接受了。

综上所述,当前在高校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仅理论上重要,而且在实践中也十分必要。在高校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1)通过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使全体师生员工认识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形成对教学质量的共同认识,从而树立起教学质量意识。

(2)可以形成对教学质量的长效性、规范性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管理的效果。

(3)可以帮助教师和管理人员认识教学质量管理的流程,熟悉教学质量管理的关键环节,保证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的流畅。

(4)有助于建立教学质量标准,确定教学质量内容和教学质量保障方法。

(5)有助于明确责任目标,加强岗位责任,保证教学质量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可见,新形势下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一件既有意义又有必要的事情。前面我们简单总结了我国高校当前采用的几种主要教学质量保障模式,这些模式各有优缺点,我们希望建立的新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能够包含上述模式的主要优点,又能避免上述模式的明显缺点。为此,我们提出如下高校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原则与方法。

五、高校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原则与方法

(一)高校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原则

建立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建立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否行之有效?是否简便易行?是否能够贯彻?这些都是必须事先认真考虑的问题。为此,建立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必须遵循一些原则,这些原则是:

1.目标性原则

教学质量保障是一项全方位、全过程和需要全体人员参加的综合性工程。这一工程涉及的部门多、人员多,经历的时间也较长,内容涉及方方面面,但是,无论工程多么复杂,教学质量保障的目标是明确的。越是复杂的事情其目标就越应该明确,否则就会导致事情的盲目与混乱。因此,建立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首先要确定的原则就是目标性原则。目标性原则坚持教学质量保障的总目标与各个子目标之间的相容性与一致性。教学质量保障的总目标就是学校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而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其子目标是各教学阶段上的一系列教学目标,这些目标引导教学活动逐步逼近总目标。因此,在确定教学子目标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保持各子目标与总目标的相容性和一致性。

2.先进性原则

先进性原则是指在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时候特别需要使用先进的教学思想、先进的人才观和质量观,也需要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教学质量虽然是一个客观的概念,但是评价教学质量却受到人才观和质量观的影响。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人才观就有什么样的质量观,持什么样的质量观就会制定出什么样的质量标准,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因此,先进的人才观和先进的质量观是制定先进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的先决条件。当然,先进的思想方法和先进的管理技术手段也是保证教学质量保障工作取得成效的基本条件。坚持先进性原则是为了保证所建立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能够处于先进的水平。

3.实用性原则

教学质量保障是一种在教学理论和管理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活动,特别强调实施过程中的针对性、节约性和可操作性。理论上先进而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的系统是不可取的。所谓的针对性是指所有行为指向都朝着事先确定的保障目标,任何缺乏明确行为指向的程序都不能进入系统。所谓的节约性是指在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时候要尽量注意到保持成本与效益之间的平衡,充分考虑保障工作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力求使这两种成本降至最低。可操作性的要求是在针对性与节约性的基础上强调应用的简便性和过程的可控性。

4.高效性原则

教学质量保障的目的是保障与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改进,以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和使受教育者尽可能满意。因此,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意义就在于其对保障教学质量的实际作用。因此,在设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时候,应该特别强调其使用效果,凡是对有可能导致保障措施失效的做法一律不能进入系统。

5.系统性原则

这一原则强调教学质量保障的系统性与整体性。教学质量保障是全过程、全方位和全体人员参加的系统工程,符合“水桶原理”和“链条原理”,只要系统的哪个方面或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教学质量就得不到保障。因此,教学质量保障工作要注意到可能影响质量的每一个关键环节和每一个关键方面,从整体上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6.发展性原则

无论什么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着的,教学质量标准随着形势的发展也会变化,因此,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也必须随着变化。发展性原则强调教学质量保障方法必须不断完善、不断改进,不能一劳永逸。

(二)高校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方法

原则确定之后就是方法的选取,我们知道,正确的方法是实现目标的唯一途径。方法不正确,即使有良好的愿望和巨大的积极性也是无济于事的。然而,正确的方法来自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所以,我们必须对教学质量保障这一概念进行分析。

