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瑞金分校的日子里
余志中
1964年前后,当时中央领导一再强调教育要革命,高校文科要到基层去办学,要走出去,接近群众,面向农村,面向工人,走与工农相结合的路。经江西省委领导同意和支持,江西大学拟将中文系、政教系实行半工半读教改方案,并决定在红色故都瑞金,创办“江西大学瑞金分校”。南昌距瑞金800多华里,这是一个很有气魄的决策。
我也亲身参加了瑞金分校的创办工作,现将在瑞金分校工作的一段回忆叙述如下。
踩 点
1964年10月份在当时校党委书记李云扬的带领下,由校秘书长白常德及政教系李芳、中文系刘运祺、教务处梅长暄、总务处余志中加司机刘芳华共七人组成先遣工作组,到瑞金沙洲坝踩点了解情况。
10月20日出发,当天到了南丰县,该县县委书记姚平来接待我们。他很热情,一再留我们在南丰县住宿,晚餐招待很丰盛,晚上并安排我们观看了该县剧团演出的折子戏,表演很精彩。南丰县正处采摘蜜橘季节,县里送了一些南丰橘,让我们带到路上吃,我们也领情感谢。第二天上午从南丰出发,直接到瑞金。到瑞金后,我们先联系住在瑞金县宾馆,将行李放好之后,未休息,就直奔沙洲坝(离县城约六公里)。我们一行人参观了苏维埃大礼堂、沙洲坝赣南农干校旧校址,大致了解了一些基本情况。
沙洲坝是老苏区,是苏维埃政府成立时的红色故都,毛主席在此地居住过,曾为苏区群众打了一个水井,“吃水不忘挖井人”就从此处传遍全国。赣南农干校在1958年创办的瑞金大学原址沙洲坝,主要任务是为赣南地区农业技术人员开办培训班。这里校园环境优美,绿树成荫,在校园后山有一大片松树,校舍较多,办学条件很好。我们看了以后,都认为是个风水宝地,是办学校最理想之地。当年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居住和工作过,若在这块有革命传统红色基地办学,其蕴含的革命意志和革命理想主义的精神,更能激励我们办好江西大学瑞金分校。第三天李云扬书记、白常德秘书长和我三人(其余来的人暂留在瑞金了解情况和收集材料),从瑞金出发到赣州。李云扬书记带着方志纯省长的亲笔信,找到原赣州专署钟平专员,说明了要到瑞金县沙洲坝办瑞金分校,并提出要求搬迁赣南农干校及华东汽车队(占了一栋大楼)等具体问题,得到了钟专员的支持,并表示热烈欢迎我们办瑞金分校。
第四天,我们从赣州又回到瑞金,当天召开了我们去的人会议,大家各抒己见,谈如何来办学。并就政教、中文两系搬迁,以及如何接管等一些问题,一一都在会上做了具体研究。第五天从瑞金回到了南昌。
搬 迁
1965年2月校党委决定成立瑞金分校筹备小组,由黄金贵、张希仁同志组成。随即由黄金贵同志带领瑞金分校先遣工作队到达了瑞金,接管原赣南农干校产,开始着手筹办瑞金分校。接着3月22日中文系、政教系300多名学生及两个系教师共50来人,一同前往瑞金。此次一共安排了26辆汽车,装书、装财物、装人,浩浩荡荡一同开往瑞金,路过丰城、抚州、南丰、广昌、宁都等县。沿途一些人,看到这么多汽车一路开来,有的说是备战,有的说要打仗了,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我们车队一直向瑞金方向开去,在途中中文系一学生行李掉了,又派人回头找,在广昌、宁都县交界处,一位拾到行李的老乡未收分文,将行李交回了我们。沿途乡亲们看到来了这么多的汽车,一路都有人鼓掌欢迎,我们倍感亲切,像回到家里一样。
当天,车队安全到达了瑞金沙洲坝,我也放了心,轻松了很多,心里感到高兴。说真的,要调动那么多车辆是很不容易的,当时各单位汽车都较少,只有一部分汽车是从兄弟院校借来的,另一部分是租来的。搬迁时要求统一时间装行李、装家产、装人一同走,困难很多。但我们在学校领导支持下,顺利完成了搬迁到瑞金的任务。“李校长带领我们一下跨了八百多华里”,这是搬到瑞金后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它表明了学校党委为了办好文科,到实践中去磨炼,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决心,也表明了全体师生对办分校的积极响应。瑞金距离南昌400多公里,还没通火车,从南昌到瑞金,汽车要跑两个整天才能到达,交通极不方便。因离校本部很远,信息不灵。放假时,学生、教师要回家探亲,票难买,花钱多,路难走。在瑞金分校读书,是实行半工半读的,一部分时间,要到农场劳动,劳动强度大,生活条件艰苦。这些都是实际存在的一些问题。学生因为年轻,身体好,可以坚持克服困难。当时都认为这是毛泽东思想武装了头脑,才能战胜这些困难。
年老的教师,到瑞金分校,大部分未带家属,因年老身体不太好,生活无人照顾,确实有不少的困难。如中文系教授管雄是从南京大学支援来的,林悠如教授是从广州中山大学支援来的,还有曾铎、胡旷、贡树勋、戴启煌、胡寄窗、肖岱云、俞君适、余名崙等老师和教授,他们年龄都较大,但他们仍跟学生一起劳动、上课,认认真真教学,体现了他们高尚的思想境界。生物系50多岁的余名崙教授在南昌买不到汽车票回瑞金,一人骑自行车400多公里,骑车七天,顺利到达了瑞金分校,使人又惊奇又敬佩。
中文系、政教两系300多学生和一部分老师到达瑞金沙洲坝后,经过三天的休整,于3月25日正式开学。全校师生在当年苏维埃政府大礼堂举办了开学典礼,就投入到半工半读教学中。师生一边进行教学改革,一边参加生产劳动,自办农场,实行新的教学模式。
