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本质
大学的本质(1)
一、什么是大学?
有人说,大学是一群疯子集中的地方;有人说,大学是一群教师领着一群学生读书的地方;也有人说,大学是青年人放飞理想的地方;当然更有人说,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地方;现在更多的人会说,大学是集教学、科研和为社会服务多项功能为一体的社会组织。
这些说法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大学的特征。那么,大学究竟是什么呢?
我们还是从大学的起源说起吧。
一般说来,现代大学的起源是欧洲中世纪的大学。
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博隆纳)大学、萨拉尔诺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以及英国的牛津和剑桥大学等被称为是现代大学的起源。
最早的大学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一群志同道合的、有学问的人聚集在一起,他们讨论学问,探索问题,招收学生,传授知识。他们认为知识必须传递下去,这样,自己的生命才可得以延续,思想才可得以传播。他们把教授学生当成一种乐趣、一种神圣的使命,他们收取少量费用或不收取费用。这种学校教什么,怎么教,都是由教师决定,学生只能服从。这种学校就是教师学校,博洛尼亚大学就是一所教师学校。
还一有种是所谓的学生大学,一群求知愿望强烈的青年人邀集起来,请几个有学问的人传授自己的知识,这种教与学的人群组成的团体,就是当时的学生大学。学生大学一切都由学生说了算,上什么课,什么时候上课,采取什么方式上课,都由学生说了算,教师不过是学生的雇员。这种学校由学生组织和管理,给教师付费。巴黎大学开始时就是学生大学。由于,一方面学生没有管理经验,另一方面学生的意见也不好集中,这种大学不久便慢慢地被教师大学取代了。
中世纪大学就有专业之分,那时叫分科,有神、医、法、文四科,巴黎大学是当时唯一一所四科齐全的大学。大家知道,神是西方国家的信仰物和崇拜对象,所有的人都是在神的统治与关照下,神学是当时西方国家至高无上的学问,神父和牧师是一种神圣的职业,神学主要传播宗教和培养神父,所以,大学里的神学是第一大学科。其他三科也都是当时社会需要的学科,但文科是基础学科,授予低级学位,即学士学位。其他三科授予高级学位,即硕士和博士学位,不过,那时的硕士学位与博士学位没有层次区别,只是不同的称谓而已,获得了硕士或博士学位就获得了独立从业的资格。
从大学的设科来看,中世纪后期的大学就考虑了社会的需要,但是,那个时代的大学却是完全脱离社会的,是一种与社会隔离的学术组织。可是,他们培养的学生都要走向社会,要去担当社会的向导,举着文明火炬带领社会走向光明。那时的人们认为,只有天资聪明的人才能够上大学,而上了大学的人必须是社会的精英与栋梁,他们是这样要求学生的,学生也是这样要求自己的。所以,那个时代不存在教育质量问题。
那时的科学技术还不发达,技术是不准进入大学殿堂的。那时的教学内容没有技术和管理类的东西,只有所谓的“七艺”。“七艺”是指:语法学、修辞学、逻辑学、算术、几何、音乐和天文学。
中世纪的大学是非常保守的,不仅容不下新思想,连新课程也很难容得下。课程定下来了以后许多年都不变,巴黎大学1255年制订的课程计划,200年间几乎没有变化。中世纪大学从繁荣走向衰落,13世纪是中世纪大学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随后逐渐衰落。
中世纪大学衰落的原因主要是“大学变成了教皇的走卒”,在罗马教廷的控制下,中世纪大学内部完全笼罩在浓厚的道德说教和宗教氛围之中。教学的主要课程基本上由对经文的评论和诠释组成,所谓的自由辩论被框定在宗教的教义之中,稍有分歧就会遭到迫害。比如但丁、伽利略、布鲁洛等。
直到16世纪,高等教育才开始复苏。
16世纪末,航海技术已经比较发达,科学成果不断涌现,贸易、手工业都比较发达,经济繁荣,人们不能对这些熟视无睹。那时,开始出现与传统大学不同的新型大学,这些大学重视应用知识,不再只是高谈阔论,他们培养掌握了应用技术的实用人才和商人。
1451年苏格兰成立了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 of Glasgow),向工人传播知识和技术,著名的发明家瓦特就是当时在格拉斯哥大学求学的仪器修理工。1596年,英国成立了格雷沙姆学院(Gresham College),这个学院除了开设传统的“七艺”外,还开设了物理、地理、航海、贸易等实用课程。他们培养商人、海员、造船工人、数学家、测量员等。
1809年德国柏林大学成立,柏林大学一成立就以崭新的面貌立于世上,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因为柏林大学的办学理念不同于以前的大学,她宣称“教育的最终理念是培养完全的人,即个性和谐、全面发展的人”。柏林大学的教学方法是: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形成科研兴教,教学科研相互促进的风格。
也就是从柏林大学开始,大学才有所谓的第二职能:科学研究职能。在此之前的大学都只有单一职能:培养学生。柏林大学的教学精神是:求知求真。追求真知灼见,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不畏强权,不畏世俗偏见,不受利益诱惑。
柏林大学是第一个把科学研究放在重要位置甚至首要位置的大学。柏林大学的思想影响了美国的大学,哈佛大学等美国研究型大学就是接受并发扬了柏林大学的精神而发展起来的。