顾名思义,教学质量保障是为保证教学质量目标的实现而开展的一系列教学管理活动。换句话说,教学质量保障的对象是教学质量及其教学质量目标。那么,什么是教学质量呢?什么又是教学质量目标呢?为此,我们又必须首先弄清“教学质量”和“教学质量目标”这两个概念。

人们对教学质量及其标准的视角不同,因此对教学质量及其标准的理解也不同。有人认为“教学质量是教学结果达成目标的程度”,有人认为“教学质量是指教学产品的质量”。而对于什么是教学产品,又存在几种不同的理解。一种观点认为,教学产品就是学生学习后所获得的知识与能力,这种知识与能力最终通过学习成绩来表现;另一种观点认为,教学产品就是教学服务;还一种观点认为,教学产品是二重产品,即学校或教师提供的产品是教学服务,学生提供的产品是自己的才能。同样,对于教学目标也有不同的看法,即教学目标究竟是指“教学提供者的目标”还是指“教学接受者的目标”,或者是指“二者的混合目标”。同样的道理,学习成绩只是代表学生的考试结果与教师制定的教学要求的符合程度,而这些教学要求是否符合社会需要,是否符合专业培养要求仍然需要检验,换句话说,这些成绩是否真正代表着社会所需要的那种才能还未可知。另外,教学产品与教育产品也并不完全相同,教育产品一是指教育服务,二是指人才,三是指教育服务与人才的合成。学校和教师提供的是教育服务,教育服务与学生努力的结果产生人才,学生既是教育服务的消费者又是人才产品的持有者。教学产品比之教育产品外延与内涵都要窄得多。首先,教学服务的主要目标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追求的是高分数;而教育服务的主要目标是人才质量,追求的是人才满足社会的需要。这二者之间存在着差异,这一差异就是造成教学与教育不一致的根本原因,也是造成高分低能,高学历人才找不到工作的根本原因。教学质量保障的一个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保证教学目标服从教育目标。其次,教学只是教育过程中在学校实施的部分,而且还不是学校教育的全部。高校教学一般是指根据专业培养方案中所规定的教学计划而展开的师生互动活动,这一活动是围绕着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而展开的。高等教育则是为了“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围绕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品德、健全学生的体魄而开展的包括教学活动在内的一系列活动。教育活动包含了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包含在教育活动中并且形成了教育活动的核心内容,教学活动与教育活动的相容性程度,是教学目标与教育目标保持一致性的关键。所以,保证教学活动与教育活动的一致性是教学质量保障的重点之一。

根据以上分析,教学质量是教育质量的核心内容,教学质量目标是构成教育质量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证教学质量目标与教育质量目标的一致性是教学质量保障的重要任务。所以周济部长说:“提高教育质量的重点是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什么是教育质量和教育质量目标呢?为此,我们必须简单回顾一下关于教育质量的论述。

研究发展中国家教育的西方学者毕比(Beeby,C.E)提出,可以从三个不同的水平去思考“教育质量”。第一水平,即简单水平,可叫做“课堂概念中的质量”,是对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这种教育质量是可测的,争议最少,是校长眼中的教育质量。第二水平,可以叫做“市场概念中的质量”。在市场中,教育质量是根据“生产能力”来测量的,这是经济学家眼中的教育质量。第三水平,可以叫做社会的个人判断中的教育质量,是由个人、子女、团体、国家根据需要而作出的对教育质量的判断。因此,毕比的教育质量概念属于价值判断,带有明显的主观性。即使是第一水平的教育质量,也明显地受到了价值观的影响。

艾斯丁(Astin,A.W)认为,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复杂的概念,至少有四种不同的含义:大学的声望等级、可得到的资助、学生成果和学生天赋的发展或增值。艾斯丁的质量概念比较客观,大学的声望等级可以通过大学排行榜获得,可得到的资助每年都可以通过统计获得,学生成果和学生天赋的增值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以计算出来的。

