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深深的怀念

深深的怀念

时间:2023-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翻天覆地的巨变,使我深深地为伟大祖国而自豪。在这段漫长的过程中,我所接触到的同事较多,对我记忆最深且长期都难以忘怀一些老同志,我深深地怀念他们。多年来,彭许生老人一直工作认真负责,待人热情,工作不计较个人得失,服从组织,默默奉献,是一个深得师生敬仰的老人。范云芳在江西大学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被评为先进模范,他都谦让给别人。

深深的怀念

余志中

在校庆九十年之际,回想过去,看看今天,展望未来,心潮澎湃。翻天覆地的巨变,使我深深地为伟大祖国而自豪。

每当走到新校区,见到高楼林立、绿树成荫,湖水碧绿、鱼跃水中,宽敞的教室、舒适的宿舍,设备先进的实验室,饭菜可口的食堂,整个学校呈现出自然之美和环境之美,作为南昌大学中的一员,心中倍感骄傲。

我是江西大学初建不久,调到江西大学工作的。建校之初,干部人数不多,大家都是从四面八方抽调来支援建校的。我初来时在新闻系工作,之后又调基建总务处、统战部工作,风风雨雨拼搏了40余年,直到南昌大学建立,于1994年10月退休。在这段漫长的过程中,我所接触到的同事较多,对我记忆最深且长期都难以忘怀一些老同志,我深深地怀念他们。这些老同事也是我的楷模,他们一心一意想着工作,干出卓越出色的成绩,为学校添砖加瓦作出了贡献。

现将自己记忆较深老同志的一些人和事,叙述如下,以表对他们的怀念和深深的敬意。

老医师——“老不死”

彭许生医师是江西大学的老医师,参加了抗美援朝,之后从江西八一革命大学(“八一革大”)调到江西大学,直到2008年病故,是一位百岁高寿老人。彭医师是湖南醴陵人,他为人诚恳,待人热忱,工作认真负责,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只知默默无闻地工作。学校大部分人都愿意找他看病。他人缘好,态度好,平易近人,没有架子。加上他鹤发童颜,人们看病或者遇到他时,都不叫他医生,称他“老不死”,而他自己也很乐意接受,这竟成为他的昵称。

“老不死”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据说他有一次上街,被公交车挂到衣服,一直拖拉了很长的路,人掉下来后居然未受伤,感到十分幸运。回校后告诉了同事,众人听了便给他起了一个叫“老不死”的名字,意思是其年老命大(那时将近60岁)“不会死”,另一种意思是说像他这样心宽的人,定会长寿的。于是全校上下,不管老人、小孩、男女都叫他“老不死”,以至于很多人都不知道他的真实姓名。另外,彭医生寿长的因素,也因为他本人生活有规律,为人和顺,不易生气,宽容别人,淡泊名利,一心扎在工作上,认真地做好每一件事。他家子女很多(有五六个小孩),爱人在搬运公司工作,经济条件不太好,他在艰苦生活中,能勤俭治家,知足常乐。他在食堂吃饭爱吃荤菜,一餐能吃两斤红烧肉,只有这样才感到过瘾开心。他的工作不管安排到哪里,他都乐意接受。

1965年,校方将他派到江大瑞金分校组建医务室,他以愉快心情接受了这个任务。他一天到晚背着药箱,跟中文、政教两系学生和老师一起在校农场劳动,不怕苦和累,认真劳动和工作,深得师生的好评。学校驻地在瑞金沙州坝,离县城十里来路,每次上街,来回二十来里路,他同样有说有笑走路,高兴愉快。在瑞金分校,他未带家属,一个人生活无人照顾,虽然年龄较大,但仍跟年轻人一样,劳动不怕苦,工作不分昼夜,不分上下班,毫无怨言地工作。有时星期天,他也和分校工作人员凑到一起,喝瑞金大碗水酒,有一小碟花生米也感到满足开心。

记得1962年前后,江大建校不久,附近无公共汽车,无马路,只有羊肠小道,人们在狭窄的小路上行走,极不方便。学校领导为了解决走路难的问题,决定从校大门开始,修一条大路,直至洪都钢厂。这条大路约有一公里,途中有好几个水塘要填土,另有一段田间小路也很不平坦,这个艰巨的任务,要靠学校所有人参加劳动去完成。学校机关部门编了一个队,医务所也在其中。彭许生老医师年纪大,本可不参加,但他偏不示弱,一直跟我们一起参加修路的义务劳动。工地上有的挑土,有的用脸盆装土,场面十分热闹。一些年轻人逗老医师,有意给他一肩挑二担土,他也乐呵呵地挑上就走。

多年来,彭许生老人一直工作认真负责,待人热情,工作不计较个人得失,服从组织,默默奉献,是一个深得师生敬仰的老人。

老会计——“铁算盘”

范云芳会计是1958年从上海调来支援创建江西大学的。她的爱人是外语系教师,来时一家四口人,两个男孩都很小。她在上海有宽敞的住房、舒心的生活环境,但为了支援江大,她毅然离开上海来到艰苦的江西南昌。他爱人身体不太好,家务事繁重,加上人地生疏,生活环境不习惯,确实面临许多困难。但她不辞劳苦,毫无怨言,默默地坚持着。她打得一手好算盘,做得一手好账,还有一手点钞票的好技术,人称“三铁”会计。她工作精益求精,手快眼明,能边打算盘边解答别人提出的问题。她的工作速度之快是很惊人的,全校人人都羡慕钦佩她,是大家学习的榜样。她自从担任财务科长之后,工作更认真负责,严把财务制度关,做好每一笔账。她从不计较个人私利,不走人情面子,大公无私地管理好财务。众人都称她为“铁算盘”、好管家。