1846年成立的威斯康星大学后来成为大学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它的成名主要归功于1904年当选威斯康星大学校长的范·海斯提出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都应当考虑州的实际需要”的威斯康星思想,威斯康星思想的提出,实际上提出了大学要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思想。至此,大学的三大基本职能完全确立。完成了传统大学到现代大学的改造与过渡。
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可以称得上是现代大学之母,而柏林大学是第一个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结合起来的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又是第一个提出为社会服务的大学。所以,这些大学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上面简单地回顾了现代大学的起源与发展,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大学是干什么的。
二、大学应该干什么?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机构。
无论什么时代的大学,无论哪一国的大学,培养人才都是其根本任务。大学中不能没有教师,大学中更不能没有学生。没有学生的学者团体,可能是学会,也可能是纯粹的研究机构。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在这一点上理论界从来就没有太大的争论,只是柏林大学产生之前人们普遍认为培养人才是大学的唯一使命。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机构,这是对大学的定性。我认为这种定性非常重要,它明确了培养人才在大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尤其在大学承担了大量科研任务和服务社会的工作以后,明确这一性质尤其重要。
虽然理论界在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这个问题上不存在太大的争论,但是在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上却存在尖锐的矛盾。
历史上关于培养什么人的争论主要是:培养通才还是培养专才。
所谓的通才就是理性主义所提倡的“培养自由的人、完人、全人”,即有自由思想、完整人格、完全意识的人,是个性和谐、全面发展的人。
与理性主义相反,功利主义认为,大学就是要培养社会用得着的人,就是要培养社会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就是要培养工程师、医生、航海家、律师、管理者、工人和农民。
功利主义强调教育的实际作用,反对理性主义追求的所谓完人。
功利主义很容易走向工具主义。工具主义必然把人训练成工具。于是,通才与专才之争演变成“育人”与“制器”之争。事实上,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教育超过人文教育,专才教育胜过通才教育,专业教育强化、通识教育弱化,实践中,专业教育走向极端,大学的育人功能下降,制器功能增强,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20世纪德国著名存在主义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就企图调和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的矛盾。他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指出:“大学有四项任务,第一是研究、教学和专业知识课程;第二是教育与教养;第三是生命的精神交往;第四是学术。”而且“就科学的意义而言,大学的四项任务是一个整体”。他在《大学的理念》一书中进一步强调“大学的任务有三:专业训练、全人类的教育、科研”。
这样,雅斯贝尔斯把理性主义的教育目标与功利主义的教育目标糅合在一起。他强调大学培养的人既要懂专业又要是全人,这种全人应有科学的态度、独立的人格、社会的责任、广泛的知识和适宜的个性。这种人能够解决问题,能够适应社会,能够给自己和社会带来好处,还懂礼貌、有涵养,这种人才是大学要培养的人,可是要培养这种人是很困难的。
胡锦涛同志指出:“教育成效不应只看学生是否能准确填写标准答案,更要看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看他们是否掌握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看他们是否具备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高等学校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国家教育规划纲要》还指出现阶段教育要“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从这些叙述中看到,我国在理论上已经解决了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比起雅斯贝尔斯来,解决得更好。
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非常重要,在此前提下,大学才能集中精力去思考如何培养这种人的问题。
所以我们认为:大学是为培养社会需要的人而存在的。大学虽然也要进行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但这些任务都必须服从人才培养的需要。
三、大学具有什么特征?
现代大学究竟是什么?它具有什么特征?
