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的第一堂课

大学的第一堂课

时间:2023-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到江西工学院的第一堂课,既不是高等数学,不是大学物理,也不是外语,而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建院劳动。我们电机59级同学的建院劳动就是修“红专大道”。为适应江西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急需举办高等工科院校。尽管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投入了一定的资金,但办好一所大学还面临重重困难。我们电机系四个班负责修筑从现在的学生宿舍开始,由东向西直通西校门的主干道“红专大道”。

修“红专大道”:大学的第一堂课

肖安崑

我到江西工学院的第一堂课,既不是高等数学,不是大学物理,也不是外语,而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建院劳动。我们电机59级同学的建院劳动就是修“红专大道”。

为什么安排这么一堂课呢?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将南昌大学工学院的有关系科分别并入华中工学院、华南工学院、中南矿冶学院和中南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从此江西高等工科院校成为空白。为适应江西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急需举办高等工科院校。激情奔放的1958年,江西省委、省政府做出决定,依靠自己的力量筹建江西的工科高等院校——江西工学院。1958年江西工学院成立,当年就招生700人。因尚无校舍,学院暂驻原江西工农中学校址(司马庙),并有一个系借驻三机部的南昌航空工业学校(辛家庵)。

学院从无到有,开始选校址,征用土地。校址最终选在谢家村,征购土地千余亩。尽管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投入了一定的资金,但办好一所大学还面临重重困难。为了节省经费,也为了锻炼学生,培养自力更生精神,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学院决定,1959年招进来的700多名新生,安排一个月的建院劳动,用我们自己的双手开始建设自己的学校。

建院劳动主要三大项任务:一是为建筑工地搬运水泥、砂浆等建筑材料,这项任务好像主要由土建系同学承担。二是对无主人前来动迁的坟山进行清理,整理出大片土地,以备新的基建项目使用。三是修路,当时院内没一条正规的好路,下雨天是积水成河,晴天是漫过足背的灰土。我们电机系四个班负责修筑从现在的学生宿舍开始,由东向西直通西校门的主干道“红专大道”。

当我们整队来到筑路工地,首先看见的是用石灰画好的两条长长的白线。两条白线之间就是要修的路。第一步,我们从四周徒手搬来大石块将白线内的深坑填平。年轻人力气大,手磨破了皮也不怕。经过几天努力路基填平之后,再在路面铺放一层坚硬的小石块,又用老式修路用的碾压机反复碾压。老式的“压路机”其实就是一个直径约2米的由人工拖动的圆柱石磙,石磙外面包了一层厚钢板,中心有根轴,轴的两端安在一个结实的矩形把架上。控制前进方向的把架上扎有4根粗绳,再在粗绳上每隔一段距离的地方,结一根套绳,每根套绳套在一个人的肩上,前方几十个人套着套绳,将压路机拉动。把架的后边有几个人扶着把架,一边推,一边控制前行方向。全班同学拖的拖,推的推,大家很快就熟悉了。谁的力气大,谁的力气小也都看出来了。

白天大家使劲干,晚上倒床就睡觉。当时经济困难,粮食定量有限,一天干下来觉得有些疲倦。一个月之中,就是依靠人力和这么一台压路机,一遍又一遍地碾压,压好一层后,上面又铺上碎石,又碾压;再铺砂石,再碾压……一条平坦的大路就这样修筑好了。因无经费投入,加上历次政治运动的冲击,这条工学院内的干道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还是砂浆石块路面,既未铺水泥,也没铺沥青。因为风雨冲刷,20世纪70年代复校上课时,这条路上的一些细砂和泥土已被冲走,露出一些大块的石头,尖锋向上,行走很不方便,有人戏称“红专大道”成了“狼牙山大道”。

80年代初学校走向正轨,这条路也获得了新生。先铺上水泥,后来又盖上柏油,60年代路旁种的樟树苗,已长成参天大树,使“红专大道”成了名符其实的林荫大道。在大型室外体育场建成之前,这条路曾是学校运动会的主席台,也是学生军训的检阅台。现在清早音乐声中路旁做健身操的大娘们翩翩起舞,上下课时同学们来往匆匆,傍晚老教授们悠闲漫步。每当我走在这“红专大道”时,总会回眸青春岁月,有一种铺路者的自豪,更希冀着从这条路上不断走出大批“又红又专”的优秀人才。

(肖安崑,原南昌大学机电学院教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