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校创新体系 全面培养创新人才
马 楠1 陈心浩1 姜臣林2
(1.中南民族大学创新创业中心,湖北武汉430074;
2.中南民族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湖北武汉430074)
摘 要:现今社会中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如何构建合理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成为高等教育工作者探索与研究的问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应当了解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教系统中的准确定位,转变思想更新培养方式,在合理的创新创业平台上不断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
关键词:创新创业 高等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1 引 言
随着我们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政府所面对的国际社会竞争压力也越来越激烈,如何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性国家是我国社会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根据党中央十七大的会议精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可以看出,创新教育已经上升为国家的重要战略指导思想,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便是如何培养适合时代发展的综合型创新人才。高等院校作为我国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要力量,建立合理高效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自然已成为高校重点关注并急需解决的问题。
为了适应高校创新培养体系的建设,我校自2005年起整合学校各学院优势资源,建立创新创业中心,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开放实验室为依托、以学科竞赛为形式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并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上进行了可贵的探索与研究。
2 创新创业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的定位
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从提出到现在始终受到多方面的关注并且饱受争议。起初很多人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仅仅是“德、智、体、美、劳”教育过程的衍生感念,并不自成体系。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创业教育不适应高等教育的说法又被提出。2000年《科技日报》针对创业教育发表了题为“高校创业教育该是不该”的文章,文章对创业教育展开大段讨论,其认为创业不属于教育体系,它属于社会领域,大学生不应当过早涉入其中。同一时期黑龙江大学校长衣俊卿却认为,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不能像具体技能和技巧那样可以教授,它必须通过现代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所内含的文化精神的熏陶和教化才能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高校的支持,因此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必须明确创新创业的具体定位和意义,才能进一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1.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新时代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是大势所趋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创业教育必须有其特定的教育定位和具体意义。从宏观层面上分析,创新创业教育是在学生所学知识的基础之上,不断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树立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与传统学科教育不同,创新创业教育形式更为多样,正是由于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使其往往与传统教育相区别。在教育体系建立过程中,创新创业教育应当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教育呈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关系。
2.结合本校特点建立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方式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应当充分结合自身办学特点和学科优势,在尊重学生自我选择的前提下,注重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的融合,以构建适合学生发展富有学校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方式。创新创业中心在我校“笃信好学,自然宽和”校训指导之下,定位于努力建设满足时代要求的具备创新素质的新型高素质人才。
3 转变教育思想,更新培养方式
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的客观要求,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教育方式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根据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高校应当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将其有效纳入专业教育教学体系当中,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结构。然而在多数高校的教育体系中创新创业教育往往以“第二课堂”或者“课外教育”的形式存在,与传统学科教育呈现主辅关系。由于受到我国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高等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问题上没有实现认识上的共识,虽然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创新创业教育与“第一课堂”的相互关系是互补的,但是它们的机制却不能实现良好的互动,个性培养与共性培养各行其道,容易形成学生负担过重或者放弃个人兴趣的不良效果。同时也正是这种主辅关系的存在,创新创业教育往往被忽视或者没有被真正落到实处,因此高校学生创新培养方式亟待更新。
1.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育体系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往往涉及面较为广泛,其内容不仅仅局限于基本教材,同时与社会当前发展趋势也有很大的关系。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应当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校为起点,深入了解社会对于创新人才的需求,在充分尊重学生自我选择的基础上,建立引导性的创新教育方式,不断发掘学生的自我提高意识。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之前,教师本身应当充分解读自身特点,不仅需要具备扎实创新创业知识,更加需要活跃创新创业思维。同时,高校应当引导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教师积极发掘创新创业成功案例并进行针对性研究,提高理论教育、创新指导等课程中教师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鼓励教师深入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不断参与社会创新创业实践,形成与社会互动,与企业互补的教育促进机制。
