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涉农产业人员的条件分析
一、农村及农业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现状
近几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必将产生大批剩余劳动力,就本镇而言,常住人口不过2.1万,但到2005年底,被征地人员中的劳动力就达4500多人。这些富余劳动力在干什么呢?他们大多或工、或农、或商,但这些人由于文化素质较低,所从事的只能是一些简单、粗放性岗位的工作。
据调查的75位问卷者的文化素质情况如下表:
由上表可见:现在的农业从业人员是以小学、初中文化程度者为主,高中的比例较低;年龄大多在45—70岁左右。由此可见,正在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文化素质偏低,与现代化、科技化、专业化的新型农业发展的要求相比,差距太大。这些人要学习现代化的高技能困难较大,必须拓展一些简单实用的技能他们供选择。
二、农业从业人员对文化的需求分析
由上表可见,农业从业人员要求学习技术的人次最多,因学习技术最实在,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工作、生产,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基础;从事现代化农业若不懂技术,就谈不上增收增效。
其次是要求学习经营管理的人较多,因农业是否增收、增效,不仅仅取决于农产品是否增产,质量是否提高,还取决于经营,若销不出去,产量再高也没用,甚至会亏本。所以,现在农民除了重视技术之外,还比较重视经营管理方面知识的学习。
三、城市化建设及农业结构变化带来的新挑战
新时期新需求给农村成校为“三农”服务带来的新挑战、新困难主要体现在哪里?
1.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怎样才能符合农民需要,满足多样化培训需求。
2.服务内容实施方面。每个板块的培训对象都有差异性,包括年龄差异、文化差异、相关产业技能差异。如何根据不同差异的对象进行培训、提供服务,是我们要深入探究的。
3.服务形式、方法上。如何吸引学员,提高培训实效性(即怎样符合农民口味,引起农民学习兴趣)。
4.服务教材的选用和师资调配方面。如何选用合适教材(或资料),聘请学员喜爱的老师,也向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不能马马虎虎随便请一个能讲的人就行了。
5.服务技能的选择。为了适应农民的转岗转业,考虑什么样的专业比较符合市场的需要、百姓的需求。
根据新时期的新变化、出现的新问题,我们该采取哪些应对措施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