莫迪(Moodie,G.C)指出,人们常用的高等教育质量一词有三种不同的含义:一是指特殊的或合理的高标准,二是指高等教育的“类型”或特点,三是指在一种相对的含义上作为“卓越”的同义词。其实,莫迪的高等教育质量概念就是“独特”与“卓越”。

格林(Green,D.)等人认为,高等教育质量具有如下特点:(1)卓越的;(2)相容的;(3)目的性;(4)有价值;(5)可变性。格林没有具体给出高等教育质量概念,只是指出了它所具有的一些特性,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高等教育质量。

我国学者在总结了国外关于高等教育质量有关论述以后,大致归纳出以下多种质量概念:(1)质量是指产品对人的满意度或对工作的符合度;(2)质量是满足或符合既定的标准或适应目标或达成目标的程度;(3)质量是“卓越”“优秀”“第一流”的代名词;(4)质量是一个哲学范畴的概念,涉及价值领域,人们常用价值尺度来度量质量;(5)质量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可以从学校的投入产出来理解质量,而且质量可以通过绩效或效率来进行衡量;(6)质量应该按高等教育自身规律和权限运行,从学术上进行判断;等等。无论如何解释,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质量是一个抽象的、模糊的概念,是属于价值范畴的东西。

抽象的概念要使其具体化才能建立明确的目标。于是,国内许多学者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将高等教育质量分解为内适质量、外适质量和人文质量。

所谓内适质量是指在知识传递过程中,学生知识准备的充分程度和为以后的“新发现”提供准备的充分程度;在知识生产过程中,表现为生产一部分知识对生产另一部分知识的意义,即学术价值。

所谓外适质量是指高校所培养的学生满足国家、社会以及用人单位需要的程度。其特点是注重外部需要,并以外部满足的程度作为评价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

而人文质量是指学生个体的认识、情感、兴趣、特长、意志、品质等个性发展程度。强调学生作为人的自由与独立性、完整性、自我指导性,强调学生个体自由发展在学校和教师帮助下,完成一定阶段的自我实现。

在进一步综合内适质量、外适质量和人文质量的含义后,我国学者提出: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机构在遵循教育客观规律与科学发展的自身逻辑基础上,在既定条件下,培养的学生、创造的知识和提供的服务满足社会当前和长远需要的充分程度以及学生个性发展的充分程度。

这一高等教育质量概念包含了以下几个具体的内容:在现有条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的质量,即人才质量;学校创造的知识的质量;学校为社会提供服务的质量以及学生个性发展的水平。这些质量的高低由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来衡量。评价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高不高,除了用一些客观的数量指标外,还取决于人们对质量的预期与实际体验的对比。一般来说,预期与体验差距越大质量评价越低,反之,质量评价越高。

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通过了大会宣言《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在这个宣言中指出: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包括高等教育的所有功能和活动;教学与教学计划、研究与学术成就、教学人员、学生、校舍、设施设备、社会服务和学术环境,还包括国际交流等。这一高等教育质量概念把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所有关键因素都列出来了,其优点在于便于质量控制。

认真分析以上关于教育质量的各种定义以后,我们发现,尽管定义的表述各种各样,但有几个共同的特征:其一是“优越性”,即高等教育质量应当是好的,是有特色的,甚至是不可替代的;其二是“可知性”,即高等教育质量应当是人们可以了解、可以评价的;其三是“条件性”,即高等教育质量应当是在一定条件下来衡量的,同一个结果在不同的条件下其质量评价应当也有所不同;其四是“可分解性”,即高等教育质量应当是可以分解成若干组成部分,而且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分解成不同的结构;有时可以从性质上分,有时可以从构成因素上分;其五是“可变性”,即高等教育质量应当是随着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着的。