2.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理论的基本规律的指导: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从实践开始,在实践中不断总结规律,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在实践中,开放实验室的应用以及学科竞赛的开展是非常重要的手段。而这些项目的开展都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平台支撑之上,因此搭建一个优质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十分必要。
我校于2005年创建创新创业中心,中心不断整合学校优质资源,成功开展了各项创新创业教育和竞赛活动,在我校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创新创业中心的建立有助于促进教师与学生彼此之间更为深入的交流;有助于强化创新创业项目的具体实现;有助于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管理和掌握。创新讲座、名师讲坛、学术报告、团队交流等形式不断被中心引入师生互动机制当中,在一个不断学习和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形成了十分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中心自创立之日起便不断丰富其创新活动组织形式,学生竞赛、创新团队、创意工作室、创业小组等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通过创新创业中心这个平台的搭建,在中心的引导和各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强化创新创业指导,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系统性。
4 广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延伸和重要组成部分,丰富的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创新创业开发实验室的建立便是实践活动的重要依托形式。
1.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创新创业实验室的建立与传统实验室应当有所区别。传统实验室以课程体系为导向,根据课程内容定制实验室设备配置与布局形式;而创新创业实验室应当在考虑基本实验需求的前提下进一步考虑学生的个人需求,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创新创业体系链。我校创新创业中心开放实验室在组成形式上包含电子、通信、计算机、广告、英语、文学、管理、经济、创业等多个学科方向。在创新创业学生团队种类上包含硬件研发团队、软件研发团队、宣传小组、专利小组、广告设计团队、管理团队、创业孵化团队等。在实验项目设计方面包含综合设计性实验、研究创新性实验、科技竞赛性实验。除此之外,中心还面向全校学生免费提供仪器设备进行创新性探索,从解读国家创业政策、创新课题指导、创新创业讲座等多个方面向学生提供便利。这些学科方向、学生团队以及实验项目的设立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创新创业体系链,从中学生不仅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特点加强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同时还可以不断提高创业能力。
2.构建合理的创新创业激励机制
规范化的激励机制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必不可少,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积极争取资金投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与有关部门协调,积极争取当地政府与社会的支持,设立“高校毕业生创业资金”、“天使基金”等资助项目。同时2011年教育部进一步扩大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覆盖范围,加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资金投入。高校应当以此为契机,积极创建合理的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指导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发展。
我校领导非常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激励机制的建设,专门召开中南民族大学实践教学工作会议,制定《中南民族大学实验室开放及实验技改项目管理办法》。学校对于在创新创业活动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给予创新学分的奖励,同时作为免试研究生推荐和评审奖学金的加分条件。我校还为创新创业指导教师提供外出参观学习的机会以及创新创业竞赛奖励等。这些奖励措施的实施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我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增添了动力。
5 结 语
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仍处在发展阶段,高校应当不断加大创新创业教育的资助力度,推进其不断深入发展,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搭建合理的创新创业平台。制定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新时代高校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创新思维的培训,创业能力的锻炼是新时代大学生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参考文献
彭云飞,徐循.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认识的几个问题[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3(5):123~128.
刘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考[J].教育科学,2011,27(5):64~67.
刘彬让,牛宏泰,张清柱.试论大学生创新能力及其培养途径[J].现代教育科学,2007(2):145~147.
李家华,卢旭东.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9~11.
陈希.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4~6.
李涛,张立红,陈吉明.创新与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4~96.
彭玲.“协作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及实践[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8(11):118~120.
毛钟红,余国扬.高校产学研模式及实践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09(7):250~253.
赵红路,于潇.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若干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9(4):154~155.
王贤芳,孟克.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之重构[J].教育教学论坛,2012(2):118~120.
舒铁,余文华,周凌宇,等.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建设[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9):144~146.耿新,陈心浩,姜臣林.开放性实验室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2):150~152.
边晓明,吴岭清.专业实验室为电子竞赛服务的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9):269~271.
许朗,贡意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项目参与式创业教育[J].学术论坛,2011(9):213~217.
刘明龙.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综述[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9):185~20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