大学是一种社会的特殊组织。
大学这个特殊组织既不同于机关,也不同于企业,当然也不同于社区。大学承担着传承知识、创造知识、培养新人、贡献科技成果、提供高水平智力服务。大学既要向其他社会组织一样保证组织自身的机体健全,还要用自己健全的机体去影响甚至改造社会其他组织或成员。大学不仅要自己保持先进,还要培养先进的接班人,创造先进的思想和科技成果。大学作为社会组织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成员的高智力、高素质、高责任和大学理想的求真、求善、求美的统一性。
大学既要讲究经济效益,更要讲究社会效益,既要计算办学成本、节约开支、筹措经费,又不能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的,不能唯利是图。大学是一种既崇高又实在,既理想又实际的特殊的社会组织,是以培养人才为根本目的,同时又承担多种社会责任的特殊的社会组织。
现代大学既要担负为社会培养合格接班人、科技领军人、文化传播者和创造者的任务,又要担负起发现自然进化和社会发展的新规律,改造世界的新方法、新手段的重任。现代大学已经成为高端人才的培养地、科技成果的孵化器、社会进步的推进器、文化创新的加工机和国际交流的加速器。
前面我们讲过大学的三大基本职能: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为社会服务。其实,大学的基本职能还可以增加两个,就是文化传承创新和推进国际交流。
这后两个职能是进入国际化、信息化、全球化时代后,高等学校为适应时代要求而发展起来的。
现代大学的基本特征就是由这些基本职能决定的。
有人说,现代大学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学科性、自由与自信、学习型组织三大特征。
我认为,现代大学除了上述特征外,还有两个重要的特征,那就是它的社会性和国际性。
学科性描述了现代大学的学科系统与专业结构状态,说明了大学作为人才培养与知识传承中的专业性、科学性和系统性。
学科性要求,作为大学在专业设置和教学安排上,不能完全复制社会当前需要,必须考虑学科知识本身的科学性与系统性,还必须考虑知识的基础性与通用性。大学培养的人才,不是某个具体岗位上的“螺丝钉”,而是要有一定适应面的复合型人才或创新型人才,所以,大学的学科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不能过窄,也不能过浅,要保持一定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自由与自信刻画了现代大学的理想和信心。自由,不仅仅表现为学术自由,更表现为思想自由。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要摆脱所有的藩篱和羁绊,不受权威、利益等因素的影响。科学研究需要这种精神。
“独立自治、开放容忍、自由探索、追求真理、秉持理想以及在执守这些传统理念与作为变革前沿之间保持张力,是大学在数世纪中展示出来的形象,也是大学之为之大学的基本特质。”(肖学慧《大学之魂》)这就是大学的自由本性。
自信是现代大学的品质,一方面表现在大学的特点上。在社会中,大学拥有最多的人才,最先进的思想,最集中的智慧,大学能够承担其他社会机构难以承担的任务。这是大学能够为社会提供服务的资本。
另一方面表现在大学人对自己的自信上。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教授说:“最近三十年来,美国和世界许多大学把重点从对本科生的教育逐步转移到科研方面,而耶鲁在两者之间一直保持着很好的平衡,这使得耶鲁在美国大学中独领风骚。”
加州理工学院院长让·卢·夏莫教授说,加州理工学院“为什么这么成功?成功的关键是质量,不在于培养了多少学生,而在于培养了质量非常高的学生”。
芝加哥大学校长罗伯特·西默教授说,芝加哥大学“成功的因素是我们非常强调自己的学术观点,是不断进行科学研究和发现”。
学习型组织是现代大学独有的特征,传统大学注重的是知识传授,教师是知识的主宰,学生成为知识的奴隶。惧怕权威,迷信知识,知识的多少成为判断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如今,知识爆炸,任何人都无法掌握全部知识,而且再没有永远有用的知识了。能力,尤其是学习能力成为关注的重点。
大学的作用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大学教师也不再是绝对的权威,大学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甚至成为学生的学生。
文化传承与创新不仅需要科学认真的态度,更需要自由和自信的精神,还需要不断学习的精神。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超旧人,这样的局面才可能有文化传承创新。文化传承与创新既有传承又有创新,绝不可能存在无传承的创新,也不应该是无创新的纯粹传承。传承既要重视国际化,更要重视本土化;创新也必须既关注国际化又重视本土化。不可在创新中失去自我,也不可在传承中迷失自我。
大学的社会性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大学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大学既然是“高端人才的培养地、科技成果的孵化器、社会进步的推进器、文化创新的加工机和国际交流的加速器”,那么大学与社会的交往与互动就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大学就是社会的一个重要而又活跃的成员。
另一方面是大学本身的社会化结构。
作为西方的现代大学,大学的社会化结构特征也许并不十分明显。但是,作为中国的现代大学,决不能忽视其社会化结构特征。因为:中国的现代大学的学生几乎全部生活在校园中,教师的生活福利也由学校提供,大学俨然就是一个小社会。在大学组织结构中,后勤处、保卫处、基建处、老干部处、医院、附小附中、商店食堂等几乎成了常设机构。大学校园就像一个小城市。
现代大学的国际性特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知识的国际性。大学的知识是没有国界的,只要是先进的知识,有用的知识,都是大学要吸收、要传授的。
胸怀的国际性。大学不能因为政治观点而拒绝国与国之间大学的交往,学术是自由的,政见不同,学术仍然可以交往。一所大学必须抱有开放的胸怀。
标准的国际性。学术是自由的,学术同样是国际的,学术标准应该具有国际共同性,不然,学术就无法进行国际交流。
至此,我们对大学应该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知道了大学应该干什么,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品格。由于时间的关系,只能讲这些。不对的地方欢迎批评指正。
【注释】
(1)本文是谭光兴2011年为江西财经大学处、科级干部学习班学员做的演讲。
(2)在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