根据高等教育质量的以上五个特性以及教学质量与教育质量的关系,我们也可以认为,高校教学质量也具有以上五个特征。这五个特征便是我们建立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依据,也是我们建立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所用方法的依据。

优越性特征提醒我们要保障的是高水平的质量目标,追求的是最好的、有特色的、符合社会需要的目标。可知性特征使我们相信教学质量是可以掌握、可以控制的,这给了我们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可能性认识。条件性特征提醒我们在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条件与结果之间的关系,不要盲目追求绝对完美的结果。可分解性特征使我们找到了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具体方法。可变性特征提醒我们要经常保持对体系的补充与改进,使体系保持其先进性和有效性。

根据可分解性特征,我们首先将教学质量总目标设定为“教学结果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能够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展,帮助学生形成职业品格和就业、创业基础”。然后在这个总目标下,设立若干个子目标:

(1)有一个科学合理的专业培养方案。

(2)有一支高水平的、有责任心的教师和管理队伍。

(3)有符合教学要求的教学设施和教学环境。

(4)有一种追求真理崇尚进步的学校精神。

(5)有一种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学校风气。

(6)有一种敢于创新、勇于创业的精神面貌。

(7)有良好的教风、学风和考风。

(8)有一个完整的、科学的、先进的制度体系。

(9)有一个严格的符合国家标准或社会需要的质量标准体系。

(10)有一个严格的教学管理工作程序。

(11)有一套先进的教学管理技术与手段。

(12)有高毕业率、高学位率和高就业率。

(13)有若干个具有特色、被社会公认的学科专业。

(14)有具有特色的高水平科研成果和教学成果。

(15)培养出了一大批有成就的毕业生。

围绕这些子目标制订保障措施并严格执行,这就是我们所要采用的保障方法。

现在我们可以对教学质量保障下一个比较完整的定义了: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保障是指高等学校在内外体制性因素的支持下,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通过对评价手段经常化、结构化、体制化的运用,充分开发高等学校内部的人力、物力资源,把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高等学校的各个部门的活动与职能合理地组织起来,促使高等学校的教学活动乃至人才培养活动不断满足社会需要的系统性工作。

六、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本内容与结构

(一)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本内容

根据教学质量与教育质量的关系,我们容易理解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实际上也是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是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在高等学校内部的体现。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既要考虑到高等教育的宏观要求,又要照顾到高等学校教学的微观要求。换句话说,在构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时,既要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国家关于高等教育的法律法规及宏观政策,又要符合高等学校的教学规律和学校的实际条件。构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也离不开国情、省情和校情,离不开主客观条件。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应该从影响教学质量的几个主要因素入手。从大的方面考虑,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有:教学思想、教学投入、教学基本条件、教学过程、师资力量、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七个方面。所以,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也要涉及这七个方面的内容。

先进的教学思想是保证高质量教学的前提条件。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导出先进的教学思想,先进的教学思想可以产生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先进的教学管理方法。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包括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正确的人才质量观和正确的教学发展观。只有认识到人才的作用和标准,认识到教育教学在人才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影响从而导致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影响,才能作出对教学质量的正确评价与监督。所以,建立教学质量保证体系首先要学习和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认识和掌握教学规律,形成教学研究的良好氛围。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资金任何人也办不好学校,更办不出高质量的学校。保证教学投入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教学投入是否与教学规模相匹配?教学投入能否保证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与延续?这是衡量一个学校质量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在保证教学投入资金足额到位的前提下又能有效地使用资金,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率,其办学质量就有了基本保障。

教学基本条件是开展教学活动、实现教学意图的物质条件,因此,教学基本条件无疑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教学目标需要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来实现,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有相应的质量标准,只有当这些质量标准都达到以后,整体质量标准才能达到。所以,教学过程是教学质量保障的核心因素,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教学过程应该受到特别的重视。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中的两个主体,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学生的积极主动学习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两个关键因素。教师能否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意图,一靠教师的责任,二靠教师的水平,总的来说,要靠有一支思想觉悟高、业务能力强、工作作风硬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因此,师资队伍状况也是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因素之一。