范云芳在江西大学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她退休后回到上海老家,也仍然关心江西大学的发展与建设,对学校有很深的感情。

好厨师——“老黄牛”

邬老四老人,当年从八一革大转到江西大学工作,任厨师班长,很多年都被评为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他每天早上五时上班,晚上九时后下班,工作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带头苦干。他对自己严格要求,一直坚持不管别人如何,自己始终如一经得起检验。他的工作无可挑剔,在工作中,表现出有三快——“手勤快、算账快(不管你买几种菜,他总是计算利落、速度惊人,很快就会告诉你是多少钱)、脑子动得快”。他是班长,每餐安排几种菜,需要多少数量,还有三十多个炊事人员工作如何安排,他都心中有个数,工作很到位。他认真细致不怕脏和累,为人诚恳,平易近人,谦虚踏实。他做的馒头又松又软,他手做的蛋糕又甜又香。

只要提到食堂邬老四,全校没有一个人不夸他,都说他是真正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高尚的人。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多次评工资,人家争工资,他却让工资。被评为先进模范,他都谦让给别人。学校安排他去疗养,他却推托说工作忙离不开。就是假日,他也很少休息。他是一个不计报酬,不贪名誉,不图享受的“三不要”的人。作为班长,他总是带头苦干,领导全班工人战高温、抗严寒,持之以恒几十个春秋。他不仅自己将一生奉献给了江大的教育事业,几个儿孙也接他的班在做他未完成的事业。

邬老四,好样的,是我们永远怀念的一个“老黄牛”。

泥水工——“多面手”

泥工张跃苟也是从八一革大转过来的老工人,他的老家在临川唱凯。他的泥水技术熟练,还会画图、设计,是一个技术全面的泥水师傅。因为他设计施工都懂,不必请人,为江大节省了不少的基建维修经费。

原江西大学幼儿园是张跃苟设计施工的,节省了不少开支,又符合基建质量要求。新建的幼儿园教室宽敞、采光好,是幼儿园小朋友活动的好地方,全校教职工都很满意。幼儿园建完了后,学校决定请张师傅再继续计划小学部的建设。他一个人搞设计画图纸,认真干了半个月,完成了小学教室的基建草图。

当时学校经费欠缺,上面又未安排基建计划,没有拨款,建设经费主要靠自筹。经过努力,江西大学附属小学终于在1974年完工。建设期间张师傅自始至终都在工地上。

今天,当我们看见孩子们能在这里快乐地成长时,请不要忘记为此铺好基石的张跃苟老师傅。

收发员——“活地图”

当我拿起报纸、杂志阅读时,总会想起蒋凡老人。蒋凡(原名蒋梦兰)是山东一个铁路工人家的女孩,20世纪50年代随丈夫来到江西八一革命大学,因文化低,加之性格内向,被安排到收发室工作。她工作负责细致,记忆力特好,无论谁要打听学校的哪个人,只要问她,她都会能把情况准确无误地告诉你,人们称她为“活地图”。她自工作以来,就是一个两点一线的人物,即从宿舍到办公室来回,不到别处,也不会跟人家讲多少话,路上遇见熟人,也就是微微一笑。她的工作很认真,为人诚实,朴素大方,平易近人,深得同事赞扬。因为缺文化,工作特别费劲,要硬记,因此她苦练基本功,平时总是将报纸、杂志、汇款单分类理得清清楚楚,这样也就未出现过差错。

她在收发室,分发全校大量的报纸、杂志及挂号信、汇款单等,工作是很繁重的。她身体虽然不好,但从不叫苦,家务事虽然多,也从不叫累,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地为学校工作作贡献。

保育员——“江妈妈”

江汉苏老人是江西大学幼儿园保育员,江苏苏北人,原是1959年上海支援校办工厂来的工人,在校电子仪器厂做绕线圈工作。她带着一个小男孩在身边,初来时对南昌生活不习惯,加之年龄较大,确实有不少困难。学校为了照顾她,把她调到幼儿园工作。

江汉苏对幼儿园工作认真、负责,对小孩特好,不讲重话,很照顾每个小孩,小孩也都叫她“江妈妈”。因此全校的人也都称她“江妈妈”,她也就默认了这个称呼。她工作认真,一丝不苟,照顾每个小孩的生活及游戏。原校电子食品厂有一男同志,爱人在外地工作,小孩无人照顾。江妈妈看到这个情况就伸出友谊之手,帮这位同志带小孩,给孩子洗衣、喂饭,甚至带着一起睡觉,坚持了很长时间。

多年后,江妈妈从上海带来的孩子也已成人,成为江西大学的水电工人,就在准备结婚成家的时候,不幸在工作中触电身亡。老人在巨大的悲痛中度过了自己的晚年直至离世。老人走了,但她的为人和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永远记在人们的脑海中。

我所回忆的几位老人,是我工作中接触比较多的几位。虽然几位老人已不在人间,但他们的工作精神和高尚品德,他们为学校作出的贡献,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余志中,原江西大学统战部部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