分校组织建设情况
中文、政教两个系学生和教师到达沙洲坝后,接着进行分校机关机构的建设,主要是从总校中挑选了一批干部和工人充实了各个办事部门。调入分校共50余人,其中工人17人,这些人分别组成了政治部、校长办公室、教务科、总务科、基建科、财务室、食堂、电厂、医务室、团委、图书馆、体育馆、农场、收发室、政教系、中文系等部门。
1966年1月江西省委正式批准张希仁任江大瑞金分校党委副书记,黄金贵任江大瑞金分校副校长,徐从忠(瑞金县委书记)兼任江大瑞金分校副校长。1965年8月江西省委批准徐戈东任江西大学瑞金分校校长江西大学党委委员。
1966年4月校党委决定并报省委宣传部备案,成立江大瑞金分校党委,成员有张希仁、徐戈东、黄金贵、徐从忠等同志。
在瑞金分校党委领导下,各个部门根据分工,在不同岗位上尽职尽责,埋头工作,想尽办法,努力完成工作任务。应该说,在瑞金的同志都是卖力去干工作,均能把个人事情丢在一边,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部门之间也能互相支持、互相配合,不分你我,团结和谐。大家的一个共同目标,就是要把分校办成有特色、有声誉的学校。在办分校约半年左右时间,厦门大学党委陆书记曾带领厦门大学有关部门的领导来参观。他们对我们瑞金分校很有兴趣,据说,厦门大学在福建长汀也要办分校。之后,我们之间也有联系。
苦 干
瑞金分校搬迁后,有很多事要去做,需要我们认真面对,要去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去苦干、巧干、拼命干。同时要发挥每一分钱的作用,去办好每一件事。例如:
1.总务工作人员义务劳动,挑砖砌墙完成十多平方米的房子做收发室,从没想到要报酬。
2.将水库水引到校内游泳池,用水库自然水,不花一分钱。建池时大家都来参加劳动,约两个月就建成了游泳池,师生都很高兴。
3.维护校园树木花草绿地,绿化校园环境,原农干校留下桃树、橘树,我们都划片包干,分到校部机关工作人员管理。第二年橘树、桃树就结了很多果实,大家也都很高兴地享受劳动成果。
4.食堂烧的柴火都要自己开汽车到离学校六七里路的大柏地、壬田等地去运来。柴火装车卸车,都是我们工人、干部自愿参加,大家也都感到劳动也是一种快乐。
5.学生用的上课扶手椅是在县城木器厂定做的。每个椅子都有10斤以上重量。这些扶手课椅有几百张,运输时又不好装车。于是,我们想了一个办法,给每人在县城买了电影票,看一场电影,带回一把椅子。因到瑞金以后从未看过电影,当时又无电视,这样做大家也高兴地接受,学校也因此节约了一笔运费。按理说,每人看完电影后带回一把椅子不是很难的,但因为沙洲坝离县城有十来里路,来回要走20里路,年老体弱者和女同学就很辛苦。但大家都认为是一件愉快之事。
6.从南昌运到瑞金的基建钢材、水管和一些日常用品也较多,我一个月要从南昌运回四五车东西,有时三天一个来回,一天到晚坐在汽车上,是很辛苦的。汽车装卸车还要自己去帮助完成,既要做采购又要兼搬运工,不花费国家一分钱,我们这样做了,为学校节约了开支,心中也感到愉快。
瑞金分校地址是一个绿树成荫,环境幽美的好地方,大门口有大樟树,左边是苏维埃政府所在地,右边是红井所在地,周围都是革命遗址,后面是胡耀邦同志健在时,组织全国青年来种植的百县青年林的地方,是一片大的松树林。这一切都是我们每个人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场地。我们在瑞金分校工作时,都感到光荣和骄傲,是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地方。一到星期天休息时,分校同志在一起爬学校后山,到山后去看碧绿的水库,到县城走走玩玩看农产品集市,到水酒店喝一角钱一大碗瑞金水酒。一碟花生米二角钱,几个人坐在一起,喝喝谈谈感到这也是一种享受,像“神仙”过的日子。分校机关一些人,凑在一起,星期天休息时,跟着学校提货的卡车,去宁都,到于都,到会昌,到寻乌县等处(这些县离瑞金仅几十里路)提货买些学校需用品,顺便参观一下县城。之后,几个人自掏腰包,到饭店炒几个菜吃一餐。回校后,卸完汽车,在浴室洗个澡,便感到一天身心愉快。
有一些教工不愿外出,星期天都在学校内休息,有的跑到校农场看看,有的到游泳池游泳,有的在校内玩乒乓球。中午时,食堂做好了清汤,炸了油饼,搞了一些可口小菜,几个人在一起喝点小酒,也别有风味。
分校住宿也还好,家属住房有二户式一栋小洋房,多数分配给处以上领导住。大部分教工住在小平房内,生活很方便,也便于互相联系。瑞金气候较暖和,日子也过得习惯。
我们在沙洲坝瑞金分校仅一年半左右时间,除了上课之外,部分学生还到福建漳州下连当兵,部分学生安排到于都县东固等几个公社搞社教。学生回校后,未过一两个月时间,就参加了“文化大革命”的大串联,到北京去见毛主席。串联之后,就在南昌总校参加“文化大革命”了。
在瑞金分校时间虽短,但大家都很留恋。江西大学瑞金分校校牌是李云扬校长亲自写的,牌子是用一块大樟木精制而成,只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砸坏,如留下来的话,就可放在校内纪念馆珍存了。
(余志中,原江西大学统战部部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