俗话说得好,管理出成果、管理出效益。教学管理是组织、协调、分配教学资源,保证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利用以及保证教学秩序正常有序的必要手段。教学管理还是教学质量标准能否得到严格执行的重要保证。教学管理的水平与教学质量密切相关。

教学研究是反映学校教学整体状态的一项重要指标,一个高校教学研究水平高至少说明该校在研究教学规律、总结教学经验或进行教学改革方面有所成就,也说明该校重视教育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指导作用。

学生管理的模式及水平是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重要因素,因此是保证教学意图与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学生管理同样占有重要的位置。

无论是实行学年制还是实行学分制,教学质量保障的目的、意义和方法都基本相同,因为,学分制改变的是教学管理模式,并没有在本质上改变教育教学规律,也没有改变教学管理的本质,即没有改变组织、协调、分配教学资源使其发挥最大效益的功能。因此,学分制条件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只要在构建一般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基础上注意结合学分制管理的特点,充分考虑学分制管理的灵活性,将管理的规范性、原则性与学分制的灵活性、个体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科学的、有效的质量保证系统。在下面的研究中我们不区分教学管理模式,而在一般的意义上进行论述。

作为一个完整的教学质量保障系统,它应该由研究系统、决策系统、执行系统、监督系统和反馈系统几个子系统组成。这些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密切相关。研究系统是为科学决策、有效开展教学质量保障活动奠定理论基础和方法基础。科学的决策和有效的执行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做到的,要学习研究、掌握规律。决策系统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内容,科学系统、行之有效的教学制度和符合实际、与时俱进的质量标准是教学质量保证的制度性和标准性条件。研究阶段的工作直接影响决策的科学性。执行系统是整个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的关键性环节。执行系统是否健全有力,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有效性。监督系统与反馈系统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必要补充,是提高教学质量、保障效果的必不可少的两个子系统。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img58

构建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必须考虑校外与校内两个方面的因素。校外因素主要包括在监督系统与反馈系统之中,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学校教学的要求和意见通过反馈系统进入学校,对学校的教学产生影响。同时校外力量也保持对学校教学质量的监督,与校内教学质量监督部门共同构成教学质量监督机制。决策系统与执行系统基本上属于校内系统。决策系统由学校领导机构和教学管理部门组成,主要作用是制定并发布各项规章制度、奖惩政策和质量标准。执行系统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领导下的教学管理系统和各学院、各部门组成,包括教学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质量监控系统、图书资料系统、后勤保障系统、财务人事系统等等。

基于上述研究,我们现在可以给出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本内容与框架结构。根据教学质量保障的定义及其教学质量保障的原则与方法,我们认为,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应当包含以下一些内容:

(1)确定关于教学质量的理念,正确认识教学质量的内涵与教学质量保障的意义。这一内容属于认识层面,需要学校领导重视,并且要开展一定形式的学习研讨,使学校全体师生员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2)制定一套关于教学质量的政策性文件,并让这些文件精神和文件内容为全体师生员工所掌握。这一内容属于政策性层面,在制定政策性文件之前一定要充分了解所制定的政策可能带来的效果,确保这些政策能够充分调动师生的教与学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教学各项目标的达成。这些文件应当包括:质量目标、质量保障措施、质量保障技术、质量责任人的职责以及相关的奖惩制度等。文件制定以后要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务必做到人人皆知。

(3)确定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质量保障活动的各关键环节。质量标准是质量保障的依据,质量标准的合理性是质量保障活动有效性的基础。因此,在制定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时务必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教育教学要求,务求质量标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同时,为了便于操作和监控,必须明确整个质量保障活动中哪些是关键环节,在这些关键环节上可能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应当如何预防,当出现这些问题时应当如何解决,等等。

