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鄱阳湖江豚嬉水

鄱阳湖江豚嬉水

时间:2023-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6年4月15日,生物系原系副主任黄兆祥教授等五位师生去吴城教学基地执行“湖区水生资源调查”科研项目。江豚也就靠这种嬉水功夫来扑食或逃脱天敌的追捕。这样有着得天独厚的生存条件,鄱阳湖自然成为长江江豚理想的栖息和嬉戏场所。经过朱袍山、都昌等地,采集了十多种稀有动植物标本和收集有关资源数据,直到下午6时夕阳西下,考察船顺利到达了吴城教学基地。

鄱阳湖江豚嬉水——生物系吴城教学基地考察侧记

敖鑫如

永修县吴城镇地处江西省鄱阳湖国家候鸟自然保护区,南昌大学生物系驻吴城的教学基地也设于此。

2006年4月15日,生物系原系副主任黄兆祥教授等五位师生去吴城教学基地执行“湖区水生资源调查”科研项目。这天天空晴朗,风和日暖,上午8时许,我们从新建县境内的南矶动身坐考察船朝鄱阳湖北向出发。当船航行到离南矶山赣江的北、中分支入湖口处约15公里的水域时,远眺前方近50米突然水面泛起一个又一个迷人的漩涡,漩涡的出现引起大家的好奇。当船与目标渐渐接近至十来米时,终于看清楚了,是硕大的江豚!大家数了一下足有30余头。江豚大小不一,在水中不停地嬉水,从容不迫,自得其乐,呈跳跃式,先是头部,然后背部露出,后是尾鳍。灵巧的鳍肢能以优美的姿态在水中潜游,潜游出水呼吸的间隔时间一分钟左右,不时激起四五十厘米高的涌浪,水花四溅,涌浪把我们乘坐的机动考察船冲击得摇摇晃晃,相当危险,十分可怕。

我大声喊着,大家坐稳,不要走动,这是江豚嬉水独有的特性。说时迟,那时快,胡师傅立即将船转向左侧避让,唯恐江豚受惊,看来江豚也不愿轻易多暴露自己,整体朝南逆水游去,20多分钟不见踪影,这时大家心情才安静下来。江豚嬉水场面蔚为壮观,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闪,发出夺目的光彩。江豚也就靠这种嬉水功夫来扑食或逃脱天敌的追捕。

胡师傅称,他在鄱阳湖撑船快30年,此前从未看过如此多的江豚群,江豚通常倾向于几头小群活动。

上世纪60年代中期,我常出差到鄱阳湖区,1968年在余干县康山垦殖场大圩堤外湖水域,第一次见到四头江豚不慌不忙地游动;第二次见到江豚是1984年参加“鄱阳湖区综合科学考察与治理研究”项目时,在距离都昌县周溪乡约30公里的水域发现过两头江豚一沉一浮;这次南矶山算第三次所见到的30余头江豚群,数量之多,气势之猛,实属罕见。

江豚(Neophocaenaphocaenoides),因为“豚”字即“猪”的意思,故又称江猪、海猪,隶属于鲸目、鼠海豚科、江豚属,是国家二类保护动物,珍贵的水生动物资源,并列入CITES公约附录I中。体长一般1.2~1.5米,重约150~200公斤,体呈纺锤形,前部较粗,头钝圆,眼睛较小,鳍肢镰刀状,无背鳍是最大的特点,尾鳍较大,分左右两叶呈水平状。全身为淡蓝灰色,腹部颜色浅淡。江豚不属于鱼类,是水栖兽类——哺乳动物,因为它与其他哺乳动物一样是喝母乳汁长大的。体内受精,每年10月生产,每胎产1仔。哺乳时,雌豚身体稍微侧向一边,将一侧鳍肢露出,幼仔则紧贴雌豚的腹部吸住母豚的乳头,乳头两个。

江豚在我国分布于黄海、东海、南海和长江等水域,长江的江豚上溯到江西鄱阳湖,春季繁殖时,雌雄亲近欢聚,几乎“寸步不离”,结成群体。江豚是用肺呼吸的,因而在水里游一阵以后,就必须浮出水面呼吸,此起彼伏,从而出现嬉水、江豚“拜风”的景象。

江西自然环境优越,森林覆盖率名列全国前茅,植被茂盛,特别是省境内实行“山江湖”工程以来,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控制,水源污染少,水质良好。鄱阳湖上承赣、抚、信、饶、修五大河流水系,下接长江,这五大河流的汇纳调蓄,使鄱湖水质得到改善,食物饵料来源丰富,鱼虾类繁殖较多。这样有着得天独厚的生存条件,鄱阳湖自然成为长江江豚理想的栖息和嬉戏场所。

我们的考察船越过湖中心,万顷碧波的鄱阳湖令人陶醉,美丽多姿,心旷神怡。经过朱袍山、都昌等地,采集了十多种稀有动植物标本和收集有关资源数据,直到下午6时夕阳西下,考察船顺利到达了吴城教学基地。不一会儿,大家异口同声地说:虽然遇到惊险一幕,看到江豚嬉水行为真是难得的机会,新鲜有趣,给我们大开眼界,上了一堂活生生的教学课。

(敖鑫如,原南昌大学生物系教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