(4)对保障活动各关键环节要明确责任人和责任范围,同时建立责任追究制。

(5)确定质量标准的实现方式和检验方法。质量标准确定之后,如何保证标准的执行和如何检查标准是否达到也必须作出明确的规定。

(6)制定教学质量保障的规章制度和执行程序,以保证质量保障工作落到实处。

(7)成立质量保障的相应工作机构,明确机构的职责。

(8)对质量保障工作进行经常性的评估,不断改进保障工作质量,提高保障效果。

关于教学质量保障工作应该在完成上述主要内容的时候,特别注意做好下列具体工作:

(1)制订科学合理的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执行计划。

(2)制订明确的招生政策和生源标准,确保入学新生的质量。

(3)制订教师的工作规范和教师的职责、任务和水平要求。

(4)设立专门的质量监督机构,负责对教学质量的检查、监督与评估。

(5)编印专门的质量手册,供师生学习。

(6)开展各种形式的质量评比、质量检查和质量评估活动。

(7)对教学管理人员和质量保障工作人员进行经常性的培训。

(8)对教学设备、教学条件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和评估,提出建设或改进意见。

(9)建立教学意见反馈机制,认真听取教师和学生以及社会对教学工作的意见。

(10)建立教学质量指标体系、科学量化质量标准。

(11)建立教学质量数据库,对教学质量进行全过程监控。

(12)设计科学有效的质量审计系统,提高质量监督的效度与信度。

(13)建立教学质量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全体师生关注教学质量的积极性。

(14)建立高校主要领导关心教学质量,亲自抓教学质量的制度。

(15)开展经常性的教学研究活动,鼓励教师参加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把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16)建立课程负责人制度,建设好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发教学软件,建立网络教学平台。

(17)鼓励高水平优秀教师担任基础课教学,建立名师、名家上讲台制度。

(18)经常开展教风、学风和考风考纪的教育和检查,表扬先进,批评后进,处理事故。

(19)建立学生学习情况监督机制,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困难和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并采取纠正措施。

(二)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框架结构

根据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的目标与内容,我们可以画出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的框架结构图。

img59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持续改进是根据“条件性”和“可变性”特性而提出的。

质量目标包括质量总目标和各教学子目标。

教学资源是指直接或间接用于教学的全部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和信息资源。

教学质量监控、分析与改进是质量监控机构经常性的工作,也是全校包括领导、教师在内应该重视并且有义务协助做好的工作。

学生既是教学的主体又是教学的客体,教学质量目标能否达成,学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质量保障体系中学生被置于中心地位。

检验教学质量的总目标是否达成不是学校,也不是学生,而是社会用人单位,因此,社会用人单位的要求是教学质量保障的出发点,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学生的满意度是教学质量保障的归宿。

根据以上结构框架图,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描绘出质量管理过程图:

img60

(三)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内容的指标体系

明确了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本内容和框架结构以后,为了便于过程的控制,还需要建立一套指标体系,这套指标体系应当包括影响教学质量或反映教学质量的主要内容。参考陈玉琨等主编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概论》,我们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内容的指标体系用树形图表示如下:

img61

以上指标体系是以学科专业作为评价对象而设计的。我们知道,无论是教学质量也好,还是人才质量也好,评价的最终落脚点还是在学科专业上,所以以学科专业作为基本对象设计指标体系是科学的,根据学科专业的不同提出不同的质量要求也是完全必要的。

在以上指标体系中也包含一些全校性的指标,比如教学物资设备和生师比有时就很难按专业分开,这时我们可以以学校为对象进行统计,然后再根据本学科专业的特殊情况作出估计。

(四)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的组织结构

img62

上述组织框架图说明,教学质量保障工作必须由党委领导、校长亲自指挥,教学质量领导小组全面协调,各相关部门全力参与才能做好。在这个组织结构中,教学管理部门、质量监督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一样在其中执行自己的职责,而非单打独斗。学工部门、后勤部门等都是为保证教学质量而提供服务的。教学单位则是质量的核心部门,是全部质量保障工作的落脚处。

七、江西财经大学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实践回顾

(一)简要回顾

江西财经大学教学质量保障工作始于1994年学分制实行之时,那时为了保证新施行的学分制得以顺利实施,学校成立了教学督导组,对教学秩序进行检查督促,当时分管教学的校领导伍世安教授亲自指导督导工作。那时的督导只是一种简单的检查与反馈,情况比较简单,工作量不大。1999年财大的招生数由原来的1000多人扩大到2000余人,而且往后的几年每年都以30%的增量扩大招生规模,直至2005年该校本科招生人数接近了5000人。同时其他层次和类型教育的学生招生人数也急剧增加,使得教学资源十分紧张,教学秩序形势严峻。过去简单的督导式教学质量保障已难以胜任。于是1999年由谭光兴教授主持制定了《江西财经大学评教办法》,由学校颁布实施。开始了对教师教学的评估监督,同时加强了教学督导组的力量。2000年成立了专门的教学督导组,给每个督导组成员每月发300元补贴。当时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廖进球教授和教务处长谭光兴教授亲自指导督导组的工作。随后每年都根据需要调整督导组的力量,增加督导员的补贴。2005年督导组长每月补贴1200元,其他督导人员每月补贴1000元。同时规定了督导任务和督导要求。2004年、2005年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梅国平教授和教务处长谭光兴教授多次参与教学督导工作研究,提出了“新形势下督导工作应当由重在‘督’而转向重在‘导’,除了要发现现有问题以外还要研究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把督导工作引向了新阶段。与此同时,学校教务处加强了对教学过程的监控和对各教学环节的管理,出台了一系列的教学文件和管理制度,还开展了经常性的学生网上评教。江西财经大学教务处集体完成的《高校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的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2005年获得江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江西财经大学进入21世纪以后,在全国高校教学质量总体出现滑坡的情况下教学质量一直稳步提高,使江西财经大学的本科教学质量声誉得到社会的认可,本科招生形势越来越好,生源质量越来越高,形成了良性循环局面。

(二)主要体会

总结江西财经大学教学质量保障工作的经验,我们有如下体会:

(1)新形势下教学质量保障工作十分重要,所以我们提出了学校工作的两条线:第一条线叫做“生命线”,即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第二条线叫做“发展线”,即学科质量是学校的发展线。生命线是根本,发展线是重点,两条线同时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2)新形势下教学质量保障工作十分艰苦,其艰苦性表现在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难以保证,教学质量问题常常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往往被其他工作冲淡;教学保障工作辛苦,得不到报酬还经常得罪人;教学保障手段单一、保障技术落后,评价结果不容易得到认可;发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纠正,查出问题后往往先是遇到说情的,接着遇到威胁的,领导有时也不会旗帜鲜明地给予支持;保障工作经费难以落实等等。

(3)新形势下教学质量保障工作十分复杂,其复杂性表现在保障工作不仅仅是教学管理部门一家的事情,而是涉及全校几乎所有的部门。但是人们的观念上总认为教学质量保障是教学管理部门的事情,他们一方面对存在的教学质量问题向学校或教学管理部门提意见,另一方面自己又不承担自己的那份责任,完全把自己摆在与质量保障无关的位置上。

(4)新形势下教学质量保障工作必须坚持,尽管教学质量保障工作艰苦而又复杂,但是十分重要,必不可少。因此,必须克服困难坚持到底。抱着为质量而献身的精神,不断探索和创新质量保障方法,这就是我们对待质量保障工作的态度。

(三)主要实践材料

下面选录了部分与教学质量保障工作有关的、江西财经大学教学实践中正在应用的教学文件和管理制度。

1.质量管理制度类

2.质量执行标准类

3.日常行为规范类

4.质量检查评估类

5.其他保障类

【注释】

(1)江西省2004年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主持人:谭光兴,主要参与人:范授冶,2006年结题。该研究主要参考了同济大学编写的《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